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可能使孩子感觉更好——除了饿和困,孩子还会为啥哭? 小孩饿了为什么会哭
孩子好像动不动就流眼泪。
这当然是特别正常的事情。
只是面对着经常哭鼻子的孩子,爸爸妈妈难免觉得沮丧、担心、甚至有点心烦意乱——特别是在我们搞不清楚孩子为啥哭的时候!
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弄清楚孩子为啥哭是件挺棘手的事情;即便孩子开始说话了,也不一定能把自己为啥哭说清楚。
尽管如此,我们大人首先得对哭有一个起码的正确认识:
任何人都可以哭。
2011年发表在《研究与人格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很多情况下,哭泣可以使人们感觉的更好。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们有情感上的支持,哭泣会带来解决方案或是深刻的理解;如果由于积极的事件而哭泣,人们在哭泣后会感觉更好。
因此,我们的目标不一定总是让孩子“止哭”,流流眼泪或许对孩子更有好处。
只是在决定如何做出反应之前,最好先弄明白:
我的孩子到底为什么哭?一、孩子很累了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一些小事,孩子一反常态、无理取闹起来。比如:
杯子是蓝色的不是粉红色的,不高兴,大哭;
妈妈让我穿上袜子,不高兴,大哭;
但其实,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杯子的颜色不好看,也不是袜子不舒服,而很可能是孩子累了。
有时候,父母可能低估了良好睡眠时间表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尽管不能100%地防止孩子发脾气,但尽量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孩子大发脾气的几率。
生活规律,随时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的孩子,往往更有安全感,行为问题也较少。
二、孩子饿了
其实别说孩子了,即便是成年人,在特别饥饿的时候,自控力也会变差,情绪也会变得不稳定。
通常2、3岁的孩子(除非他玩得太投入了),基本上会主动告诉爸爸妈妈他什么时候想要吃零食。
但如果孩子还不太会说话,那通常距离上次进食三、四个小时,或是从小睡中醒来之后的哭泣,很可能是因为饥饿。
所以,要是孩子有段时间没吃东西了,而且他的心情快要走下破路了,试着给孩子吃点健康的零食,很可能就是避免掉眼泪的有效方法。
三、刺激过度了
热闹的音乐、疯狂的游乐场本来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
但到了某个时候,这些喧嚣对孩子来说,很可能就太过了。
只是孩子通常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此时的感受。
因此,如果此时你们所在的环境比较嘈杂、忙碌,而妈妈看到宝宝似乎无缘无故地哭起来,或是眼里含着泪水,那么赶紧休息一下,或把宝宝带到另一个比较安静的空间,给宝宝几分钟时间调整调整。
由此可见,恰当的估计孩子的能力很重要,比如:
尽量在网上购买日用品,减少逛商场的时间;
出游的时候少安排几个景点,尽量减少路程上的时间……
这样我们就能做出更合适的安排,免得把“带孩子玩”这么美妙的事情,弄得好像“战争与和平”。
四、压力太大了
压力是流眼泪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来说。
孩子小小的身体和思想,时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所以,小孩子的笑脸虽然又纯真又美好,但同时,孩子也对周围的世界更加敏感,并且容易感到压力。比如下面这些事,都可能成为孩子的压力源:
和爸爸妈妈分离;
新的家庭动态或大家庭变化,比如有亲人过世、父母离婚、父母失业、或搬了新家;
如厕训练;
压倒性的时间表,比如一次给孩子安排了太多活动。
……
这时候,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和调整,来减轻他们的压力。爸爸妈妈需要:
1、保持冷静并承认孩子的感受
冷静并承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但也不要过分夸大。
这个时候,建立在“事实上的同理心”就很重要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理解我的感受,但该做的事情还是必须要做的。
比如,孩子不想去幼儿园,爸爸妈妈就说,“爸爸知道,你真的不想去,你在家里玩得很开心”。但仍然按惯例继续准备,按计划出门去幼儿园。
2、尽量坚持稳定的、习惯的作息时间
在幼小的孩子的生活中,稳定的常规,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生活,于是觉得安全。
如果感觉到孩子这段时间的压力比较大,爸爸妈妈可以适当推迟一些其它的变化,比如,晚一点再让孩子练习上厕所,等到生活中一切都变得舒适和习惯了,再开始也不迟。
3、为休息、小睡和准备工作留出足够的时间
孩子的生活时间比成年人慢得多,所以,我们大人总是觉得孩子很“磨蹭”。
孩子们不会像大人一样,时刻考虑着“下一步可能会做什么”,而是时刻被周围有趣的事情吸引。
比如,本来准备去刷牙的,但看见浴缸里有水,立刻跑去玩水了,把接下来要刷牙的事情丢到脑后。
所以,不如我们一边给点时间,让孩子“磨蹭”,同时,尽量少安排一些项目,给重要的事情留出足够的时间。
4、电视节目“不小心”产生的影响
有时候家长正在看新闻,孩子也正好在旁边,就很可能会看到各种暴力事件。
因此,尽量给孩子安排固定的电视时间,以及特别制作的,适合孩子的节目。
在不看电视的时候,及时把电视关掉,不要让电视声充当孩子玩耍的背景音
5、更多拥抱,更多亲吻
当孩子正在适应变化的时候,给孩子更多的一对一关注,以及更多的日常拥抱和亲吻,可以让孩子感到更安全,更容易适应新变化。
五、想得到更多关注
孩子们很希望的到父母的关注。
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关注孩子乖乖的时候,反而更加关注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
一听见孩子哭,我们肯定急急忙忙跑过去,要么安慰,要么着急地制止“别哭了”!
