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这位爸爸陪女儿练“小提琴+钢琴”三年,一篇超详细的学琴心得

2022-02-10 23:19:37孕产
他是一位对孩子教育非常尽心的爸爸。之前和我们分享过他对女儿数学“慢学习”的看法,得到很多朋友的称赞。

他是一位对孩子教育非常尽心的爸爸。之前和我们分享过他对女儿数学“慢学习”的看法,得到很多朋友的称赞。时隔半年,他和大家分享了另一篇教育心得,这次,是关于音乐教育的:他女儿学琴三年,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这一路走来的经验 …

这篇文章在发布后,反响很热烈;很多花友说,这位爸爸的理念和方法,不光对琴童有启发,也适用于其它各门才艺的学习。

他是一位少有焦虑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又能积极介入、有章有法;很高兴在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爸爸们用心加入,给教育带来新鲜的视角 ... 谢谢

最近看网上有不少朋友都在讨论孩子学习乐器的事情,就想来分享一下我家的音乐学习历程,也是对自己这几年陪练的思考和总结吧,希望能抛砖引玉,让小朋友们都能快乐学琴,热爱音乐。

我家有一位琴童,学小提琴和钢琴,学习了几年下来,孩子的琴艺有不少进步。但是最让我欣慰的还是学习乐器激发了她对音乐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而这正是我所期望的音乐学习的效果。希望她的这份喜爱能够长期的保持下去,让音乐成为她一生的好朋友。

我对孩子学习乐器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希望她能够懂得什么是美,希望她把音乐当成自己一生的朋友,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有音乐为伴。音乐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因为如此,所以我对考级证书和学习进度并不是非常看重,我更加看重孩子的实际舞台演奏水平和对音乐感情的理解。

“简答粗爆”的音乐启蒙:每天都要有古典音乐!

我和我爱人都不会演奏乐器,但是我是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所以对孩子的音乐启蒙,我做得非常“简单粗暴”,就是天天听古典音乐。

女儿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古典音乐的环境中,每天起床、吃饭、睡觉、外出在车上都听。

乐曲都是我精心挑选的 ... 起床时听进行曲,如拉德斯基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马赛曲。

睡觉时听卡农、G大调弦乐小夜曲、莫扎特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

吃饭时听欢乐颂,蓝色的多瑙河。车上听四季、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

总之,每天都必须有古典音乐。

一般我会选择巴洛克时期如巴赫、维瓦尔第、亨德尔的音乐,或者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的音乐为主。有时也会选择门德尔松和部分贝多芬、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但是避免给孩子听近现代主义的作品和流行音乐。因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非常和谐,旋律动听,孩子特别容易接受。莫扎特的音乐比较欢乐,也是比较容易懂的。现代作品一般旋律都不和谐,而流行音乐几乎没有复调音乐,所以都被排除在外了。

但是光听还不够,首先我每次都会让她告诉我听完了之后的感觉,对于乐曲的理解,是快乐还是悲伤。从一开始只会简单地说快乐,悲伤,到现在能告诉我一首曲子中哪一段是快乐,哪一段是痛苦,哪一段是跳舞的感觉,哪一段是忧伤中带着一丝希望 ...

总之,我训练她从小学会欣赏音乐感情。因为这是作曲家希望人们感受到的东西。而对于乐器演奏者而言,技术都是学的会的,情感是老师没法教的,需要从小培养,所谓真正的音乐天赋就在于此。

其次,从她会走路说话开始,我就尽量让她跟着音乐跳舞唱歌,自己怎么喜欢就怎么来。一开始让她跟着音乐扭动那肉嘟嘟的腰肢,当然谈不上漂亮,就是乱扭,渐渐的几年后就会跟上节奏了。有时我会带着她跳国标,她高兴极了,最喜欢我带着她转圈的感觉。

我知道唱歌对于学习音乐是很重要的,因为人声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天然乐器,因此,我有意识的让她多唱歌给全家人听,然后尽量地吹捧鼓励她。开始时,我只是让她尽量把幼儿园里教的儿歌都唱出来,然后我一边打拍子一边让她跟着节奏唱,渐渐的节奏就会准起来,然后我再带她把音唱准了,慢慢的她唱歌的音高就会比一开始更准。这时候她会发现她的歌唱的比原来要好听,自然兴趣就浓了起来。

就是这么一边玩一边启蒙,她对于音乐慢慢开始有了原始而朴素的喜欢。

一开始,选择了小提琴,理由让人“哭笑不得” ...

