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打他才是体罚!小心对孩子造成难以抹灭的伤痛 体罚对孩子的伤害
棍棒出孝子,或许是传统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但是有很多研究早已指出体罚对子女会造成长远的情绪、智力和行为认知的影响。其实体罚不单局限在身体的伤害上,赶孩子出去、漠视他们的情绪需要等精神的伤害,也会对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心灵的体罚 贬低孩子的自我形象
其实打小孩,就是不尊重孩子,让他们感到羞辱的惩罚方式。不只身体的伤害是体罚,羞辱性的行为和言辞也会使孩子留下深刻的创伤,影响他们将来与其他人建立关系、自信心和个人形象低落、自暴自弃,甚至克服不了过去受创的经历,不知不觉成为下一个施暴者。
孩子的行为不如家长的期许,动辄赶孩子出家门、叫其他家人一起抵制或排斥孩子、故意漠视孩子的情绪需要,或是对他们说:“我不再理你”、“没有人会爱你、要你”、“你是垃圾、废物、没有价值,人人都会放弃你”等言语,重复类似的行为和态度模式也会损害儿童情绪、智力和行为认知的发展。
大声的谩骂、使用粗言秽言,让孩子只会在恶之下屈服,却不明白需改正的内容,这是无效的管教方式。
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于传统的体罚,很多人以为打打手掌,在孩子的皮肤下留下些少红印不要紧,但我们见过许多个案,很多家长施予的体罚都是由轻微,慢慢演化成严重的虐儿。他们发现打几下没见效,又或是小朋友有情绪、会反抗,大人就会把体罚升级,例如:用藤条,最后甚至用上利器;或者家长控制不住自己,导致幼儿最终死亡的个案。因此微小的体罚也不应容许。
管教前最好先平复心情
闹也不行、打又不行,怎么教小孩呢?很多家长接受传统管教,不免有此疑惑。不体罚不代表任由孩子做错事,不妨参考以下几招:
1.态度、语气坚定
坚定不等于大声谩骂,但可以眼神和语气均坚定地和孩子说:“你做这件事(内容)是错的。”再解释原因,教导孩子做错事有何后果和如何承担,最好是提供指引和协助,帮助孩子做回对的事,立一个好的示范。每个要求都要简单、清晰,不需要唠叨。
2.分享感受
在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可以互相分享感受,家长可以和孩子说自己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失望、不开心,借机也聆听孩子的心声。有些较小的孩子,未必能把情感和成长需要化为言语,便做出一些事来引人注意,变成父母眼中的调皮。
在聆听之中,家长不一定需要说教、提出建议,只需耐心聆听,表示理解,一句支持,已经能舒解孩子心中的郁结。如果孩子在外面受气不开心,回家得到支持,才能有力量重新出发。
3.亲身示范,控制情绪
举一个普遍的例子,孩子不愿收拾玩具,妈妈可以怎样办呢?
第一次可以由妈妈带着孩子一同收拾,告诉他玩具要摆放的位置,作一次亲身的示范。第二次,如他不肯自行收拾,妈妈也不要心急帮忙,可以先请他在什么时间就要收拾,再检查有没有做好。
假如做到,应赞赏小朋友愿意自行收拾的好行为,加以强化。假如不能做到,可能需要让孩子接受惩罚,例如:减少玩乐的时间等,而不是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在任何时间,平复情绪都优先于管教,父母要先平息被激怒的情绪,才能有效教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体罚和冷暴力,是在诅咒孩子的未来 | 摸象记
- 孩子“笨手笨脚”小心运动协调困难
-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体罚有用吗?听话的孩子长大后真是你的期望吗
- 孩子不小心撞到头还如何处理?不要慌,按着这个来做
- 孩子不小心踢坏了别人的窗户怎么办?
- 孩子不爱上兴趣班?掌握这些小心机,让他们对兴趣班如痴如狂
- 孩子做事经常“三分钟热度”,难以持久,如何调整?
- 孩子偷钱怎么办?教育还是体罚?聪明的妈妈这样做
- 孩子又乖又懂事?家长要开始警惕了,小心“儿童亲职化”现象
- 孩子吃喝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肠胃炎”就会找上门
- 孩子嗓子卡了东西怎么办?家长可别乱处理,小心让伤害变得更深
- 孩子嘴甜,家长还沾沾自喜,小心孩子“祸从口出”
- 孩子回家告状,自己在学校被欺负,家长别心急,小心孩子在撒谎
- 孩子在高铁上不小心洒了酸奶,爸爸的举动,让乘客忍不住心疼孩子
- 孩子太爱“炫耀”,小心长大变啃老族,家长不妨学3招避免发生
- 孩子太调皮,老师该不该体罚?三位家长给出不同的回答
- 孩子如果有这样的“小心机”,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 孩子小心眼,抗挫能力太差?心理学:引导孩子从受挫中得到成长
- 孩子总头歪,小心小儿斜颈
- 孩子总是“落单”,难以融入集体活动?父母应教娃正确的社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