家长注意:孩子“一个小时就要换双袜子”,是强迫型人格在作怪
“本文由浩一妈妈原创,欢迎转载分享”
周末,果果基本没有课。在家呆的两天,除了看电影几乎都在写作业,可就是这样,果果也总觉得脚底不干净,踩了地板要换双袜子,去卫生间溅到了水也要换双袜子,两天下来,换了能有十几双。
果果妈妈差点崩溃了,虽然孩子以前也挺爱干净的,但现在明显越来越变本加厉了。
果果妈妈甚至怀疑,自己儿子是不是得了“强迫症”,为此,她很是苦恼。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强迫型人格”?相信很多家长能从果果身上看到自己家孩子的影子。不少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也有类似的问题:明明洗完了手,过一会还要洗;
作业写得好好的,非要撕掉重新写;画画得明明很漂亮,孩子却因为一点瑕疵就放弃了。
以上这些都是“强迫型人格”的表现。所谓“强迫型人格”,就是指凡事都要精益求精,什么都是达到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才可以,他们对自己非常苛刻,有一点没做好就会显得非常焦虑。
可即便如此,“强迫型人格”也只是一种人格物质,它不同于“强迫症”,并非是疾病。
“强迫型人格”的出现往往与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
1)家长对孩子定制了太多规矩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传自父母。如果父母给孩子定制了太多的规矩,孩子的行为活动空间就会受到限制,个性也会受到压抑。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早餐必须吃鸡蛋喝牛奶,晚上睡觉前必须写完作业,不到游戏时间绝对不许玩玩具等等,这样的规矩相当于把孩子框在一个无形的框架里,不得施展,时间长了,必须会压抑孩子的性格。
2)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有些父母本身就是完美主义者,凡事都想让孩子做好最好,不能屈居人后,因此孩子也养成了跟自己较劲的习惯。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写字时一定要横平竖直,不能有一点失误;或者让孩子洗手时要确保洗得足够干净,这都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
“强迫型人格”对孩子有哪些危害?事实证明,“强迫型人格”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过度的焦虑,会因为事情没有如自己想象中完美而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影响心理正常发展。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在病前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达到了72%。可见,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得当,“强迫型人格”的孩子很有可能产生疾病,演变成强迫症患者。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强迫型人格”的困扰?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强迫型人格”的苗头,家长就要注意及时介入与引导,帮助孩子走出这个误区。
1)给孩子一个发展个性的独立空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要包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可以顺着自己的心愿,在合理的范围内自由发展。
2)允许孩子犯错,不苛责孩子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家长不要将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用放大镜去关注孩子的生活和缺点。有些家长就是过于关注孩子,发现孩子的缺点就觉得这是不能容忍的事,要求孩子必须马上改正。
事实上,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视之过重。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适时地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不要过分苛责,给孩子喘吸的空间。
3)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很重要
家长切忌不要居高临下地面对孩子的问题,要跟孩子做朋友,平等交流对话。只有了解孩子,并理解孩子,才能真正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当孩子出现“强迫型人格”症状时,父母要多加引导,反省自己日常对孩子是否过于苛刻,给孩子更宽松的成长环境,相信会对孩子大有帮助。
我是浩一妈妈,如果您在带娃的过程中,遇到疑惑、开心、难忘的事情都可以发私信分享给我~同为新手妈妈,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相关文章
- 睡前的一个小时,决定了孩子长大是否成才,家长需抓住黄金时段
- 孩子“人来疯”?要警惕是“表演型人格”,聪明家长会这样引导
- 孩子胆小,家长越鼓励越害怕!这3点,帮孩子远离“退缩型”人格
- 遇事就躲有困难就哭,孩子有“退缩型人格”,家长应该及时化解
- 一个孩子开始慢慢变优秀的4个迹象,家长必知
- 一个清华妈妈的教育方法:如果你的孩子处在3~15岁,(家长看看)
- 孩子三岁了,还要喂饭,一喂至少一个半小时至2小时还不一定吃完,怎么办,很累也很气?
- 孩子事事要求完美?完美主义和强迫症之间的差别,家长知道吗?
- 孩子出现“被动人格”,家长帮助孩子学会主动,就是学会选择成功
- 孩子在外面玩了几个小时,还哭闹着不愿回家,家长的做法很重要
- 孩子在幼儿园被一个小“恶霸”欺负,家长该怎样引导?
- 孩子总一个人并非内向,而是有"孤独感",家长用“聊天力”可改善
- 孩子总是不开心?心理学:家长要帮助孩子构建积极人格
- 孩子睡觉前1小时,家长坚持做这3件小事,孩子以后想不成才都难
- 孩子说大话,是好胜心作怪,家长学会引导小窍门,别让孩子输不起
- 孩子走丢后的黄金24小时,专家:"十人四追法",希望每个家长学会
- 孩子走失,黄金一小时内家长做这4件事,孩子找回来概率增加一半
- 家长做到这些,让孩子拥有一个好胃口
- 家长允许孩子适当“自私”,比强迫孩子,一昧的“共享”更重要
- 家长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如何建立一个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