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犯错该不该骂?“试误说”告诉你,允许孩子犯错才是对孩子好 孩子犯错应不应该骂孩子

2022-03-14 09:52:11孕产
子晴在穿外套,她一颗一颗小心翼翼地扣纽扣,不是很灵巧的小手不时会把纽扣扣错,小子晴笨拙的样子让妈妈着急,“笨死了,扣错孔了。”妈妈边说边上手帮子晴扣。这是发生在小区里的一幕,子晴是邻居家3岁的小女孩。

子晴在穿外套,她一颗一颗小心翼翼地扣纽扣,不是很灵巧的小手不时会把纽扣扣错,小子晴笨拙的样子让妈妈着急,“笨死了,扣错孔了。”妈妈边说边上手帮子晴扣。

这是发生在小区里的一幕,子晴是邻居家3岁的小女孩。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况,妈妈怕孩子犯错,就反复提醒纠错,当孩子犯了错,轻则批评,重则责骂。然而孩子不犯错真的是好事吗?

孩子犯错该不该骂?“试误说”告诉你,允许孩子犯错才是对孩子好

记得热播剧《小欢喜》中童文洁跟宋倩说了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我们不能替代他们,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

孩子犯错应不应该骂孩子

孩子们的南墙需要他们自己去撞,孩子们该犯的错误也要他们自己去犯,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试误说”,这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

01 什么是“试误说”?

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一个饿猫迷笼实验,即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关在迷笼内,猫可以通过按钮、抓绳等一些动作逃出迷笼外获取食物。当饿猫第一次被关入迷笼内时,它开始乱叫、乱撞,并尝试逃离迷笼,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它可能准确地打开迷笼,逃出迷笼外。

桑代克再次将猫关入迷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饿猫逃出笼门做出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了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得出猫逃脱迷笼的时间与尝试次数的关系,他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他认为学习成长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的逐渐减少和正确的逐渐增加,最终取得学习和成长。

孩子犯错应不应该骂孩子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断犯错的过程,经过不断的犯错和尝试,孩子才能不断地成长。

02 为什么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

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洗漱、扫地等生活技能,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都需要三个步骤:“教、学、习”。

教:通过示范或讲解让孩子懂得相关的知识。

学:孩子通过听或者模仿得到了相关的知识。

习:孩子的反复练习和实践,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通过前两个步骤,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很快完成,这两个步骤完成后就进入第三个步骤—习。

通过反复练习、实践,孩子把听到的、学到的技能、知识、方法转化成自己的技能。比如孩子刚开始洗漱时,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水,也可能把卫生间撒的到处是水,这就是孩子学习洗漱的过程,也是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

孩子犯错应不应该骂孩子

有可能第一次练习洗漱,孩子犯了5个错误,第二次可能4个错误,慢慢地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孩子的错误越来越少,随着错误的递减,孩子慢慢地技能越来越熟练。当孩子的错误减少到零时,孩子就完全掌握了洗漱这项技能,他已经把这项技能变成了他自己的,完成了从“知”到“行”的转化,即完成了学习的过程。

专家说,这个学习的过程至少需要21天。

在这21天,孩子会不断犯错,如果这个过程中不允许孩子犯错,或者孩子犯错后批评指责,就违背了“试误说”的学习规律,那孩子就可能不会愿意尝试继续练习和努力,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比如有的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孩子一边写,家长一遍纠错,但这次纠完错下次同样的错误还会再犯,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机会犯错,孩子没有得到成长。

我们之所以总是会帮孩子纠错,通过有这样的原因,第一,怕麻烦,有时间跟他掰扯的时间早就自己完成了;第二,舍不得孩子“受罪”,比如洗漱过程中怕孩子淋湿。

然而,犯错的体验,因为自己的过错带来的失望是我们几乎每天要经历的,这正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原因之一。

既然人生本来就是这样,那就让孩子从小有有犯错的经历。更关键的是,有了这种经历之后,反思、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所以,想要让孩子成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有尝试和努力的机会。

03 孩子犯错,父母怎么做,让孩子继续努力?

▪ 1. 接受孩子犯错,避免一味批评、反复唠叨,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是在不断地去经历、去犯错、去承担错误的后果、进而一步步调整和改正。只有这样,人才能得到成长和进步,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我们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犯错这件事,不要一味避免让孩子犯错和给孩子纠错,因为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犯错的经历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牢记这样的教训和经验。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是否孩子犯错。

孩子犯错应不应该骂孩子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我们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鼓励孩子的努力和付出,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愿意再尝试的勇气,那么孩子就愿意勇敢地尝试,不怕犯错误,及时承认并改正错误,孩子这个“学习”的过程才能够完成,真正把知识变成技能。

如果我们给予的是批评:

孩子犯错应不应该骂孩子

“告诉你多少遍,你怎么还不会。”“为什么你说要好好写作业,又错了这么多?”“为什么你答应和同学好好相处,怎么又发生矛盾了?”等。

我们经常用这样的“为什么”质问孩子,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不断地重复犯错。我们在告诉孩子,你不应该犯错,你应该一下子正确。而这样的批评让孩子不愿意在尝试努力,孩子也就无法得到成长。

相反,如果孩子犯错时得到的如果是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继续尝试继续努力和练习,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足够的耐心和鼓励,让孩子勇于尝试、敢于犯错、乐于改正。

▪ 2. 使用“试误说”的三大学习定律帮助孩子成长

桑代克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他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如桑代克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

比如孩子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准备,对于要学习的课程在脑海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形成对知识的饥饿感,也就会在上课时有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好的学习状态。

练习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反应受到的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则越来越弱。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1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们不要求孩子成为世界级大师,但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也是需要不断地练习。通过对所学知识一遍遍的练习,才能将其为我所用,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就将会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在实验中,如果那只饿猫逃出去后没有找到吃的又把它关进笼子,那它还会再想办法出去吗?可能不会。所以,孩子的成长中也需要给孩子正面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提出了“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

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愉悦,产生成功效应,那就会有正面反馈。

父母帮助孩子获得“成功效应”,比如给孩子分解目标,让孩子每次轻轻跳一下就能达到目标,产生成功效应后,孩子就会愿意继续努力。还可以给孩子发自内心的鼓励,给孩子的正向反馈能更激发孩子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说:每个孩子,天生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最终长成什么样,父母的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引导,其实这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乐陪娃,家有小学生,分享育儿心得,家庭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