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入园焦虑怎么破?做好这“五要五不要”,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2019-10-11 23:26:04孕产
入园焦虑怎么破?做好这“五要五不要”,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早上起不来,我不要去!”

“有不认识的小朋友,我不要去!”

“我不要上幼儿园,我不去,就是不想去!”

每到开学季,在家里、小区的楼梯里、幼儿园门口,一场场“生离死别”的情景大戏又会再次上演,“小演员”们个个声嘶力竭,涕泪横流,怎么也不肯放开爸爸妈妈的手……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过20年的老师说:“入园焦虑对于第一次迈入幼儿园的幼儿而言很正常,但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否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则是影响孩子入园焦虑长短的关键。”

又是一年开学季,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帮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学习和生活,不妨看看以下几点妙招:

要“坚定地离开”

不要“三步一回头”

面对分离,很多时候家长比孩子更焦虑,比如送完孩子“三步一回头”,在校门口偷偷看,甚至还会出现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哭,家长在门外哭的“苦情戏码”……殊不知,当你表现出焦虑情绪时,会放大孩子的不安。

家长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从而加剧分离焦虑,不利于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还有些家长,喜欢以欺骗孩子的方式换取孩子一时的安静,这样的方法在孩子发现被骗后,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入园前,让孩子明白这是短暂的分离,并且约定好什么时候来接、谁来接,说再见的时候,哪怕孩子在哭,也要果断离开,态度一定要坚决。

此外,还可以给孩子带一个心爱的玩具(不易损坏的、无危险的),这样做可以将孩子对自己的依赖转移到随身携带的物品上,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要“长期坚持”

不要“上上停停”

入园的第一周、第一个月是孩子非常重要的适应期,一般来说,只要度过了第一个月,大部分孩子就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了。但有小部分家长,在孩子哭闹严重、不吃饭的情况下,出于心疼孩子,便想送入园几天、在家里休息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如此这般,孩子会调动全身智慧让这个意愿继续得逞。最终,孩子和家人在入园时,会陷入反复的紧张和哭闹中。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帮孩子建立起与老师、同伴之间的依恋感情尤为重要

所以,如果孩子的健康状况是正常的话,一定要坚持送去幼儿园,并帮助他建立起与老师、同伴之间的依恋感情,切忌“上上停停”,更不能让孩子觉得只要哭闹就可以不上幼儿园。

要“分享快乐”

不要“负面询问”

不少家长会在接回孩子的路上会问:“今天有没有没哭?”“老师喜不喜欢你呀?”“其他小朋友欺负你了吗?”这类问题肯定是家长最关心的,但这样的“负面询问”只会让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更加恐惧,不自觉地建立起幼儿园不好、小朋友可能会欺负我、老师也会不喜欢我之类的不好联想。

可以采用的沟通方式是,问那些能让孩子联想到快乐的问题,比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了哪些好玩的游戏?”“你喜欢在幼儿园里做哪些事情?”这样的沟通,很自然地强化了孩子对幼儿园美好的回忆,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强化孩子对幼儿园美好的回忆也很重要

要“保持平静”

不要“刨根问底”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他产生紧张情绪。

建议家长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家园沟通”

不要“偏听偏信”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妈妈,上午老师批评我了!”“妈妈,班上的梓涵今天打了我”“搭房子的时候,浩宇总是抢我的积木”一听到孩子说这些话,作为家长难免会有些紧张,其实,三岁左右的孩子大多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词不达意往往会引发各种误会。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一定要冷静,有疑问,第一时间与老师沟通询问,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帮助孩子尽快地融入到新环境中。

一般来说,孩子一个月左右就能适应幼儿园生活了,有些孩子可能时间会长一点。不过,请相信,这种“不适应”只是短暂的。入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第一步,何尝不是父母成长的一步。宝爸宝妈们请稳住,给孩子一点时间,和老师一起努力帮助孩子度过这段“适应期”,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注:文中配图均来源于《亿童主题学习包·幼儿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