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有偏差,问题也拧巴 认知偏差的心理问题
2019年10月14日“三益亲子&晨曦微露”:
问:家人及其他人对子女培养的观念不一致,怎么办?
答: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解读开来的意思就是,问题本身的陈述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便是彼此深爱的夫妻,要说一点分歧都没有是不大可能存在的。如果接受这个前提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可以继续往下解剖成:
是在大方向上完全南辕北辙,还是在具体操作的手法上有差异?
在通常情况下,用相当长远的目光来看,家人之间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不至于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谁不是都期望孩子长大成人会更有出息?更幸福一些?
假定这个前提又成立的话,那么,接下来需要处理的问题就变得更简单清晰了,基本上就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1、对“孩子未来更幸福、更有出息”的定义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对已经形成共识的关键要素,作为每一位家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行动原则和指南。
2、在应对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如果能够指向前面的方向和原则,家人之间最好抱持彼此包容的态度。
当然,在具体操作上,还是会碰到非常琐碎、非常一地鸡毛的情形。实在不是这种隔空文字的形式可以彻底解决的了。就本人的经验而言,至少需要在以下几点上下足功夫:
第一、孩子教育的主导者是否能够始终坚定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以及保证共识不被拆解的原则?——这需要持续的成长和历练,绝对不是几个简单的招数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
第二、孩子教育的参与者,是否能够恪守已经达成的共识,并自觉遵循已经确立的原则?
第三、孩子教育的参与者,是否愿意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
问:孩子不愿意跟我们说心里话了,怎么办?
答:我不确定这个问题的表述是一种确认的事实,还是仅仅是提问者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假定是一个确认的事实的话,表明这种亲子关系已经出现了相对严重的问题——至少表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较低或者说极低。
假如的确如此,现阶段需要重点跟进和改善的不是“要孩子跟你说心里话”,而是要想办法和孩子重建彼此的信任关系!
假如只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建议可以尝试,大胆并且诚恳地向孩子表述出来!
问:父母立得规矩,全被老人破坏了?!
答:据我的观察所知,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教育这件事情立很多的“规矩”——我听过类似的就有:不能吃零食、不能喝饮料、不能… …bulabula的,要我说,这样表述的都不是“规矩”,而是“禁令”——在我们所身处的传统和现实环境中,有多少“禁令”是被不折不扣执行了的呢?
所以,一个“规矩”要得到有效执行,至少需要考虑以下要素:
1、规矩本身是否“以人为本”——凡是违反人性的规矩,都不大可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2、规矩的具体条款是否最大程度上与规矩的作用对象达成了共识?——单方面“立”的规矩,往往是没有好的执行效果的!
3、规矩的具体条款,是否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孩子心智成长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
问:如何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分清是非黑白?
答:笼统并且尖锐地说,遵守规则不需要刻意引导——父母长辈如何对待规则,孩子就会如何对待规则!父母有什么样的是非观念,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是非观念!
问:父亲不在身边,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答:套用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近在咫尺,却看不见彼此;世界上最亲密的距离不是一刻都不分离,而是哪怕天各一方,彼此都能感受心跳的声音!”
多用一份心思,比没有心思地“呆”在孩子身边更重要!
今天先分享到这,明天继续!
相关文章
- “别的小朋友都不如我”,面对自负娃,要警惕“自我认知偏差”
- 认知中的宝宝辅食还能这样做,吃到的是美味,学到的是知识
- 认知心理告诉你,同6~18岁孩子的最好沟通方式
- #绘本分享#0到3岁趣味认知绘本小猫宝宝1岁了系列之《阿嚏》
- #绘本分享#培养0到3岁幼儿数的概念动物认知及分享《超级大裤衩》
- 0-2岁幼儿认知书选择指南
- 11位权威认知心理学家,请你让孩子停下“看起来很努力”的无用功
- 14个方法,教你提高0-1岁宝宝的认知理解,不再烦恼娃乱扔东西
- 1岁孩子的认知发育
- 29岁生孩子与39岁生孩子,到底哪个更科学?专家研究结果颠覆认知
- 4岁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怎么样?
- 6岁女童舞蹈班致瘫:重塑认知,成为不焦虑的父母
- 90后独臂女村官卖花年售过百万:培养孩子的这4种认知很重要
- “喃喃自语”并不是心理疾病,是孩子的认知工具,家长要正确引导
- “干净”与“邋遢”的妈妈,带出来的娃大不同,颠覆你的认知
- 《探索神奇的鸟类》:300种鸟类介绍,帮助孩子建立鸟的认知
- 《直通顶级名校的36种教育法》——认知纠错
- 《神奇猪侠》激发孩子想象力与认知的科幻童话
- 一天被叫100次,孩子“烦人”背后的原因,是“认知期”作祟
- 一本神奇的古诗书,帮孩子游戏中提升观察、想象、认知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