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教师们最想要的最美礼物是什么?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表达?
同学紧急求助:教师节快到了,昨天无意中听见家长在商量给老师送什么礼物的事,可把我给恼坏了。才不稀罕他们给老师送礼呢,要送我们小孩子自己会送,可家长却批评说我不懂事。可讨厌家长瞎掺乎了,却又没法阻止他们,怎么办呢?另外,教师节的老师们,最想收到来自学生的什么礼物呢?
答:谢邀。看得出来,你是一位特别懂得尊重老师的学生——有且只有“尊重”,才是教师节献给老师们最美好、最真情、最天价的礼物!教师节本来就应当是老师和弟子们共享爱与尊重饕餮盛宴的、极具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们确实没必要掺乎。因为,被世俗恶俗化了的家长们惯常会以物质的、功利的等身外之物把好好的仪式感给黑化了,这样做比较恶劣的后果是“好心好意”弄垮了教师们的好名声,也糟蹋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有脊梁、有风骨的好形象,是个双输的做法。身为教师对积极上进好学生的喜爱与重视几乎是本能的、天性的,家长与其“好心好意”在歪门斜道上花心思费功夫,倒不如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处好好教导自家孩子懂尊重、爱学习,以上佳的品行和学习态度赢得教师的高度关注和真心喜爱。
是的,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即,家长和学生们需要考虑和高度重视的不是“应该送什么礼物”给老师,而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真正弄明白教师们需要的是什么——家长和学生们的最佳祝贺方式与最贵祝福礼物,就是在长达数年与不同老师的互动交流中,从自己点点滴滴处的言语、行为以及学习态度上给予他们最起码的尊重!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以何种方式和途径呈现的呢?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方面,重在互动中的理解;二是行为方面,重在平等中的首席;三是学习态度方面,重在反思中的成长。
1、“尊重”教师的第一个表现:言语←互动中的理解“背后给老师取恶心绰号?那简单是小菜一碟!隔壁班有个男生做课间操时候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把他们班主任指着鼻子骂得那叫一个难听!”有教师如斯说。
“当老师的其实也挺可怜的,受得累多,挣得钱少,常年累月辛辛苦苦教学生,到头来那些学生没有一丁点感谢之意,还动不动恶言恶语,当面侮辱,着实让人心凉!”有家长如斯说。
“哪个学生没骂过老师啊?区别无非是有些学生背地里偷偷骂,有些学生当面明目张胆骂,还有些学生用行动打脸式骂,还有些甚至会在互联网上公开骂。”有学生如斯说。
是的,“尊重”教师的第一个表现主要在于“言语”,在于家长孩子与老师互动全过程中基于理解的最起码尊重。“为学莫重于尊师”“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曾经,教师是数千年文化基因中地位最独特的、最为人尊重的存在。人们对教师的尊重几乎是“盲目”的,这种“盲目”几乎是刻在骨头里的本能。教师之所以在泱泱史河中如此耀眼,最重要在于人们对于知识的崇拜。而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全面开放并进入零成本、无门槛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家长和孩子的要求却越来越低,这种期望与要求的不对等,使得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居然成为了“高风险职业”,这不只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信念的坍塌、集体的悲哀,这更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乃至社会公众信念的坍塌与悲哀。
第一,知识全面开放的零成本、无门槛互联网时代,“好教师”与“不好教师”的差别几乎是透明的——人人趋之若鹜只要好教师
再没有哪一个时代,教师们的好与不好、尴尬与风险会如此赤裸裸被公众主导!
不只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零成本与无门槛,人们才对好教师更加趋之若鹜。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师们,他们的专业能力、德行操守甚至前途命运都“被透明化”了:任何一个教师在与任何一个家长或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任何一个随机性小事件,都有可能被曝光、被“人肉”从而成为“压垮”教师职业甚至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人人趋之若鹜只要好教师!但是,教师的好与不好怎么能够由一个随机生活小事件便全盘否定了呢?
