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得婆婆抱孩子?妈妈的“护犊心理”是溺爱先兆表现,该反省了 不喜欢婆婆抱孩子心理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几乎每个妈妈都是天生“护犊情深”,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威胁。这种感觉就像是身体受到病毒侵入时,体内的防御机制会瞬间启动一样。
很多母亲爱子心切的情绪都在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这一点在闺蜜的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宝妈生娃后,见不得婆婆抱孩子,更愿意受累独自带娃闺蜜彤彤生孩子后就一直住在婆婆家,前段时间刚出月子回了娘家,我抽空去看望了她和宝宝。
而闺蜜一看见我,便开始像我“吐苦水”,说在婆家住得很不安心。
你不知道生完孩子之后和婆婆在一起有多难受,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婆婆就直勾勾的盯着我。就像是我去面馆吃面,还没吃完,就有人盯着面碗准备占座一样。不满月的孩子经常吃累了,要休息一下再吃。但是只要孩子一停下来,婆婆马上就会说孩子吃饱了,把宝宝从怀中抢走了。闺蜜觉得婆婆一点“亲子私人空间”都不给她留,她很很害怕婆婆的这种行为导致孩子和自己关系就不亲近了。
反而是这次回娘家,一天24小时都可以粘着宝宝。给宝宝唱歌,做被动操,虽然生活很累,但能和宝宝长时间独处觉得很幸福。
见不得婆婆抱孩子?是很多新手妈妈的“通病”,和产后情绪有关像闺蜜的这种行为其实很常见,产后妈妈的情绪都很敏感。不少妈妈在产后分享她们的心境时,都会提到自己和婆婆的关系。
@逗逗妈:我觉得婆婆巴不得宝宝哭,宝宝一哭她就有理由抱宝宝了。而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心里也知道婆婆对宝宝是喜爱才要搂着抱着,可总怕婆婆抱孩子,可能是怕婆婆伤到孩子吧。
@木子妈:婆婆不在家,孩子哭了我可以慢慢哄,但是只要婆婆在家,孩子一哭她就冲过来抱走了,搞得孩子一哭我就十分紧张,真是见不得婆婆抱孩子。
其实由于性激素水平持续攀升的结果,导致很多妈妈在这一阶段都较为敏感,即使是婆婆关心孩子的状态,在她们眼中也像是要夺走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有调查结果显示甚至有多大80%的女性怀孕后会出现产期抑郁,对身边的事物缺乏兴趣,觉得不能时刻照顾宝宝而诱发内疚心理让她们痛苦不堪。
其实由于各位妈妈正处于恢复期,很多婆婆都希望能够主动为产妇分担一些忧虑。
但是由于母亲的天性,就像很多小猫即使是自己的主人,也不允许她去碰自己的宝宝一样。刚刚生完宝宝的妈妈也希望自己能够全心全意地照顾宝宝,所以会出现“见不得婆婆抱孩子”的情绪引导,但如果长期有这种心思,可能就会产生溺爱风险,因为妈妈对孩子的爱太深了。
爱护孩子是天性,“过分护犊”是溺爱先兆表现,会让爱变质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这句话透露出了所有母亲对孩子爱的本能,但也道出了教育孩子并非易事。
▶举个例子:
一位妈妈在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自己母亲的细心照顾,这使得她的童年没有感受到多少母亲的关爱。
当她生孩子之后,童年缺少关爱的感情就在这时刻被唤醒。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她有同样的经历。所以妈妈便对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无论是孩子的起居,还是孩子的养育,都要亲力亲为,不然任何插手,也见不得别人插手。她希望孩子能够时刻被自己关注,感受到自己的疼爱。可因为自己迷失在了“护犊情感”里难以自拔,导致孩子很大了都没有独立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孩子基本被养废了。
虽然我们知道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奉献的,但是过分护犊的妈妈往往会出现溺爱孩子的风险。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的特点就是自私的任性和无能。
各位妈妈想要亲力亲为的呵护孩子是人类的本能,但是也要注意护犊的程度,以免关爱变成了溺爱,使得孩子丧失基本独立的能力。
宝妈们,你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这种“护犊情绪”吗?不愿意让外人带孩子,即便是婆婆和亲妈也不行?一起讨论你的故事吧,更多母婴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相关文章
- 妈妈总是当孩子面抱怨付出太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心理学家怎么说
- 入园焦虑症不止是哭闹,孩子还有几种常见表现,家长要有心理准备
- 当宝妈看不惯婆婆抱孩子,这是母性泛滥还是溺爱孩子的征兆?
- 解读孩子的十种常见行为,做个懂儿童心理的妈妈
- 妈妈假装哄娃娃,孩子着急大哭,别乱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
- 妈妈染头后,被婆婆“夺子”,染头对孩子的危害不容小觑
- 妈妈老担心孩子吃不饱?当心过度喂养,这几个表现要清楚
- 妈妈让8岁儿子捡垃圾赔偿:你的溺爱会影响孩子一生
- 妈妈,我碗里有头发,两位妈妈的不同表现,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 婆婆一夸孩子宝妈就制止,婆婆委屈,心理学:错误夸奖让孩子弱小
- 孩子3岁前的这几种表现,说明很爱妈妈,爸爸都羡慕不已
- 孩子“吃软不吃硬”,变成双排牙“小怪兽”,都是妈妈溺爱的后果
- 孩子分床不看年龄,看表现,妈妈们别再痴信“六岁必分”的谎言了
- 孩子到了3-6岁还粘妈妈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
- 孩子吃手怎么办?心理学家的这个经典解释,妈妈们不可不知
- 孩子性格胎外向是不是好事?心理学:多给予孩子其他的表现机会
- 孩子打妈妈,请不要将“溺爱”当成“爱”!
- 孩子有以下表现,妈妈再不舍也要分床睡
- 孩子有这3个讨厌特点,不要急于批评,心理学家:创造力高的表现
- 孩子的弹性心理如何掌控?懂得引导弹性的妈妈,孩子一定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