对孩子来说,即便是来自爸妈的指责,也是一种关注。为了这种关注,孩子不惜大哭。
我们的制止、指责,正好强化了孩子这样的行为。
所以, 不如把关注点换一换。
孩子做一些不危险、无伤大雅的坏事时,假装没看见;但每天都能固定给孩子一段时间的积极注意。
比如留出几分钟时间与她一起躺在地板上玩游戏。
如果爸爸妈妈可以每天给孩子几分钟时间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会神奇地发现:孩子变得不那么爱哭了。
六、混淆了“需要”和“想要”
孩子看上了一辆巨贵的玩具卡车,可你舍不得买,你心里想的是:
“这个玩具卡车也太贵了,咱家这个月电费都超支了,还没交呢!”
有些东西是真的“需要”,有些东西只是我们“想要”。
父母能尽力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却不能保证给予孩子所“想要”的一切。
可是你怎么跟孩子解释“保持家庭生活必备的电力”比“玩具卡车”更重要呢?
这太不容易了。
孩子不理解“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区别,因此,当他们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他们总是坚定的觉得自己此时此刻非常需要它!
一旦不能如愿,失望的泪水就决堤了。
这种时候,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安慰非常重要,但也别因为孩子哭了,就赶紧满足他的要求。
把孩子想要的一切都捧到孩子面前,并不是什么好事,也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教会孩子处理自己的感觉,应对不舒服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
等孩子情绪好一点儿,我们还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区别“需要”和“想要”
七、想逃避规则
当爸爸妈妈要求孩子按规矩去做某件事,而孩子又非常不想做的时候,他们的眼泪就像打开的水龙头一般,止也止不住。
孩子可能是真的很伤心,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战术”:
我哭了,就能引起妈妈的关注,哪怕这关注只有一分钟,那我至少也能拖延60秒啊!
这种时候,爸爸妈妈当然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但同时也要坚持事先定好的规则。
我们可以跟他说:
妈妈知道你还想再玩一会儿,现在就要回家,你肯定很舍不得。
等孩子情绪好一点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
即使你感到悲伤或生气,你仍然应该遵守规则。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千万避免和孩子进行冗长的讨论,或卷入和孩子的权力斗争。如何避免与孩子发生权力斗争?
最后,有一点要提醒爸爸妈妈:
如果孩子明显比别的孩子更爱哭,也可能是因为有潜在的疾病,需要及时去看医生。比如耳朵感染,可能导致孩子因为疼痛而哭泣。
一旦能确定孩子身体一切正常,爸爸妈妈便可以尝试帮助孩子一起面对这些负面的小情绪。
尽管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完全避免孩子的眼泪,但孩子能通过爸爸妈妈的帮助感到更加舒适,也慢慢学会如何应对不舒服的情绪。
相关文章
- 都说“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发展更好,但为啥好多家长不学呢?
- 孩子哭泣不进园、越来越胆怯?三个家长的建议值得看
- 孩子的哭泣到底是什么原因?作为父母又该怎样应对呢?
- 孩子被父母打了一顿,哭着还让父母抱抱他,这是为啥呢?
- “孩子一哭就抱,你把孩子宠坏了!”孩子哭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怎样给孩子提供“人为设计的困境”
- 不许哭!憋回去!”与其禁止孩子哭泣,父母不如这样安抚孩子
- 好孩子学坏了?心理医生给出这几点建议,妈妈自责到哭泣
- 如果你是家长,面对孩子哭闹不止,还会继续吗?
- 家长最困惑的问题:孩子练了几个月羽毛球,感觉什么都没学到?
- 家长:不许哭!你是不是这样面对孩子哭泣的,这样的做法合适吗?
- 新课堂网校——陪伴式教育,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 生孩子时是头先出来,那为啥到最后孩子才哭呢?
- 生孩子时是头先出来,那为啥到最后孩子才哭呢?
- 第一次生孩子是啥感觉?有的人笑了,而有的人却哭了!
- 给家长的一封信:不要在孩子哭泣时对他生气,要控制自己的不耐烦
- 都是第一次入园,为啥就她家孩子不哭不闹,还跟回到家一样?
- 为啥产房孩子总是“扎堆”出生?医生说是巧合,老人相信“迷信”
- 为啥你苦口婆心,孩子却始终听不进一句?
- 为啥国外一个人就能带好多孩子,而国内恰恰相反?宝妈:表示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