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工作再忙,这些事也不能忽视,另让孩子成为“精神留守儿童” 父母忙工作忽视孩子教育

2022-03-13 17:49:34孕产
父母工作再忙,这些事也不能忽视,另让孩子成为“精神留守儿童”

名言育儿师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李季教授曾说到,积极人际关系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亲子沟通缺乏导致“精神留守儿童”现象。那么什么叫做“精神留守儿童”呢?“精神留守儿童”就是指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交由祖辈、亲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城镇儿童。

小勋父母都从事翻译工作,由于经常出差无暇顾及小勋的饮食起居。于是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照顾小勋,每月都给小勋比同龄人多很多的生活费。从小被优越的物质条件宠幸的小勋从来得不到满足,再加上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多,家庭教育不到位,小勋不仅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而且脾气和耐性越来越差,动不动就打电话和父母要生活费,稍微满足不了就发脾气。在跟父母交流时,一个不乐意就直接爆粗口,时不时还经常冲父母吼道:“你们现在献什么殷勤,早干嘛了,现在管我!”诸如此类的埋怨,时常挂在嘴边,话虽伤人,小勋父母也在反思着自己的行为,确是孩子小的时候,给的关爱太少,陪伴太少,才造成了孩子现在这个样子。

父母忙工作忽视孩子教育

父母工作再忙,这些事也不能忽视,另让孩子成为“精神留守儿童”

在当今社会上,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确实,一些父母忙于生计、应酬,便把孩子交由他人扶养,虽然有些进城工作的人把孩子带到身边,却没有尽好扶养的职责。让孩子们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他们一般不会和父母分别过长的时间,拥有较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受父母亲身教育过少,物质和精神满足严重不平衡,就产生了精神空虚的现象。

一、精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区别?后果很可怕!

首先我们得知,精神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时间并没有像留守儿童那样几年半载,但待在一起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因此也弥足珍贵。

留守儿童大都存在于偏远的农村,而精神留守儿童则在城镇中更为普遍。那么精神留守儿童就会有更优质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相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心理承受能力偏差,或无法接受家庭重大变动的可能性。

父母忙工作忽视孩子教育

“对比以前的城市孩子或农村的孩子,城市精神留守儿童温饱得到满足后,欲望会更大,活得也很累,而且一旦得不到满足,心理就容易畸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说。

留守儿童平时大都由爷爷奶奶等亲属照看,而精神留守儿童也可以由亲友,保姆甚至老师代养。这就直接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不管是亲友还是保姆,他们都自认为没有权利对不是自己的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因此就采取‘放羊’的方式。尽管物质生活富足,缺少父母心理健康与伦理方面的引导,他们的精神就会显得更为空虚。

所以说,精神留守儿童同留守儿童一样,他们的心理健康,想法都不容忽视。

二、“精神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都是这个样子

1,抱有‘生而不养’的心态。这类父母对孩子只生不养,必要时用金钱打发孩子,其余一概不闻不问。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疼爱,几乎感受不到亲情所在。因此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面对此类问题少不了会有些偏激。

父母忙工作忽视孩子教育

2,仅给予孩子物质需求。这类父母秉持着给予孩子物质就足够满足他们的观念,这种思想本身就偏离正轨,对孩子的价值观的塑造形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让其过度的依赖物质与财富。他们的独立生存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3,表里不一。在外人面前表现得自己对孩子百般疼爱,实际上内心并没有那么爱惜自己的孩子。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培育做到位了,然而孩子根本无法领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疼爱自然会感到心理空虚。

这些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初为人母、初为人父不懂得对于孩子其最重要的责任是要让他们感受到爱,而不是用物质来填补精神漏洞。哈师大心理学副教授就曽张扬肯定地表示,把养育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损害,但是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成为影响到孩子今后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家庭所面临的后期教育麻烦往往会数倍于先期养育的麻烦

三、父母工作再忙,孩子的这些事也不能忽视,让娃精神不再留守

1 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父母与子女的空间分离,还带来了‘心理疏离’。而孩子要想健康快乐的成长,少不了与身边的人建立良性的亲密关系。这时候父母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关注孩子的举动,了解孩子的情绪波动,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2大胆地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与关心。现在的小孩子大都内心敏感脆弱,作为父母,我们一句话说得不得体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一上午的情绪。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尽管不能时刻照顾他们,也要告诉他们我们是爱他的,从而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慰。

3多沟通。大部分处于精神留守的儿童,不会把自己的父母当作最优先的沟通对象。中国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透露:根据他自己的一项调查课题,在有关"遇到问题你会最先告诉谁"的调查中,美国、日本青少年均把同性好友排在第一位,而第二位就是母亲;但在中国,第一位是同性好友,第二位是异性好友,第三位才是母亲,而父亲甚至排在了"网友"之后。因此如果想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就应该尝试多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放下内心的芥蒂,这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才不会越走越远。

总之,不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做好这些事情,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引导和处理,在他们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温暖,让他们的精神不再空虚,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

你认为怎样才能不让自己孩子成为精神留守儿童的一份子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