到了孩子四岁时,我开始正式为她选择要学习的乐器了。按照我的想法一开始应该学习钢琴,一两年后视情况转学其他乐器。

原因很简单,钢琴有固定音准,就算弹错了也不会难听到哪里去,键盘对于乐理理解更容易,孩子入门简单,容易有成就感。通常情况下一般学习2-3个月,演奏个“小星星”是不在话下的。而且相对来说老师也比较好找,毕竟会弹钢琴的老师比较多一些。

不过在乐器的选择上,我觉得还是首先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所以我带她去了琴行自己挑喜欢的乐器学,没想到小家伙的选择是小提琴,而且还是那么坚决。

为此我和老婆是思想斗争了好几个礼拜的,小提琴学习之困难是我早有耳闻的,孩子能不能坚持住?如何请到好的老师?我自己能不能坚持的住?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最后在我和女儿约法三章下,我们决定从小提琴开始学习。

所谓约法三章就是:

小提琴是自己选的,我喜欢它,所以不许放弃

要学就必须要认真学

每天都要练琴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女儿一开始没有选择钢琴的原因,因为她害怕自己搞不定这个“大家伙”,她觉得钢琴那么大一定难学,而小提琴这么小学起来应该很容易, 真是让人开心的不得了!

女儿学琴前,我自己做了好多准备 ...

既然选择了如此高难度的乐器,作为家长我自然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首先就是选老师。后来发现还是很幸运的,我妻子找到了一个离家近的音乐学校,有一名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在此教琴,我们就上了她的班。毕竟是刚刚启蒙,选择一个教学认真,专业过硬,和孩子相处融洽的年轻美女或者帅哥老师是我们的选择标准。太凶的老师就直接PASS了,孩子要是害怕老师,那什么东西都学不好。而且我女儿是典型的“外貌协会”会员,所以老师的颜值也成了我的选择标准之一。

其次就是我开始恶补相关的音乐知识,因为我知道家长陪练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买了一本李重光的《基础乐理》,在家啃了大半个月,重新复习了一下早就忘的差不多的五线谱,学习了基本的乐理概念。

幸好乐理的基础是数学,对于我这个工科男来说还是相对容易掌握的。同时我还自学了一段时间的“西方音乐史”,和耶鲁大学的“音乐欣赏”公开课。

然后就是挑选一把合适的小提琴。这是最不顺利的一件事情,如何选择一把合适的小提琴足足可以重新写一篇文章。里面的学问之多,直到现在我才略知一二。这里就不详述了。

最后,为了让孩子的学习不枯燥,提高兴趣,我决定和女儿一起学拉小提琴,所以我出了两个人的学费,开始了漫漫学琴路。

后来我发现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尤其对于孩子初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不过学习了一年半以后我就不学了,原因很简单,我学不动了,跟不上女儿的学习进度了。

小提琴真难学!

这样我们的学琴之路就正式开始了,虽然我对学习的困难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真的开始学习后发现,我对困难是低估的太多了。

1、梦魇般的基本功练习

首先的困难就是琴平和弓直,不要小看这两个要求,这简直是梦魇般的练习过程。

不仅女儿做不到,我这个成人更加做不到。琴弓总是会往里缩,自己虽然感觉是直了,但是实际上在镜子里就是斜的。如何克服呢?实际是只有反复的拉空弦,心里不断的提醒自己注意,拉多了自然就直了。

这个拉空弦的练习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四个月,老师仍然说不行,还要继续练。我问老师什么时候可以拉直,老师却笑着说,很正常,练个几年就好了。

我当场晕倒,心里几乎绝望。但是反复的练习还是有效果的,一年下来弓直好了很多,老师提醒的次数少了。原来在视奏的时候弓子永远是斜的,一年后则大部分情况下是直的。老师说进步还是蛮大的。

后来在老师建议下我自己买了《小提琴基本功口诀60条》来学习,才发现把弓拉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右手的弓直直接影响到音色和高级技巧的学习。因此直到现在,拉空弦,包括分弓,连弓,双音,是女儿每天练琴的必修科目。

