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给同学买礼物的钱被奶奶擅用,这样破坏娃财商,不要不当回事
别动孩子的储蓄罐!
近日就要开学,孩子要见到自己的朋友了,9岁的小林想要买点礼物,带给自己的同桌。但是当他打开自己的存钱罐,发现里面的钱不见了,后来追问才知道,是奶奶平时买菜不会手机支付,用的都是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
为了这件事,孩子和奶奶闹得很不愉快。奶奶认为,这点零钱她又不是没有,还不都是大人的钱?每天给一家人做饭,做家务,用点儿怎么了?大不了我再补给你就是了。
孩子觉得,这是不经过他同意,用掉了本属于他的钱,让他感觉自己小心翼翼地积攒,变成了无用功,让他很沮丧,在家里一点隐私感都没有。而且,这些钱,都是他不肯买零食,好不容易攒下的,应该属于他,就算奶奶要用,也应该让他知道。
我的大学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她说她小时候特别喜欢攒硬币,闪闪亮亮的很好看,而且积累起来,哗啦哗啦的,让她感觉很满足。
为了这种感觉,她省吃俭用,别人放学就买门口的零食,她会咽下口水,把钱攒着,过一段时间,让妈妈给换成硬币,攒了好久,足足有6个小猪存钱罐。
突然,小猪们没有了。那是爸爸妈妈要买房,当时可以说是用尽了家里的每一分钱,别看小孩子细水长流,6个存钱罐里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可能对当时的家境来说,蚊子再小也是肉吧。
她说她不怪爸爸妈妈,她当时感觉,能为家里尽一份力也是很好的事情,她爱这个家,也很爱后来搬去的房子。
但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攒过钱,到手的钱,她会用掉,这种心态一直延续到她长大。从我认识她开始,她就是那种"月光族",逐渐变成了,把享受放在前面的人。
我想,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长为懂得积累,会为未来做打算的人。那么,保护孩子的存钱罐,就是最基本的一步,偏偏有些家长,认为钱是自己给孩子的,自己取用合情合理,甚至认为,孩子不懂得如何用钱,他们拿着钱也是浪费,不如给家庭做点贡献。
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想法,破坏了孩子的金钱观,同时摧毁了孩子对家庭的信任感,直接让孩子的安全感降级。
第一,破坏孩子财商
现代社会,财商教育越来越重要。一个从小没有财商的人,无法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现象,谁都不希望,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因为钱吃亏,
最近引发网友疯狂讨论的洛丽塔服饰事件,女孩子们在面对物质和金钱对比时,因为财商的低下,导致思维进入误区,被坏人坑害。而对这些女孩子来说,在平台进行服饰交易,被她们认为是公平合理的,这些事还不值得人反省吗?
坏人用极低的价格,诱使女孩付出。女孩能获得一件洛丽塔衣服,却要付出珍贵无数倍的东西。就是因为孩子的价值观扭曲,金钱观低能造成的。
第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造成安全感缺失
心理学家奥利克森在"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任务,而能够圆满完成这些心理任务,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
在孩童时期,对于父母的信赖感和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任务,它有助于孩子成长中面对陌生的事物,接受困难的挑战。
正如我的大学同学,她在经历了自己的储蓄罐被父母拿走之后,虽然说是不怪父母,但终究在心底产生了对父母的怀疑,让人生发生了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显得不太积极。
拿走孩子的储蓄罐事小,让孩子不信任,事情就可大可小了,望家长三思。
对于孩子的储蓄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基于对孩子财商和安全感培养的考量,我采用的办法,分享给大家。
现在,我每天会给孩子5块钱,让他放进他自己喜欢的一个储蓄罐,并当着所有家庭成员的面,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存钱罐,里面的钱,都是属于你的,受你支配,我们所有人都不会动它。你可以买所有你想买的东西,不需要向任何人申请。但是,如果你想买的东西,超过了储蓄罐里的金额,你需要和我们商量,怎么补足不足的部分。"
这段话的意义是:
01.通知所有家庭成员,孩子的钱是孩子的,谁都不能动,这就会避免误拿的情况,也不会有哪个大人,存心要拿孩子的钱。
02.让孩子学会自己支配金钱,在使用中,他会感受到物品的价格差别,会知道买东西如果无尽索取,赶不上自己的所得,就会产生矛盾。他需要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学会攒钱。
03.帮助孩子学会跟家长沟通,如果想买的东西比较昂贵,超过了他的储蓄,那他就需要学会说服家长,如何让他获得他的需求。
总之,我们设立存钱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金钱观念,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使用起来需要有些考量。同时,帮助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信任感,让孩子在将来可以用安全的心理,面对一切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