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哭闹,很多父母的做法都错了
表妹的儿子两岁半,正是独立意识开始萌发的时候,他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不”,什么事都想要自己做决定。
那天表妹带他来找我玩,我“擅自”帮孩子打开了一盒牛奶,这可惹恼了他,他开始狂哭,不要喝牛奶,也不许别人喝,一屁股坐到地上。
看到孩子哭闹,表妹表示坚决不能忍,她大吼一声:“不许哭!”
我看到孩子的泪水在眼眶打转,张开的嘴瞬间没有了声音,憋了几秒后,他还是发出小声哭泣,小肩膀一抖一抖的。
看着这个陷入情绪漩涡的小人儿,我不禁自责,孩子的哭闹皆因我起,我决定和表妹聊聊孩子的哭闹。
01 孩子爱哭闹,并不都是无理耍横关于2至3岁的孩子,美国儿科学有这样一份总结:
他们不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开始出现挑衅行为,要求每个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无法通过道理来沟通。
这也是很多人将孩子的这个年龄,定位为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的缘由。
2岁之前的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而到了2岁,很多孩子成了妈妈眼里的“小刺猬”,动不动就用哭闹来表明自己要独立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在生活中的表现为,吃饭要自己动手,衣服要挑自己喜欢的款式,对老母亲的帮助大声说“不”。
我同事前天上班迟到,说起原因让人忍俊不住。她女儿为了配粉色的裙子,一定要穿粉色的鞋子,当得知那双粉色鞋因为太小被扔掉后,在家哭闹不止,其它颜色的鞋统统不要穿。
从儿童心理发展学角度来说,孩子到了2至3岁这个年龄,表现出的不听话,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其实都是他们成长的一种表现。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没有发育成熟,很多孩子还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决定,当做不到时,又不愿接受自己的“挫败感”,就用哭闹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所以说,孩子的哭闹并不都是无理取闹,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渠道。
有的时候孩子的哭,是一种发泄,有的时候,是一种抗议,有的时候,是因为内心真的悲伤。
只有父母读懂孩子哭闹背后的情绪,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感受。
02 父母常见的几种“止哭闹”方法,大多都是错的1、 吼一吼,用高分贝来“灭火”
我表妹就擅长使用这个方法,只要孩子一哭闹,她就大声呵斥。
这个方法暂时能压制住孩子的哭闹,但对孩子的自信心会产生很大打击,长此以往,容易让孩子压制自己的情绪,性格变得内向。
2、吓一吓,制造各种恐怖气氛
在生活中,很多妈妈喜欢吓唬孩子。
“不要哭,再哭就把你关小黑屋。”
“再哭一声试试,妈妈不要你了。”
……
很多孩子被妈妈吓唬后,都会乖乖地停止哭闹,但这种“被威胁”的情绪,很可能会让孩子缺失安全感。
3、黑白脸,对孩子威逼利诱
有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喜欢采用“唱双簧”的方式,爸爸在孩子面前扮“黑脸”,妈妈扮“白脸”,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也是费尽心思。
可是这种方式会进一步导致孩子哭闹不止,还会留下隐患,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遇到问题就去找扮“白脸”的人。
4、冷处理,对孩子的哭闹视而不见
稍微理智一点的父母,会在孩子哭闹时采取“冷静处理”,不管孩子怎么哭,就是选择忽略他的存在。
这种方法看似不打不骂,其实是一种“冷暴力”。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过“依恋模式”,他将“依恋”定义为:当孩子感到脆弱需要保护时,就会去寻找父母的回应的一种情感联结。
而所谓的“冷静处理”,其实是拒绝回应孩子的依恋,让孩子的内心变得不自信。
5、哄一哄,转移孩子注意力
“乖,不哭了给你买玩具。”有的父母喜欢和孩子讨价还价,只要不哭不闹,就答应孩子一个条件。
这种方法,看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却容易让孩子错误地理解,只要自己哭闹,父母就会妥协,就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格非常不利。
以上这几种对待孩子哭闹的方法,都容易对孩子的思维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孩子长大后,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的哭闹,但往往对父母的态度印象深刻。
03 温和而坚定,才是帮助孩子走出哭闹最好的态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讲过一个女儿哭闹的故事。
一天,她的女儿提出一个无理要求被拒绝后,开始实力表演“哭闹”,眼泪、鼻涕糊满了小脸蛋。
但冷静的她,没有被女儿的哭闹激起怒火,也没有采取恐吓或哄骗的方法,而是静静地陪在女儿身边,等她哭累了,拉着女儿的手回家。
到家后,女儿的情绪已经平静很多,她给女儿洗干净脸后,对女儿说:“以后有想法可以跟妈妈好好说,想办法说服妈妈。”
女儿点点头,从那以后,李教授的女儿再也没有通过哭闹的方式,来提出无理要求。
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书中说:“孩子哭闹时,正是学习的好时机,父母可以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在孩子心中撒下正面而积极的种子。”
那么,面对孩子哭闹,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有哪些呢?
1、允许孩子哭,让孩子有哭闹的权利
面对孩子的哭闹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压制,不要回避,而是无条件的接纳。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如果孩子还是哭闹,也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可以给孩子多一些选择,你可以问孩子:
“你是想自己打开牛奶,还是让妈妈帮你打开呢?”
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他们会最大化内化自己的行为,也能比较快地恢复情绪的平静。
3、共情和陪伴,引导孩子自我情绪管理
有的孩子经常哭闹,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父母的共情和陪伴就很重要。比如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没有自己打开牛奶,没关系,要是我我也会难过的,你想哭就哭吧,妈妈会陪着你。”
表妹点头表示认可,她抱过正在抽泣的孩子,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了这句话,孩子很快平复了情绪,跑到一边玩儿去了。
孩子的哭闹不是问题,父母错误的应对方法才是问题。
在面对孩子哭闹时,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与孩子产生共情心理,孩子就会感到被理解,内心有安全感而停止哭闹,这才是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最好方法。
共勉!
- END -
相关文章
- 孩子习惯讨好别人失去自我,这才是最好的回报,很多父母理解错了
- 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正确做法是:装作没看见
- “别给孩子睡扁头了”,这些错误的做法伤害宝宝,很多老人都在用
- 《小欢喜》英子抑郁:很多父母号称“爱孩子”,背地里爱的是自己
- 你是在哄孩子还是在毁孩子?几种错误的哄娃方式,很多父母还在用
- 宝宝爱哭闹别嫌烦,父母的不同回应,影响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
- 聪明父母用四步搞定做错事的孩子,效果比打骂、惩罚强很多倍
- 孩子一哭闹不听劝,家长先别着急管,聪明的父母都这样做
- 孩子不买玩具就撒泼哭闹,妈妈这做法让人点赞,这办法我咋没想到
- 孩子与父母间的3个问题对话,很多父母要反思,这样做对吗?
-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 孩子任性,不给买东西就哭闹!父母应该这样做
- 孩子会遗传父母很多特质,到底孩子会从父母身上遗传哪些基因呢?
- 孩子刚上幼儿园哭闹 家长别心疼 马伊琍的做法很聪明
- 孩子半夜在火车上哭闹,引众乘客不满,宝妈的做法让人心酸
- 孩子哭闹、动手打人?父母先做好这一步,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 孩子哭闹却不说原因?父母不必抓狂,“改变态度”是关键
- 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应对策略
- 孩子哭闹,父母就会说“买好吃的”,家长都会犯,可是又没辙
- 孩子哭闹,父母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不要你了”,哭就是矫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