除了要忍受枯燥的练习,我还要和女儿斗智斗勇,所谓“斗智”就是,我要想尽办法用孩子能够听的懂的语言教会她如何练习。因为每周只上一次课,一个学龄前儿童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上课时总会有听不懂,不理解的地方。

这时候就只有我这个老爸在家里帮她补课理解了。我在上课时,把不理解的东西彻底搞懂了,回家再想办法慢慢让孩子真正理解,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学后才有所好转。

所谓“斗勇”则是让孩子高效率的坚持练琴,我认为再喜欢音乐的人对于枯燥的练习总是会抓狂的,特别是当练习了很久都没有进步的时候。

成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虽然我和女儿有约法三章,但是孩子还是会容易厌倦练琴,同时她会想出很多花样来对抗练习。比如经常上厕所,经常要求喝水休息,经常故意拉错。这样一个小时的练习时间,真正有效利用的只有几十分钟。

这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化身“虎爸”,以残酷和冷血来对待她的懒惰。比如我要求她必须在练琴前上完厕所,中间只能休息一次喝一次水。拉不好不给吃饭,不给睡觉。女儿好几次都说我不爱她了,因为我对她太凶了。这时候我就反驳说,她不守信用,想放弃学琴。这时候老婆就会适时出现,扮演女儿救星的角色,适当的缓和双方的情绪,鼓励她第二天好好拉琴。

就在这样的反复冲突和磨合中,她逐渐意识到故意对抗练琴是没有出路的,还不如认认真真把琴练好,反而可以练习的时间短一些。而我也逐渐认识到,她有时候也不是故意拖沓,而是有的地方确实困难,难以在短时间内搞定。或者她就是累了,想休息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我和女儿都发现了她自己是如此的热爱着小提琴。虽然哭了不知道多少次,但是从来没有说过一次想要放弃学习小提琴的。有一次她拉的不好,我说把琴送掉吧,我们不学了。她激动地大哭起来,拼命的抓住自己的琴,对妻子喊到,“不要让爸爸把琴送掉,我喜欢我的小提琴”。

2、抓狂的节奏

随着练琴的深入,第二个困难就是节奏的准确把握。虽然我觉得女儿的节奏感总体是不错的,但是真的到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时,仍然会让人抓狂。

例如三连音的学习。由于孩子不懂分数,如何让孩子正确的数那些非整数的拍子,其实是很困难的。就算是我告诉了她把一拍平均的分成了三份,她也是不理解的。

练习《女妖之舞主题》和《鸽子》时,我和老师只能先帮她把三连音唱出来,然后让她自己右手把一拍先打好,再手把手告诉她正确地打出三个平均的1/3拍的样子。然后就是反复地听音频,跟着音频打节奏,嘴巴唱节奏。最后再反映到拉琴的动作上。学习速度之缓慢难以想象。反复了好几个礼拜,她才算把节奏搞正确。

我自认为算是有耐心的人,不过这时候自己内心也差不多崩溃了。

3、永远不准的音准

音准是小提琴学习一个永恒的难题,除非你有绝对音准(这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否则只能靠多听多练来搞定。

小提琴和钢琴不同,每次都拉琴前都要调音。音是否调准了,以及手指的细微变化,都会让音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开始老师在女儿的琴上标出四个手指的位置,慢慢的练习。后来一年多练习下来,尝试着让女儿自己听音准,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直到学琴两年左右,她的情况才有所好转。这时候老师建议让她学习钢琴,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她的耳朵。

为此我请教了不少人,包括小提琴老师、钢琴老师,得到的答案就是慢慢的训练,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严格来说小提琴的音准是没有止境的,只能是更准。

所以老师经常会帮她练耳朵,当她音不准时,会提醒她不准但是不会告诉她是高了还是低了,让她自己说是高了还是低了。让她慢慢的用手指来量。或者让她练习八度的双音来锻炼。

这个过程是极其磨人的。不过这个时候,她已经自己能够知道音准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了,所以没有刚开始那么抗拒练习了。

听了老师的建议,开始考级、比赛

说到学琴自然不得不提考级,刚开始学琴时,我对老师说我不考虑考级,希望把基础打扎实些。但是老师坚决反对,她说如果学琴不考级是很难学好的。因为没有了考级的压力,孩子和家长都容易放松要求,所以想学好琴考级还是必须的。

