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孩子听话,老人惯用的这些吓唬式方法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以前看过一篇“奶奶带的孩子和妈妈带的孩子的区别”,文中通过两辈人给孩子的穿衣、理发、讲卫生等层面,以对比和调侃的方式阐述新晋母亲的哭笑不得。
这种对外在差别的哭笑不得,相较于孩子心理的变化,微不足道。
孩子小时候因大人言行受到较深影响,那么再想疏导和纠正,是件很费劲的事。
而我,是真正经历过这种事情的妈妈,从发现时的焦虑到看不到改变的崩溃,再到潜心下来付出更多耐心引导,并看到希望,整个心路跌宕起伏。
女儿淼在我休完产假后,多数时间由奶奶照看,奶奶就是典型的吓唬式教育,
比如:孩子不吃饭,奶奶会说,再不吃就让妈妈吃了;
比如:跟孩子说“去尿个尿,要不尿湿裤子打屁股”;
比如:催睡时,“赶紧睡觉,不睡觉老巫婆(具体方言记不住)来抓你了”......
我试图跟她沟通过,但她并不觉得不好,且觉得方法奏效,无比好用。
所幸,那年淼小,还不太懂事。
之后奶奶生病了,治疗一年后想再来带孩子,起初我和老公不想让她带了,毕竟带娃是个辛苦活,但她可能误解了,还产生了一些矛盾,我就和老公商量,让奶奶再试试。
一个周五的中午,我让我妈回家了,让奶奶来带淼。
只一个下午而已,下班回家一进门,奶奶就来告状了,“都两岁多了,怎么还尿裤子,一下午尿湿3条了,我一下午没干别的 ,净给她换裤子洗裤子了。”
语气很嫌弃,嫌弃淼不能自理,嫌弃我们没有教导好。
我说:“妈,淼已经半年以上没尿过裤子了。”
面对慢慢懂事的孩子,她并没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而是责怪孩子和看护孩子的我们。
晚饭时,淼不好好吃饭,我将她碗里的剩饭吃掉了,结果她忽然发脾气了,我刚要教育她,奶奶一把揽过去,说:“没事,让你妈吃吧,里面有虫子,你妈把虫子吃到肚子里了。”
淼大哭,哄不好,我推门出去,让想让她平静下来,没想到门一合上,就听见淼哭的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喊:“虫虫跑到妈妈肚子里去了,呜呜呜......”
我回来,把她抱进怀里。小孩子都是善良的,她在乎的不是吃的,是害怕虫子进了妈妈肚里。
那晚睡前问她尿不尿,她摇头说不,结果没几秒又尿湿了裤子。
睡前和老公聊才知道,他在我之前回家,刚进门淼就跑过去在他身后嘀咕:“就不听奶奶的,我不怕,就不尿尿。”
我心里咯噔一下。
从那天开始,半年多不尿裤子的淼,开始不停的尿裤子。上一秒问她尿不尿,她说不,下一秒就哗哗尿湿了裤子。通过晚上那个小插曲,我推测奶奶用了吓唬的方式逼她尿尿。
我们再也不敢拿孩子做实验了,又把我妈叫回来帮忙带。
经历了半个月的引导,在几近崩溃时,终于有了一点点改变,慢慢开始恢复。
这期间,我们看过很多案例,有的案例让人愁苦,比如,某女士因为类似情况,40多岁还在穿尿不湿睡觉以避免尿床,也因此一直单身。还好,我们及时发现,及时换回了看护人,及时疏导,才没有造成悲剧。
吓唬式的教导方式不止发生在淼奶奶身上,它甚至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有时也不止发生在老人身上,一些年轻父母也在这样做。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并没有好处。通常的吓唬方式有:
1、你妈妈不要你了。这个易给孩子造成一种印象,妈妈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哪个条件达不到,妈妈就都不会要我。孩子听到后,会患得患失,觉得自己最爱的妈妈不够爱自己,心理的缺爱感增加,会变得敏感而不自信,生怕被抛弃。
2、再闹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警察本是个正义职业,孩子没按照大人的意愿停止闹情绪,或没按照大人的意愿去表现,警察叔叔就来抓人,简直是将警察叔叔妖魔化。这样孩子以后得想,遇到困难该不该找警察叔叔呢,警察叔叔到底是妖怪还是正义使者,矛盾感会增加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3、别动那东西,它会咬你手。在家告诉孩子哪些是有危险的,并没有错,但要求孩子不能动应该给他正当理由。孩子没我们想的那么笨。如果孩子执拗,可以让他小试一下,比如尖锐的东西,可让他试一点扎的感觉,比如热的东西,可在适度温度拿着他的手快速碰触一下。他知道这些感受不好,自然下次就避开了。而不是说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咬人。一旦他们懂些事,认为你说的不对,也会表现得对你不信任。
4、再不听话就把你自己锁在家里。小孩子对于陪伴有特别的依赖,这种依赖成就了你们的亲密关系,但是现在拿这种依赖来吓唬孩子,孩子就会重新审视这种亲密关系。孩子不听话,你可以给他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让他自处、平静,然后再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锁上沟通的门。这种吓唬是在间接教给孩子逃避问题,自然对心理的成长无益。
我们有无数种方法去引导孩子,但吓唬肯定不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