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只做分内的事,不太自觉主动怎么办?抓住机会进行暗示性赞美

2019-12-29 21:52:40孕产
一.你希望孩子只做分内的事,得过且过,还是自觉主动地帮助他人?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能把符合他年龄段该做的事做得很好,却不会主动提出帮忙?比如我朋友玉,她女儿今年10岁了,可以自己叠被子,刷牙,穿衣服等。这些事情小姑娘都能做得很好。
一.你希望孩子只做分内的事,得过且过,还是自觉主动地帮助他人?

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能把符合他年龄段该做的事做得很好,却不会主动提出帮忙?比如我朋友玉,她女儿今年10岁了,可以自己叠被子,刷牙,穿衣服等。这些事情小姑娘都能做得很好。但是玉却跟我抱怨说,除了这些事,就算她下班回家再累,或者逛超市买了太多东西,她女儿从来不会提出要帮忙。

而我另一个朋友杨,她也有一个10岁的女儿。她说她女儿除了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以外,还经常会主动提出帮妈妈的忙。比如杨下班回家很累了,她女儿看到了,就会主动提出洗碗;杨带着女儿逛超市,东西买多了,她女儿也会主动从妈妈手中接过部分袋子。

1.“为了不挨骂而做事”和“主动做事”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会发现,玉的女儿只做分内的事,其实只是“为了不挨骂而做事”。原来玉认为女儿已经10岁了,这些她规定女儿做的事,女儿做好了是本分,做不好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即使小姑娘做得很好,玉也从来不会赞美她。

小姑娘的这种状态,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这本书中,称之为得过且过的状态,具体是指孩子没有不断向前发展,而是一旦达到及格线就心满意足了,即成长停滞不前。

而杨就不同了,她从来不规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每当孩子做了什么的时候,她都会当场向孩子表达真心的暗示性赞美。所以,就算小姑娘不会叠被子,但当看到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即使妈妈不主动提出要孩子帮忙,孩子也会主动提供帮助。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是否自觉主动地区别在于,我们平时在与孩子相处时,是否会抓住“偶然”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暗示性赞美。

孩子因为害怕受到批评而去做事,与孩子自觉主动地做事,不管对现在还是将来的行事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什么是抓住“偶然”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暗示性赞美?

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改革家赫·斯宾塞在小时候,就经常“偶然”地获得家人的暗示性赞美。

他说几乎从自己一生下来,祖母就经常“偶然”地在他身上发现许多特别之处,并以自豪的、不加掩饰的语气说出来。比如“这孩子一看就不一般,他看东西时总是目不转睛”、“他天生爱干净,只要有一点不干净就会哭”。

他到后来才知道,他的很多表现都是正常孩子都有的表现。而他的祖母却赞美那些是“他非凡的天赋”。但由于祖母对他是发自真心的赞美,因此并不显得夸张。所以他便认为那些真的是他的非凡之处。

他的妈妈也会这样对他进行暗示性赞美。比如“这孩子真不简单,吃这么苦的药都一声不吭”,或者“哎呀这孩子真厉害,这么重的东西都搬得动”。

斯宾塞接受了祖母和妈妈抓住“偶然”的时机进行的所有暗示性赞美,而他,也确实表现得很出色。

另外,斯宾塞也提到,如果他犯的错误涉及道德问题,那么他也会迎来母亲和祖母的惩罚,或大发雷霆,或狠狠打一顿。不过,可能是因为她们一直给予了斯宾塞很高的暗示,所以这样的惩罚并没有伤害斯宾塞的自信心,反而让他更坚强。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抓住“偶然”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暗示性赞美就是指随时随地抓住时机,对孩子表达真诚的赞美,而这些赞美的话通常带有正面的暗示作用,能够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又不失威严,就是说当孩子犯的错误涉及道德问题时,也绝不姑息,该惩罚还得惩罚。

二.为什么这种赞美方法能培养孩子的自觉主动性呢?

《卡尔·维特的教育》中有一段精彩的名言: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对孩子进行暗示性的赞美,就是给孩子播下了思想的种子,这颗思想的种子会在时光的浇灌下,最终获得命运的收获。

这种赞美方法之所以能培养孩子的自觉主动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l 人天生渴望被赞美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科学研究,将人的需求分成了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通过对这些需求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最低需求的生理需求,还是最高需求的自我实现需求,都包含着人类对赞美和肯定的殷切渴求。

比如我们都希望被别人赞美自己年轻、漂亮、强壮、帅气、衣食住行比别人优越;我们都希望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与别人和睦相处,被别人喜爱,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说,希望获得赞美,被肯定,是深植于我们人性之中的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本质上最殷切的需求:渴望被肯定。”

l 利用了心理学上暗示的作用。

前段时间,日本的一档综艺节目安排了一组特别调查节目,就是连续50天夸赞一个人,观察夸赞前后参加人员颜值的变化。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一个叫“桔梗”的大三学生。一个堪比模特的意大利帅哥在这50天中变着花样地夸桔梗,比如从赞美她红色眼镜和黑色头发和搭配,到夸她整个人看起来很可爱。