但同时我也对老师直言不讳了我的担心,怕因为追求考级而影响了基本功的训练。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热衷于跳级考试和学习,平时只练考级曲目,结果证书是拿到了,基础却没有打扎实。

没想到我此言一出,老师频频点头赞同,原来她告诉我,她自己从前就是跳级考出了十级,仅仅三年就拿到了十级证书,但是基础却没有打好,后来才发现问题很严重,为了艺考,后期补了大量的课,包括大量的技巧训练和音准训练。

所以她完全同意我的说法,她教孩子考级都是循序渐进,教材里每条音阶,每首练习曲和乐曲都要练过,学会了、过关了才教下面的内容,而不会只教考级的内容。

而且她也不赞成孩子跳级考试,除非确实学的快。她告诉我正常的考级进度是一年考一级,我女儿学的早,正常情况下差不多初中二年级左右可以考出十级。

于是我和老师非常容易就达成了一致意见,扎扎实实的按照进度学习,打好基础,每年参加上音的考级,争取考级取得好成绩而不是简单的及格完事。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同先前预期的一样,女儿的进度完全按照计划前进,不急不慢,稳扎稳打。

不过有一件事情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那就是学琴一年后老师建议我让女儿参加全国比赛。这多少有些让我吃惊,但是很快我就意识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原来比赛和考级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老师希望通过比赛锻炼女儿的心理素质,更加精益求精地磨练技术,提高她学琴的自信心。

同时家长也可以观察到全国各地同龄小朋友的学习水平,对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参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要比赛,拉琴的要求完全不同了。

一般的考级要求是曲子要熟练拉出,要连贯不中断,音准好,节奏准,这就能得高分了。但是比赛的要求则高多了,除了这些和考级相同的必须要求外,还要求有好的音色,准确的表现出乐曲中的所有表情符号,拉琴时演奏者的感情投入等等,简而言之就是,不仅是会拉得出一首曲子,更要是拉得好听,拉得投入,把作曲家的意图拉得到位。

所以为了比赛,女儿把一首协奏曲练了整整三个月,为了把感情和音准练到位,老师跟着视频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帮女儿抠细节,为了练胆量,把女儿带到很多陌生的老师和家长同学面前当场演奏。而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女儿三个月后的琴艺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她的自信心被树立起来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拉的曲子非常好听了。

最后的全国比赛结果既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她顺理成章的得了奖。而这又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因为她知道通过努力她能够把小提琴拉好,小提琴虽然难学,但是并非高不可攀。获奖后的变化就是,女儿变的喜欢在众人面前表演了,而不是像以前那么害羞。

同时她对于自己拉琴有了更高的自我要求,不再满足只是把曲子拉出来,她会对我说她觉得自己拉的不够好听,她想再练习一下。

经过这件事之后,我每年都会让她报名参加一场比赛,而且对于比赛的规格和要求也相应提高。目的并不是要获奖,而是我发现通过比赛对她水平的提高,舞台经验的积累,以及自信心的树立有莫大的好处。而老师对此也非常赞同和支持。

比比赛要求更高的自然是在音乐会上的正式演出,而女儿幸运的获得了这样一次机会,在老师的帮助下,女儿得以在一场正式音乐会上登台独奏一曲。而这个难得的经历让女儿彻底的喜欢上了舞台。面对台下数百名观众,包括很多上海音协的老师和专家,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对一个7岁的孩子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为了准备演出,除了同样是几个月的精心训练,我还想尽办法让她在不同的人面前演奏,让她反复看音乐家的演出视频,还彩排了好几次,从上台的动作,鞠躬,开始时的呼吸,结尾时动作,一直到谢幕老师都一一指导,完全按照音乐会的正式要求来要求她。

演出非常成功,女儿回家后,在睡觉前对我偷偷地说,“做音乐家上台演奏的感觉真是太好了,演出时我只想到我自己的琴,别的都不想,拉完了所有人都对我鼓掌,还有人献花,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真正的音乐家。”

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学小提琴很开心?”她说,“是的,我太喜欢拉琴了。”

从这些事情中,我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音乐一定要平衡好孩子的兴趣和枯燥的练习,除了要督促孩子练琴,更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学琴的快乐。

练琴时的要求要严格,虽然孩子会一时抗拒,但是一旦水平提高了,拉的好听了,她的兴趣会更高。而参加一些比赛和演出,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形成“我很棒,我想练的更好”的正向反馈。

开始学第二门乐器:钢琴!