从专业理念而言,人们惯常想要的“好的教师”是温和的、融合的和理解的;而不好的教师则是冷淡的、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和约束的。
从知识结构而言,人们惯常想要的“好的教师”是负责的、有条理的、系统的;而不好的教师是推脱的、无计划的,潦草马虎的、敷衍了事的。
从能力结构而言,人们惯常想要的“好的教师”是激励性的、富于想象力的;而不好的教师则是迟钝、刻意的、墨守成规的。
诚然,好的教师与不好的教师,确实是有区别的;人人趋之若鹜只要好教师的心,也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好的教师是从哪里来的?好的教师难道就从不曾有过“不好”的职业阶段?他们的“不好”又是如何成长、蜕变成为好呢?不外乎是在学校大力传帮带、家长和孩子大力理解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历练以及反思与调整才最终抵达的!
第二,知识零成本无门槛的、教师好或不好被全面透明化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家长和孩子的要求却越来越低——人们单方面要求教师“民主友好”
知识零成本无门槛的、教师好或不好被全面透明化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几乎是一边倒的:人们单方面要求教师要绝对“民主友好”!但是,对家长和孩子的要求却越来越低,低到跌破了人而为人基本的道德和伦理底线——“民主友好”对老师提出了很多方面的要求:
一是“情感投入”要全面。要对学生有极强的责任感,要从言行举止到专业化水平都具有为人师表的实力,要不断自我提高,要与学生积极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总之就是,要求教师得让学生有亲近感、让学生有理解感、师生之间有依恋感,还得要师生之间心领神会并让学生有期望感,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发展抱有坚定信心与高度信任。
二是“个性品质”要绝佳。要是整合型的,要懂得自控,要有条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人格目标,不能烦躁、不能冲动、不能胆怯、不能焦虑等等。
三是“自我成长”要倍速。互联网时代的一切知识技能几乎都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无门槛零成本的时代,“教师”这个职业以及身任教师这个职业的每一位老师被理所当然拉下了信息不对称时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神坛”,大众对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和自我成长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紧跟时代并适应每一个孩子性格特点、动机水平、个体差异以及对教学策略理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换言之,以知识全面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为背景、以“一考定终身”为家长和学生第一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对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能、教育专业精神等综合能力都有了极具挑战性的绝对高要求,但是对家长和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却相对越来越低,尤其是家长和孩子在与教师互动过程中最起码的尊重感也逐渐跌破了底线。所谓“师道尊严”越来越形同虚设,“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光环不只不能够对教师本人形成保护,反而成为了家长和孩子们对教师单方面不友好、不尊重的理由,成为了家长和学生们掌握着咒语的、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
“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人世间的一切人际关系都不能这么干!可悲的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八个字却越来越贯穿于家长孩子与教师一切交流互动过程,成为了师生关系中家长孩子对教师随心所欲单方面精神“殴打”的、最令人心痛的存在——当教师们集体丧失了他们在一切师生关系互动过程中应得的理解与尊重,随时面临着被家长或学生各种恶言恶语的凌辱,学生们学科知识、行为技能、人格技能等的全面提升又该凭何实现、如何保障呢?
2、“尊重”教师的第二个维度:行为←平等中的首席“尊重”教师的第二个表现主要在于“行为”,在于家长孩子与老师在沟通交流全过程中给予“平等中的首席”的最起码认可。
第一,必须属于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是什么?
必须属于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是什么呢?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多尔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他称师生关系应该是舞蹈型的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首席的含义,大概相当于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他既得是乐队中平等的一员,又得在乐队中起着独特的作用——这个独特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作为一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身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得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给学生们呈现、概括和包容于原有水平的新学习材料,得让每一个新知识点与每一个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即成为平等中对话的首席;
教师身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得要通过具体的不同行为帮助具体的不同学生走出困境,得带着全班同学朝着“更高分数、更好成长”这个目标坚定前行,在方法与知识上得一直在学生前方,在情感与行为上又得与学生并肩前行,即承担起首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第二,教师们集体丧失了“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意味着什么?
