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研学旅行?让教育走出圈养
中国的孩子累,中国的家长也累。他们为了孩子的前程,买学区房、花钱报班、上课陪学,操碎了心。可即便如此,仍然难以疏解内心的焦虑。
这种焦虑甚至不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改变,无论名列前茅,还是成绩欠佳,家长都一样的愁。孩子到底适合培养什么兴趣,很多家长并不知道。看到班里其他孩子报了这个那个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没办法,不然怎么比得上别人?
中国家长对教育的普遍焦虑来源于“绝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观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起跑线?首位登上哈佛毕业演讲台的中国学子何江博士说:“如果说有一条起跑线,那就是父母看重对孩子性格和品格的培养,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的标准和期许是多元的。”
2:研学旅行,让教育走出圈养近年来我国教育模式开始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研学旅行作为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影响深远。
什么是素质教育?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知行合一,"做中学,学中觉,觉中做" 。让孩子拥有开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保护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在真实世界中亲身感受所学所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不断发现、思考、研究、探索,最终提升自我认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发展。
这正是研学旅行的目的。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旅游,它是一种课程,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有机结合。旅行是载体,研学是目的,通过旅行的形式实现教育的价值,让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好的释放和保护,也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3:国家政策通过借鉴国外经验、长期调研和试点实验,教育部提出要逐步推行研学旅行。
根据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通知》,研学旅行分小学、中学、高中三个教育阶段。《通知》对学校各个教育阶段的研学时间和主要研学内容作了规定。
4:日本修学旅行与欧美营地教育在当前国际上,研学(或修学)旅行早已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公民不同教育阶段实现了普及。
现代“修学旅行”一词则源于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鼓励研学旅行,甚至把学生每年不少于一定时间的外出研学旅行写入教育法,成为学校必修课程之一。
欧美营地教育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许多欧美国家将营地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美国营地协会指出,营地教育的核心在于素质教育。上到奥巴马的女儿,下到普通百姓的孩子,每到假期都会参加营地活动。有调查显示美国一年超过1000万的儿童及青少年在营地参加活动使得自身技能得到成长和锻炼。
事实上,研学旅行并不是外国人发明的。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被称为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同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极实践 。儒家学派经典《论语》的产生,与孔子的游历是分不开的。
5:80%的家长不知道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大概很多家长会觉得:跟家人一起去旅行,不也一样吗?
真的不一样!
1)认识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研学旅行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种形式是一种活生生的课堂,培养了孩子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孩子的性格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锻造。
2)让课本知识鲜活起来
研学旅行,让历史中的人物走下了“神坛”,课本的理论知识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3)增强自信
千篇一律的学校生活,削弱了孩子接触未知世界的勇气,通过研学旅行为孩子专门设计的活动,可以让孩子有信心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认识新团队成员,并从中得到收获。
4)个人价值的体现
不仅是团队观念在研学旅行中得以强化,一次策划有力、组织得当的研学旅行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5)学会感恩
孩子在生活中都是被呵护的对象,参加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平时付出的艰辛,意识到这个世界也需要自己付出去创造。
结语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中高考改革,其中的一个核心出发点就是希望改变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让教育与未来的职业选择、人生发展联系起来。
研学旅行正是适应了这一改革需求。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研学旅行,商务合作—微博:@李可为李
相关文章
- 研学旅行,孩子们行走的课堂
- 研学旅行,我们怎么设计才合理?
- 你真的懂“皮格马利翁效应”吗?走出教育误区,培养优秀的孩子
- 你真的懂“表扬”小孩吗?走出教育“误区”,培养优秀的孩子
- 冬季研学旅行,这些安全问题要抓牢
- 启蒙老师,宝宝走出家庭的第1步,为什么启蒙教育如此重要?
- 孩子到底要圈养还是放养?从几方面看清利弊,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 孩子越小,越要教会他如何旅行:一位“暖爸”的亲子教育笔记
- 家庭教育新理念,如何走出“陪娃做作业到脑梗”的误区
- 小心孩子“自信”变“自负”!家长这样做,走出“赏识教育”误区
- 想让孩子更优秀,父母须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走出教育误区
- 育儿有道:走出“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误区
- 圈养?还是放养?单一的教养方式只会让孩子走向不同的极端
- 教育不当,独生子女问题多
-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 教育专家陈鹤琴:儿童教育四原则帮你解决最大的问题-家庭教育
- 教育专家:这3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学霸
- 教育中的”小欢喜“
- 教育好熊孩子不要让熊孩子坑爹又坑娘
- 教育学者称:做到这几点,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与同伴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