学小提琴两年后,女儿遇到了提高音准的坎,我本来希望单独给她训练视唱练耳,而老师提出直接通过钢琴学习来练习女儿的音准,这样不会太枯燥。而巧的是女儿自己也提出希望学习钢琴。就这样,女儿开始挑战她原本害怕的“大家伙”了。

和刚开始学习小提琴一样,我又做了一番准备工作,只是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轻松多了。

首先是选老师,仍然按照选择小提琴老师的要求,孩子的小提琴老师推荐了她的钢琴系的同学做了女儿的钢琴老师,又是一个认真,专业,耐心更好的美女老师。其次是选琴,泡了几个星期的网络,请教了钢琴老师,自己现场试听了两次,很快就把钢琴搞定了(选钢琴真心比小提琴简单啊!)

学习钢琴比小提琴轻松了不少,毕竟女儿有了小提琴的基础,识谱、视奏、节奏感,音高、对乐曲的理解都有了很好的基础,所以学习的很快。但是钢琴该有的困难也一个不少,最大的困难就是手形,尤其是三四指的瘪指问题和耸肩问题。这和小提琴拉弓直差不多,唯有苦练才能解决。

不过我特别要指出的是,钢琴老师给孩子选择了一套非常好的教材《巴斯蒂安钢琴教程》,通过这个教程的学习,很好的弥补了小提琴学习的一些不足。我认为这套教材的最大特色就是有单独的《乐理》和《视奏》,而且内容非常生动有趣适合低龄儿童。而这很好的帮助了女儿系统性的学习枯燥的乐理和视奏。

女儿对乐理简直是爱不释手,最喜欢完成的作业就是乐理,最喜欢做的题目就是通过音名来拼写单词,或者自己发挥填写一段谱子,还有就是找乐曲的调性。

这让我非常欣喜,因为乐理水平的提高,才是一个人真正音乐素养提高的标志。而通过老师和女儿比赛的形式进行的视奏训练,养成了她正确快速视奏的好习惯。上小提琴课时,老师立刻就说孩子的识谱能力进步很大。

当然最后还有我最关心的小提琴音准问题,坦白说提高的并非那么快,但是也在一步步的进步,因为有钢琴的训练,至少听音方面比以前准了不少,但是要在正式的演奏中做到更准也只能慢慢练。

最后,分享我作为琴童家长的几点心得

孩子学琴这些年来,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是做好家长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学琴的过程绝非是简单的技术传授,而是一种对孩子和家长自身修养和价值观的再造。

在学琴的过程中,孩子如何认真听讲,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克服紧张心理,如何变让我学到我要学,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爱上音乐,家长如何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如何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如何科学的陪练,如何及时解决孩子的各种畏难情绪等等 ...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的一次次上课、练习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中慢慢有了答案。

1、学琴目标要清晰

首先,家长对自己孩子学琴的目的要有一个具体的想法,不能踩在西瓜皮上滑到哪里算哪里。有了具体的想法必须让老师清楚的知道家长的目标在哪里。

拿我来说,让孩子终身热爱音乐是目标,所以基本功扎实,拉的好听,音乐欣赏能力强,素养高就是具体的指标。考级证书我无所谓。同时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沟通也可以让老师更快的了解孩子的个性,优点和缺点。

2、和老师沟通很重要

同时在沟通中也可以及时了解老师的想法,毕竟老师都是专业搞音乐的,在音乐上会有更多的经验。例如我最后就听取了小提琴老师的意见给孩子考级,而老师也更加关注于女儿基础是否打扎实了,而不是急于上新课。

另外从沟通中我和老师也达成了很多学琴理念上的一致。例如:

学琴和教琴从来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学习音乐本来就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无捷径可走;就像我们学习语数外一样,从来没有人说学习语数外还分专业的学和业余的学的。要学就要认真的学,科学的学,开动脑子学。

关于是否将来要让孩子走专业道路,我和老师也都觉得不用那么早确定,这个问题家长没有资格更没有权利来帮孩子做决定,而是应该在孩子到了考大学的时候自己决定想学什么专业。

