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奇葩说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是哪一期
老朋友们都知道,我很喜欢看《奇葩说》,从第一季一直看到了如今的第六季。
微博上还经常会收到你们的留言,怂恿我也去参加。这个可行性我是认真分析过的,最后想想自己语速太慢,就放弃了,哈哈。
上周六的辩题是《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我觉得很有意思,周末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投票。
开头先把自己立场抛出来,我是持反方的,不该告诉孩子。
当时我被先生问道为什么,那么索性就写一下,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
这道辩题里,正方反复在讨论的是,物质世界的“真”,也就是我看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
这本身把“真”狭义化了,“真”不该只是物理性的真实,也包括情感心理层面的“真”。
这个世界上最最真实的东西,不一定全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
凡是全人类都能共鸣并且从中汲取力量的,这本身就是“真”,是情感心理的“真”。
当时正方反复在说,童话的形式是假的,但童话传递的精神是真的。
可见,从这个层面大家都是一致的。
但是这里最大的分歧就是,我们需要理解孩子认知心理发展阶段作为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学就指出,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分几个阶段:无意识、有意识、假象和现实混淆、假象和现实区分。
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2、3岁开始一直到学龄前,有不少孩子会有自己的“想象朋友”,也会相信童话、相信圣诞老人等的存在。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正常的认知发展必经之路,对于孩子成长也是有益的。这可以帮助孩子对周围环境建立更强的安全感。
当我们过早地主动地去告诉孩子,这些都是假的,一方面孩子的认知发展还不具备可以消化这份信息,只会徒增他们的困扰。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尊自信的机会,真正的安全感一定是从内心滋生出来的。
比如小D当时会对自己的“想象朋友”说,别怕,床下面没有鳄鱼。当她说出这段话时,她其实是在给自己打气。
《头脑特工队》里的Riley把自己的想象朋友画了出来
童话和游戏,都是孩子特定年龄段的语言体系,是他们安全探索这个世界、认识世界的途径。
最终孩子都会知道这些是假的,那为什么要着急去剥夺让他们去经历的过程呢?
就像孩子练习爬的时候,我们不会担心,因为我们知道当他爬好了,最终就能独立行走。
但唯独对待孩子心理认知发展,我们希望他们跳过所有步骤,直接变成成人。
我们剥夺的不仅仅是体验,更是他们得到内心滋养力量的机会。
正方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反复强调,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告诉孩子童话故事,孩子未来接触社会后,就无法适应了。
但对我来说,恰恰因为如此,我们才从小需要童话。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即使还没完全踏上社会,他们就都会有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显性或者隐性的。
童话故事中都会有一些“负面”的内容,继母很坏、迷路、被抛弃了等等。
而大部分适合孩子看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终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童话绘本《小弟弟和小姐姐》
真正好的童话,就是让孩子看到善和恶,看到不幸和幸运,让孩子可以安全地去体验、自由地讨论,释放自己内心成长的压力和恐惧。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去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而是帮助孩子筛选好的童话故事。
小D当时看《小弟弟和小姐姐》时,看到妈妈去世后,姐弟相依为命。弟弟喝了被继母施了魔法的溪水变成一头鹿时,又伤心又害怕而大哭。
是的,这时最简单的回复就是“这是假的,不要哭”。
但小D当时的害怕和伤心的情绪是真的,当我们在否定童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
而如果我们愿意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一起发现解决方法,然后看到最后姐弟团聚时,我们其实在做的是:
告诉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怎样梳理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如何求助。
和孩子分享,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故事的,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你看,从小不断从童话和绘本中体验和练习这些能力的孩子,未来才更有能力适应社会的现实。
而且他们也会永远记得,当时年幼的他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父母耐心陪伴、温暖拥抱给予的安慰。
这难道不比简单说一句“假的”更有力量、意义更加深远吗?
其实当我们在谈这个话题时,我们谈的已经不是孩子本身了,而是我们成人内心自己的“害怕”和“担忧”。
曾几何时,我们都相信善良和美好,但最终生活把我们弄的灰头土脸。我们受伤过、跌倒过、伤心过、愤怒过。
然后当我们看着自己孩子眼里的光,读着这些美好的故事,我们开始担心,怕我们的孩子像我们一样又一次被生活摔得重重的。
但你们知道吗?爱才是抵抗残酷的力量。
孩子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第一幅滤镜是我们父母给予的,在他们生命之初,带他们看很多很多美好,让他们感受到很多很多爱。
那么长大后,即使遇到不那么美好的黑暗面,他也能坚定地认为“这不是世界所该有的样子”。
他仍然会有一份心气继续努力,因为他曾经看过美好,愿意追寻美好。
这才是我们希望孩子未来的样子吧。
所以,在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善良和美好吧,这份底色是他们看待世界的第一个滤镜,让他们明白活下去的美好。
在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底线和原则吧,这份锋芒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份盔甲,让他们懂得如何自保。
在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理解和原谅吧,这份大气是他们行走社会的初始格局,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不只有眼前。
这是童话的力量,也是因为孩子,我们被治愈,再次成长的力量。
生活就是阳光照亮阴暗处,但愿我们都能,心里有光,手里有伞!
我去年第五季《奇葩说》的时候也写过一篇《孩子成长的这出连续剧,错过了永远无法补看》,讨论的是“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当时有不少留言觉得这些辩题设置有问题,也有觉得很无聊没啥讨论意义的。相信今天估计也有一些朋友会这么觉得的吧。
而我喜欢看《奇葩说》的原因就在于,它把我们推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角度,让我们去挖掘审视自己内心的答案。同时,也提供了机会让我们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
多元化思维,对我来说就是,清楚明白自己的想法,理解聆听他人的想法,不用非要互相说服。
相关文章
- 《奇葩说》: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这些回答扎心了
- 孩子犯错该不该骂?“试误说”告诉你,允许孩子犯错才是对孩子好
- 孩子到底该不该上幼儿园,育儿专家告诉你如何养出智慧儿童
- 孩子的社交圈,父母该不该管?聪明的父母懂得与孩子打成一片
- 父母该不该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这则小故事让你醒悟
- 父母该不该帮孩子带娃?
- 父母该不该用3年换孩子30年?中学生父母都看看吧……
- 父母该不该窥探孩子隐私?家庭教育专家:要分两种情况对待
- 父母该不该逼孩子?对孩子行为的正“强化”,利于培养他的好习惯
- 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有多少钱?装穷和装富,教育出的孩子截然不同
- 很多孩子走着走着就求抱,为何有的父母会拒绝?该不该抱?
- 钙、锌、维生素等该不该给孩子补?让医生来告诉你真相
- 飞机上孩子哭闹,父母到底该不该被指责?
- 孩子五周岁,上晚班时没人看,宝宝说家里有监控,她可以自己在家的,我该不该把她放家?
- 孩子五周岁,上晚班时没人看,宝宝说家里有监控,她可以自己在家的,我该不该把她放家?
- 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班上有小朋友生病该不该送去幼儿园
- 孩子三年级了,该不该给孩子学奥数?
- 孩子上大班6岁了该不该教他写字呢?
- 孩子上幼儿园该不该给零花钱?
- 孩子上幼儿园,该不该给孩子“搞特殊”?看完心里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