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道:走出“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误区
基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传统教育思想,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社会竞争,很多父母认为,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经常打骂孩子,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还能培养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但是,经过对那些被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至四岁以后,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您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您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教育孩子至关重要的是父母要有更高更远的视野,这样才能在社会导向和社会现实中把握好平衡。
图: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我删掉。
我是智慧伴你一生。喜欢我的作品的话,请关注我吧!为您提供优质的育儿知识,如有育儿方面的疑问或困惑,请私信我,我会及时回复,希望我的一些建议,能帮到作为父母的您们,您们的育儿之路有我相伴。感谢您的阅读,下期见。
相关文章
- 团好课:家庭教育做好这3点,孩子不成才都难
- 你真的懂“皮格马利翁效应”吗?走出教育误区,培养优秀的孩子
- 你真的懂“表扬”小孩吗?走出教育“误区”,培养优秀的孩子
- 家庭教育新理念,如何走出“陪娃做作业到脑梗”的误区
- 小心孩子“自信”变“自负”!家长这样做,走出“赏识教育”误区
- 想让孩子更优秀,父母须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走出教育误区
- 孩子不成才,责任全在父母
- 孩子睡觉前1小时,家长坚持做这3件小事,孩子以后想不成才都难
- 教育孩子就是要“夸”?家长别盲目听从,育儿要学会对症下药才行
- 教育孩子的10大误区,你误入了几个?
- 教育最可怕之处:老师家长不读书,却在拼了命教书育儿
- 教育的误区:孩子的虚荣和攀比,来源于谁?父母该怎么做?
- 育儿 | 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就要从这些事做起
- 育儿家长看过来: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对英语启蒙教育的启示
- 育儿心得:百善孝为先,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
- 育儿教育:从“1、2、3、5”到孩子的数学思维
- 育儿焦虑!上国际教育学校能轻松一点吗?
- 育儿真经:吃苦都没学会的话,快乐教育都是骗人的
- 育儿经——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那些事之第10期
- 走出不孕不育的八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