经常沟通也能够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学琴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学校的学习情况。例如孩子的两位老师都会在孩子学校考试前,适当减少新课数量和课后作业,对学琴中的一些问题专门想办法帮助解决等等。

其实,负责任的老师也会希望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来反馈她们的想法。例如有一次小提琴老师和我沟通说女儿的进度有所减慢,想了解情况,我说主要是有一段时间不在家,没有办法帮她调音练琴(我妻子不会调音),老师就告诉我可以让孩子单独练习唱谱,和左手在琴上把谱子的指法按对。这样我不在她也可以练习了。

3、需要积极去理解孩子真实想法

其次,家长也要及时的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其实这个还是蛮难的。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会懂得揣摩大人的心思了,所以要多管齐下,细心观察,连哄带骗,思想工作要做到家。例如我妻子就会在我扮演“虎爸”时、当好“羊妈”的角色,鼓励孩子。我会仔细观察她的一些学习习惯从而揣摩她的心思。

一旦有问题心平气和的谈心解决。总之光靠硬逼是不行的,孩子不喜欢音乐硬逼也没用。但是对于坏习惯适当给压力是需要的,否则孩子就会懒散掉。对于孩子的任何进步都要使劲夸,提高她的自信心,我一直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打出来的。对于孩子真实的想法要尊重,不要因为她和大人的想法不一致就直接枪毙掉她的想法。

例如女儿后来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弹钢琴,反而不那么喜欢拉小提琴了,问她为什么,她就说觉得钢琴的声音好听。尽管我不这么认为,但是我没有立刻反驳她的意见。后来我发现她主要是发现小提琴在有些地方比较难学,有些畏难。所以引导她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时候再问她这个问题,她告诉我主要是因为觉得小提琴比钢琴难,所以不想练。但是现在发现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又觉得都好听了,都喜欢了。小朋友大多是情绪化动物,所以做爸爸妈妈的也只好擦亮眼睛有一颗坚强而宽容的心。

4、女儿的进步让我感到欣慰

学了那么久,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爱上音乐,如果枯燥的练习成了孩子对于音乐唯一的记忆,那真是失败中的失败。幸运的是在这几年的学琴历程中,我逐渐的看到了女儿对于音乐的热爱。

与刚开始学琴相比,她变得更加自觉地练琴了,并且对于练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很多时候她会发脾气不高兴,但是不是因为训练枯燥,而是觉得自己怎么还不能把有些地方拉好或者弹好。有时候反而是我觉得她拉的不错了,可是她自己还很不满意。

她变得越来越喜欢挑战高难度的乐曲了。上音考级曲目中有自选曲目一章,女儿每次考级必然是选最难的一首自选曲目,而且非常坚决。老师几次对她说,这曲子太难了,换一首简单点的吧,女儿没有一次答应的。最后老师笑着“屈服”了,“反正就知道你喜欢拉难的。”曲子越难,她拉的就越好听,练的就越来劲。

女儿对乐曲和音乐家的演奏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例如,女儿很喜欢巴赫,贝多芬和帕格尼尼的作品,但是对莫扎特基本上是没有感觉的。问她为什么,她说莫扎特的曲子太简单了,没有贝多芬的好听。巴赫的曲子很舒服,帕格尼尼的曲子太棒了,太炫了。

每年我都会带她去东方艺术中心听世界一流小提琴家和乐团的演出,从 Itzhak Perlman, Joshua Bell, Annie Sophie Mutter,到Julia Fischer...而小家伙每次都会对演奏家来一番点评。例如 Itzhak Perlman是她的最爱,几乎是站着听完了全场,女儿评价是这位老大爷没有一首是拉得不好听的。

最后,女儿开始变得喜欢了解更多的音乐中的为什么了,也更喜欢问问题了。例如在练习新乐曲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没有学过的表情符号,女儿会急着让我和她一起去查音乐字典。如果有搞不懂的地方,她也更喜欢在课上直接问老师了。我感到她正在从我让她学音乐变成自己想学了。

我想我的音乐教育目标是达成了一半了,我看到热爱音乐的火苗已经开始在女儿心中燃烧,希望这把火能够烧的更旺,更持久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