在这50天中,桔梗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慢慢改变自己,开始化妆、注重着装,最主要的是心态的变化,她开始变得自信了,也更加正面地看待自己。

这就是暗示的作用。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翁格玛丽效应,说的就是暗示的作用。当孩子在心理上认可了某种心理暗示,就会不断地往这种形象上去靠拢。

而翁格玛丽效应的由来,与上面例子中日本女孩经过50天赞美后变美的事例很类似。说是一个叫做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并不是很美。但她的家人和朋友一直鼓励她,赞美她。于是她每次照镜子的时候,都会跟自己说:“你很美。”于是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美了。

暗示会让我们下意识地接受这种正面意见,并想方设法让自己向这个意见靠拢。所以说,暗示性的赞美,能够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抓住“偶然”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暗示性赞美呢?

我们都喜欢赞美。但赞美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赞美能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自觉主动的人,不恰当的赞美却会让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认不清自己,或者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我们虚伪。

所以,在赞美孩子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技巧:

首先,赞美要把握时机,并且出于真诚。

所谓把握时机,就是要随时随地抓住那些“偶然”的时机。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拿到我们面前给我们看。但当时我们正在忙着做饭,如果我们跟孩子说:“你先自己去玩,妈妈待会儿看。”等你忙完了,要么已经忘了这件事,就算记得再去夸孩子,也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孩子并不会感到多么开心,也起不到促进孩子成长的作用。

但如果在孩子把画拿过来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愿意停下手中的活,接过画并细细端详,然后跟孩子说:“宝贝,你画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这个太阳,越来越圆了。”相信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脸上会绽放出一抹明亮的笑容。

这里的关键在于:即时和真诚。

其次,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赞美要带有暗示性,引导向善。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是指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而热切的期望和赞美能够产生奇迹,就像赫·斯宾塞小时候的经历一样,母亲和祖母含有暗示性和期望的赞美,确实让斯宾塞变得越来越好。

心理暗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据说心理暗示甚至能治疗疾病,世界上首次将“自我暗示活用于疾病治疗”的是一位出生于19世纪的法国人,名叫埃米尔·库埃。

埃米尔·库埃原本从事药剂师工作,有一次一名顾客要买的药正好已经过期了,库埃拒绝销售。但顾客不依不饶,库埃只好把药卖给了顾客。结果几天后顾客来向库埃道谢,因为他痊愈了。

由此,库埃开始思考:能治病的并非药物本身,而是坚信“一定可以治愈的信念”。此后,他开始了以精神疗法为主的治疗,治愈了多种身心疾病。

可见,强大的心理暗示确实能产生奇迹。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赞美最好是带有暗示性的,引导孩子向善的。你想让孩子往哪方面发展,就要往哪方面赞美。就像罗森塔尔效应说的那样,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达到我们的预期要求。

比如,如果孩子的8写得不够好,你可以说“你写的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这个8,两个圈圈越来越圆了。”或者孩子帮忙我们提袋子,可以跟他说:“谢谢宝贝!宝贝,你力气真大,这么重的袋子都拎得动。”

最后,赞美要能帮助孩子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多巴胺分泌,形成良性循环。

多巴胺被称为一种“快乐物质”,因为它是大脑分泌的一种传递兴奋及开心等信息的神经递质,并参与大脑的“奖励机制”。

也就是说,当人达到预期目标时,会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的分泌会让人开心和兴奋。这就是大脑的奖励机制。

为了再次获得奖励,我们通常会让自己的行为往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方向靠拢。

对孩子来说,最恰当的预期目标,通常不是高目标,而是离孩子原本的能力不远的一个目标。过高的目标会让孩子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而通过孩子努力以后能够实现的目标,却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和自信。

比如孩子原本能把5块积木搭在一起,那么可以给孩子定下一个目标,下一次,把8块积木搭在一起;或者这次孩子考了80分,那么下次试试考85分,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考100分。

通过我们的暗示性赞美,比如“宝贝通过努力,积木已经能搭得越来越好了,相信你再搭3块积木也没问题的。”

如果孩子完成了我们帮他们设置的预期目标,他们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过:“说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也就是说与其在那边说落、责备孩子过错,不如奖励赞美孩子的长处。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赞美孩子。当然,这个赞美也是有底限有技巧的,是基于孩子没有出现不符合道德行为的前提之下的。

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

参考书籍:

《把话说到点子上》陈建伟著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奥田健次著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菅原道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