然而,当教师们集体丧失了来自于家长与学生们最起码的尊重,他们还能够保持“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么?
■有太多的家长和孩子对自己、对教师的行为标尺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
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么多的家长和孩子对自己、对教师的行为标尺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
家长和孩子们对老师的行为准则与要求是:要求教师是神话中的“狐狸”。最好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像神话传说中睿智又聪慧的狐狸,不只皮毛好看、性格温驯,不只学富五车、知识渊博懂得很多很多,在很多领域与层次上齐头并进长足发展,更要能够轻而易举帮助孩子同时实现高分数、好德行等多重目标。
家长们对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却是:要求自己做一只简单的“刺猬”就好了。如果说家长和孩子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才多智多能和专一专情专家式狐狸”,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就只是“刺猬”!
自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教师的错!
自家孩子性格品德不好?教师的错!
甚至于,自家孩子与别的孩子打架了?教师的错!
玩疯了出一身大汗不注意加衣感冒了?教师的错……自家孩子成长过程中基本知识技能的增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等一切有可能遭遇到的进退维谷与挑战全部可以光明正大打包归结给教师。有些家长们简直把“管生不管养”诠释得淋漓尽致,老师但凡有一丁点不让他们满意,他们就会竖起“刺猬的尖刺”全面实施防御或攻击。当面进行言语指责或欺辱都是轻的,动辄抬手扇耳光、抬脚踹翻人都是常事,更有甚者纠集或伙同不名真相的家长借助互联网、朋友圈等传播渠道对教师动不动来一场360度无死角的围追堵截或绞杀,总之就是“你不让我满意,我就让你崩溃!”
■当教师集体丧失了他们“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就只是教师们的损失吗?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离奇的新闻报道,说是美国某个街区的作案事件特别多,警方各方手段用遍了还是屡禁不绝,这种乱象持续多年实在无法可想、无可奈何的情形下,最后得到某个有心人士的建议,让在街头安上几个大广播,每天定时播放交响乐——奇迹出现了,该地区的犯罪事件每天都在减少!短短三年后,该街区成为了治安最好、民风最好的地方。
这则新闻说明了什么呢?不只说明音乐可以净化人们受污染、被污浊的心灵,更说明,当家长和孩子在种种社会负性事件及不尊师重道小环境渗透影响下理所当然剥夺了教师作为乐队第一提琴手的地位,那么,课堂知识教学、师生情感交互、德行操守铸基、喂养孩子精神、涤荡孩子灵魂的这一阙交响乐就不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当教师集体丧失了他们“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就只是教师们的损失吗?
是的,人性的复杂性、教育的矛盾性共同决定了,小孩子要良性成长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又一个“灵魂工程师”的接力与协力,需要他们共同组织并引导孩子们得以“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实现”人的生命!
3、“尊重”教师的第三个维度:学习态度←反思中的成长“尊重”教师的第三个表现主要在于“学习态度”,在于家长孩子与老师在学习互动全过程中通过良性反馈的教学相长与彼此成就。
第一,“一个好教师”与“一个不好的教师”,二者命运的拐点在哪里?如何发生的?
记忆尤其深刻的,是曾经两个旧同事的不同际遇与生命盛衰。
同事张老师,如今是盛名在外的国家级优秀教师,甚至于连他本人的名字都简直成为了当地响当当的地域品牌。而与张老师同在一个大学求学、初入职同在一个中学供职的另一位同事王老师,现如今在一个偏远村学苦捱日光。他们俩明明是一模一样的起点、一模一样的命途,为什么如今差别如此之大?区别就在于,张老师是一点一点在向上,而王老师则一点一点在向下。
那么,我们继续追问:决定他们俩命运殊途不同归、一个向上一个向下的拐点是在哪里?是怎么样发生的?
