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发生矛盾,家长说“以后不跟他玩”,教孩子记仇是下下策
小区里,孩子们三三两两自发结成玩耍联盟,玩着各种游戏。有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踢球玩。
孩子总是毛手毛脚的,蓝衣男孩一脚将球踢飞,球径直飞向对面红衣男孩的脸。红衣男孩被球击中,砸疼了,捂着脸抗议:“你干嘛往我脸上踢啊?”蓝衣男孩赶紧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大概是太疼了,红衣男孩捂着脸,哭了起来。这时,红衣男孩的奶奶见状,小跑着上前察看孩子的脸,气呼呼质问:“你怎么踢球的?往我们脸上踢啊?”说着,她又对自家孩子说:“走!咱以后不跟他玩了……”说着还谩骂了两句。
红衣男孩听了奶奶的话,似乎更加生气,顺着奶奶的话,对蓝衣男孩吼道:“哼!以后再也不跟你玩了……”他的最后一句,也是学着奶奶那样骂了一句脏话。
奶奶拉着孙子的手要走,刚走两步,孩子忽然反悔了,停住脚说:“奶奶,我不想回家,我还想踢球玩。”
奶奶连哄带拉带吓:“你还想让他们踢你脸啊?鼻子踢流血怎么办?这帮调皮孩子,你跟他们玩只会吃亏。咱不玩了,回家奶奶给你拿冰激凌吃。”
一听有好吃的,小男孩不打算再跟小伙伴玩了。奶奶临走前丢下一句话:“你们自己玩吧,坏孩子。”孩子再次学奶奶样,气愤地重复了一遍。
其他两个男孩,见他们走了,才慢慢从“受惊”中回过神来似的,继续踢球。
想想看,如果那位奶奶总是这样霸道地护犊子,以后孩子们见了面,是红衣男孩不愿意跟别的男孩玩呢?还是别的男孩都不再愿意跟他玩呢?
奶奶处理小孩子间矛盾的方式,有点极端了,无形中扩大了矛盾的影响。如果她能换个方式,安抚一下自家受委屈的孩子,对于“肇事的孩子”,当然得提醒一下注意游戏的安全玩法,但没必要制止他们继续在一起玩。
而且还一味地指责别的孩子,以致自家孩子也跟着产生这种仇视心理。实际上,她在将孩子引入一种狭隘的思维模式。与人产生了矛盾,只是消极地躲避,生气地指责。而不是积极地面对和宽容地对待。
自家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负或是受到伤害,做家长的都会心疼。但不要因为心疼而失了分寸,做出错误的导向行为,更不能教孩子记仇,断绝来往,从而给孩子带去负面的影响。
要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都有,我们要传授孩子正确的交际方法,学会与不同性格的孩子去交往。现在他学会了与不同的孩子交往,将来长大了也就自然而然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他人交往。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跟在身边呵护,可以帮孩子“摆平”一些小纠纷。但是孩子总是一天天长大,大到家长无法一直跟随左右。那个时候,孩子就要独立去面对各种不同的朋友,处理小意外小摩擦。
千万不要教孩子记仇。而应该教会孩子用语言冷静、主动地去沟通,勇于制止对方不恰当的行为,协商出一套友好相处的方式,继续保持友谊,快乐玩耍,才是最终目的。
我们在教孩子学会自护的情况下,也要教孩子宽容待人,与人为善。
当孩子间闹别扭,你觉得家长应不应该告诉自己孩子,以后不跟那个孩子再来往、玩耍呢?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相关文章
-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教育孩子到底怎么做才对?
- 打骂孩子是下下策,聪明的父母都在这样做!
- 孩子与小朋友闹矛盾,家长干涉还是不干涉?三招教你智慧解决
- 孩子如果出现这两个行为,说明家长溺爱了,不及时改正会害了孩子
- 孩子看见玩具“走不动路”?无非是这两个原因,家长不要一味妥协
- 孩子说话不算数怎么办?用这两个方法解决,家长别认为是小问题
- 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该参与吗
- 孩子发生意外伤害,家长第一时间怎么做?
- 孩子和他人闹矛盾时,家长的这个行为,会让其他孩子排斥你家娃
- 孩子太爱“炫耀”,小心长大变啃老族,家长不妨学3招避免发生
- 孩子安全不容忽略,家长要如何做才能避免熊孩子发生意外呢?
- 孩子惹祸不承认,家长打骂是下下之策,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 孩子最讨厌“家长说话不算数”,育儿作家教你如何做智慧家长
- 孩子被人贩子抱起就跑,路上说了四个字成功自救,家长要教会孩子
- 孩子记仇,可能是和偏执做了朋友,让孩子摆脱偏执是家长该做的
- 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文学修养看看老师怎么说
- 教育孩子首先要家长自己说话算话
- 50款玩教具手工,老师家长做这样寓教于乐的玩具,孩子才最喜欢
- 一直跟孩子说话互动真的好吗?家长教育孩子也要讲究“留白”
- 与孩子发生争执,父亲坠楼!青春期的叛逆到底来自孩子还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