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瞳真的就是风险大? 散瞳验光 南阳医专一附院眼科医生你有纠结我来解惑
日常生活及网络中充斥着不少关于散瞳危险大,孩子验光不需要散瞳的说法,很多家长也对孩子散瞳验光这件事甚是纠结。今天就来说说散瞳验光这件事。
什么是散瞳?
“散瞳”是滴睫状肌麻痹剂类眼药后,睫状肌麻痹,失去调节力,瞳孔散大。就是为大家熟知的“散瞳”。
什么是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在医学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是通过滴睫状肌麻痹剂类眼药使睫状肌麻痹,使眼的调节放松,然后再进行验光,以便更客观明确眼的屈光性质及程度。由于目前所有睫状肌麻痹剂都带来瞳孔散大的效应,所以俗称“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散大瞳孔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药物麻痹睫状肌,消除睫状肌收缩引起的调节,使验光结果更客观准确。
青少年儿童验光为什么要散瞳?
青少年儿童睫状肌调节能力很强,调节作用可以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强,睫状肌调节紧张出现痉挛,可引发“假性”近视。
青少年儿童不进行散瞳验光会怎么样?
青少年儿童不散瞳验光会导致:1、难以区分近视是由于睫状肌调节紧张导致的调节性近视(假性近视)还是真的近视。2、不能消除睫状肌过度调节对验光结果的影响。3、无法判断眼睛真实的屈光状态及性质。4、导致配镜时远视度数过低或近视度数过深。
下面是三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王某,男,16岁,双眼未散瞳前验光:右眼近视1100度,左眼近视1200度;散瞳后验光:右眼近视400度,左眼近视425度。散瞳前后度数相差如此之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散瞳验光就配眼镜,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影响!
案例二:钱某某,女,9岁,散瞳前右眼远视100度,左眼远视125度;散瞳后右眼远视375度,左眼远视425度,所以说这个小朋友远视度数并没有散瞳前那么低,如果不散瞳验光配镜必然会影响孩子眼睛。
案例三:赵某,男,13岁,散瞳前右眼近视200度,左眼近视175度;散瞳后右眼远视50度,左眼远视25度。这个小朋友根据散瞳后结果是不需要配镜的,如果不散瞳他很可能已经戴上近视眼镜了。
临床中如上案例不胜枚数,为青少年儿童散瞳验光是很必要的,散瞳验光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散瞳有什么危害?
散瞳本身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散瞳后由于瞳孔散大,调节麻痹,会出现畏光,视近不清,这些药物副作用都是暂时的,当药效过后恢复正常,不会对眼睛造成影响,只是不同药物恢复时间不同。
目前用于散瞳验光的眼药,主要有三种,症状恢复时间分别是:
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三周左右;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24-36小时,部分孩子需要2-3天左右;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6-8小时左右。
睫状肌麻痹剂具体使用哪一种及具体用法需要专业眼科医生指导。
散瞳有什么禁忌症?
1、闭角型青光眼或者前房浅的病人
(青少年儿童通常无闭角型青光眼及浅前房的风险 因素)。
2、对胆碱酯酶抑制剂过敏
3、近期短时间内有近距离工作需求
所以散瞳药一定要在眼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散瞳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1、涂到眼外皮肤上的眼膏、眼液要擦拭干净,点完按压内眦部2~5分钟以减少全身吸收。
2、散瞳期间应避免强光刺激,尤其避免强的太阳光刺激,户外应戴遮阳帽或太阳镜。
3、散瞳期间由于视近模糊,对幼小儿童要注意看护以免碰伤。
4、散瞳期间不要近距离用眼,例如看书、看电视及使用电脑。
5、极少数患儿阿托品散瞳后如出现明显的颜面潮红、口渴、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等症状,考虑为阿托品反应,应停药或咨询眼科医生。点药后按压内眦部及多饮水可减轻全身反应。
南阳医专一附院眼科地址:新病房综合大楼20楼北区
电话:63328377 61175711 61175712
相关文章
- 眼科医生总结的有关保护孩子眼睛的六大问题(家长必收藏)
- 眼科医生的孩子怎么防控近视?| 同仁眼科赵小刀
- 如何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眼科医生帮你支招
- 面对躲不开的屏幕,眼科医生的孩子怎么看pad?
- 医生建议的产后42天复查,真的有必要吗?具体是复查哪些项目?
- 医生让反复抽血查孕酮,是否真的有必要呢
- 医生让反复抽血查孕酮,是否真的有必要呢
- 医生让我做羊水穿刺,老公说会导致流产真的吗
- B超医生暗示生男生女,你真的听懂了吗?
- DHA真的能补脑吗?那些没补DHA的孩子怎么了,医生:不要交智商税
- 你真的准备好怀孕了么?儿保科医生告诉你孕前准备怎么做
- 双胞胎“手牵手”一起出生,画面瞬间感动医生,真的是蛮有爱了
- 备孕路上的纠结问题,我来给您解答!
- 备孕路上的那些纠结,医生们这样解释!
- 多囊真的不可怕,医生让她这样做竟意外怀上了双胞胎
- 婆婆说按时按点做产检有黑幕,难道真的是医生为了拿提成
- 孩子有多动症,儿科医生让多听音乐,这样真的可以缓解多动症吗?
- 明知胎儿存在畸形风险,高龄孕妇产后不认孩子,医生:闹着玩呢?
- 昨天听一个医生说,婴儿喜欢撕纸,是聪明的表现,是真的吗?
- 晚上睡觉要不要给宝宝穿袜子?新手妈妈别纠结,儿科医生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