是的,张老师和王老师命途殊异的那个拐点,就在于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所带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
张老师所带的那个班级,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调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层出不穷,张老师为了不让这些精力过剩、好奇心过剩的孩子们失望,每天忙完学校各种各样的事情精疲力尽归家后,还要加班加点的学习和求知,如此这般数十年如一日永不敢懈怠的。结果是明显的,他的热诚和未知欲鼓励了孩子们的热诚和未知欲,而孩子们的热诚和未知欲又反过来推动了张老师的热诚和未知欲,张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了他在一届又一届不同家长和不同学生心目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首席者地位。
至于王老师,他所带的那一班孩子刚好相反,他们是标准版的小学生,不调皮捣蛋,不过于挑战自己;当然,他们也不胡乱发问,不过分逼迫老师。理所当然的,王老师的小日子就相当轻松惬意啦,他不需要在每天学校的正常教学之外疲于奔命加班学习,也不必巴心巴肝、费心费力应对学生,一切都像是三十八度的温泉水不烫不凉刚刚好,刚刚好能让人四肢瘫软、精神舒缓、毫无压力。后来的后来,一年又一年,在温吞水中活久了的王老师越来越不能被家长和孩子们喜欢,理所当然地也不能被所在学校喜欢,他所就职的学校便一次又一次地从城里头较为不错的中学,降格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再到山沟沟的村学。
第二,人们所共同企求的“好教师”或“教师的好”,从何而来?
基于对教师最起码的理解与尊重,基于对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最起码的认同与成全,我们就不难发现,人们所共同企求的“一个好教师”或者“一个教师的好”,是由家长和孩子共同成就的!
确实,一个好教师或者一个教师的好,绝不是凭空得来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从初任教师的新手准备期,到合格教师的适应期,再到骨干教师的发展期,直至专家教师的创造期;从新手到高级新手,到胜任者,精通者再到专家,一个好教师的成长之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那是需要跨越终生的一个长期发展过程——而决定一个教师是停留于新手期、延滞于胜任者、抑或直达顶峰成为专家的那双命运之手又是什么呢?说来真是好神奇!那双命运之手竟然是家长和孩子的水平!家长孩子在理解尊重方面是不是正向积极的、在学习态度方面是不是主动作为的,才最终成全了一个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的反思与成长。
是的,结论就是这么简单:一个好教师或一个教师的好,是由家长孩子的理解尊重和学习态度决定并成就的!
小结:教师节最美的礼物,是不过分抬高“教师”,也不过分贬低“教师”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或者说一个家长孩子对教师的理解,很容易吗?其实不!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心与心之间的呼应是有差等。以我本人的意会,“理解”至少有三个等级:
低级水平的理解只不过是指知觉表象水平的理解,只是能够简单辨认和识别对象,知道它“是什么”——“他叫王小明,他是我班的学生。”“他叫李大牛,他是我班的数学老师。”
中级水平的理解是在低级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深层认知,主要表现为能够其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他叫王小明,他是我班的学生。他性格内向,有点自卑。”“他叫李大牛,他是我班的数学老师。他脾气不好,容易发火。”
高级水平的理解是在中级水平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立体化、贯通化,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知道它是“为什么”——“他叫王小明,他是我班的学生。他性格内向,有点自卑。他爸妈离婚了,他需要真诚的理解、陪伴和鼓励,这个周末我计划邀请几个性格开朗的同学与他一起来家做客。”“他叫李大牛,他是我班的数学老师。他脾气不好,容易发火。他三岁的儿子得了重病,听说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我要和同学们商量商量组织几次募捐活动。”
爱是理解的别名,作为学子们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育生命自觉的第一引路人,“教师”这个职业当然无限荣光;但与此同时,“教师”这个无限荣光的职业群体中的个体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有老有小有生活压力有成长需求的红尘中男女——当家长孩子、社会民众乃至于新闻舆论、国家公器不过分抬高一个职业,也不过分贬低一个职业的时候,身为这个职业群体中的生命个体,才能够真正得到他们应当得到的、来自于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最纯粹的理解与尊重。正如同,教师节来临教师们所需要的最美的礼物,是家长和孩子在长达数年与不同老师的互动交流中从言语、行为及学习态度上给予的最起码尊重,是不过分抬高“教师”也不过分贬低“教师”罢了。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