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脑成像发现,父母吵架,宝宝脑区连接反应模式和抑郁症相同

2022-02-09 18:25:06孕产
​有宝妈后台留言说,生完孩子以后才知道男人有多“没用”……,自己白天上班晚上哄睡,整宿失眠、脾气不好,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会跟宝爸在孩子面前吵架。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说想问一问,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在吵架吗?孩子好像也没有被吓哭,会对他今后的性格有影响吗?

​有宝妈后台留言说,生完孩子以后才知道男人有多“没用”……,自己白天上班晚上哄睡,整宿失眠、脾气不好,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会跟宝爸在孩子面前吵架。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说想问一问,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在吵架吗?孩子好像也没有被吓哭,会对他今后的性格有影响吗?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

在美国西海岸,加州和华盛顿州之间,有个不太出名的州叫俄勒冈州,那里有一所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心理系之一,142岁的俄勒冈大学心理系。

系里有两个有名的大教授,一个帅得不行不行,一个美得不要不要。

帅的叫费舍尔,是杰森·斯坦森那种秃顶帅;美的叫法菲尔,是茱莉亚·罗伯茨那种大嘴美。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工作,就是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

有一天,实在闲着没事,他们就叫上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博士生(很多撸袖子的活儿都需要研究生来干的,你懂的),几个人商量着说,不行啊,现在学校考核压力这么大,小爱毕业也得有文章啊,咱还得再发几篇有分量的文章啊,你们说,整点啥?

“罗伯茨”说,咱最熟的就是爹妈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了,比如爹妈吵架吧,对孩子影响太大了。

爱丽丝业务最熟,赶紧补充,对啊对啊,你比如说宾州州立那位摩尔大姐吧,她不是发了一篇吗,给一群6个月大的小宝看成年人生气的脸,然后在遇到压力情境的时候,这些小宝的生理反应就会更强。这么大点小P孩儿就“知道”父母在吵架!不会像那些吃瓜群众想的,这么小,啥都不懂,隔天就忘!(仰起忧伤的脸似乎想起了什么……)

“斯坦森”摆摆手,阻止了爱丽丝继续唠叨,点上一根雪茄,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这个写点鸡汤文好写,做点硬研究不好搞吧。观察打分的,发问卷的,采集点儿心电皮电的,这很多人都做过了啊。除非咱上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近20年用的比较多的高大上的设备,能够扫描你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活动,再拍个照,编者注)!

爱丽丝皱皱眉,想起之前做各种实验,伺候一群小朋友,累得差点头发掉了一大把。于是小心翼翼地说,不太好弄吧,这些小朋友,还没断奶呢,不会老老实实给你躺那个大黑洞里啊,咱要是像医院一样给他们喂药剂让他们睡着,他们爹妈不得跟咱急啊,给多少被试费也不行吧!……再说,您经费也不多……要不,咱找个中国的合作院校?!

“斯坦森”又摆摆手,打断她,“不至于,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系里那台机器是现成的,只要实验设计好,不用招太多人,不够大样本都没事!照样发!至于小朋友怎么配合的问题……”

“罗伯茨”毕竟是一位温柔的妈妈,轻声地插了一句,“等他们睡着”。

“what?!”,爱丽丝和“斯坦森”同时回头,张大了嘴,“这得搞到猴年马月啊?”,“是啊,老板,我这学期还好多课呢……”。

“罗伯茨”摇摇头,不为所动,目光温柔而坚定,“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是,我是说,在孩子身上花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说干就干。

几个人分头张罗,发传单、托关系,很快找来了20对宝爸宝妈,宝宝的年龄在6-12个月之间,太理想了,牛X哄哄的实验,就是得找那些“说不出话”的被试!

爱丽丝干活很麻利,先让这些妈妈们填了一张简单的问卷,让她们自己评价一下,平时和老公吵架/干仗的“频率”和“激烈”程度。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等每一个宝宝睡着,再放到那台硕大的机器的“大山洞”里,开始实验。

是的,就是这副高大上的模样。

爱丽丝一边操作机器扫描宝宝的大脑,一边给宝宝播放一系列的录音。

每段录音都是一个大老爷们说话的声音,只不过说的是一些“无意义”的字词,也就是说,说话的“内容”不是本次实验考虑的问题。

但是,每一段录音的语气语调不一样,有四种类型,一种听着很“开心”,一种听着稍微有点“生气”,一种听着“非常生气”,还有一种听着“没脾气”。

宝宝的大脑会对这些声音做出什么反应呢?即使是在睡着的时候!

是的,这就是“斯坦森”、“罗伯茨”、爱丽丝们急切期待的结果。要知道,花这么多钱,做不出点结果,将是爱丽丝这类研究僧们,生命中再一次不可承受之痛。

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这是爱丽丝做出的脑成像图,很漂亮是不是。

这些绚丽的脑成像图片,大概说明了这样几个意思。

第一个发现:

听到“开心”的声音和听到“生气”的声音时,大脑的不同区域被激活。所有的宝宝都得到同样的结果,无论是父母经常吵架的,还是父母很少吵架的。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家庭,当宝宝听到“吵架”的声音时,他们的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和平时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发现:

对比两组宝宝,一组听到中性的声音,也就是“没脾气”的声音;一组听到生气的声音。爱丽丝发现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吵架越多的家庭,宝宝的大脑对生气的声音的反应越强烈。

听到“吵架”的声音后,来自经常吵架家庭的宝宝的前喙扣带皮质活动会出现明显的上升。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脑区的活动会更强烈,这也是一个与情绪加工密切相关的区域,许多经历应激障碍的人,他们在大脑这一区域常常会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这些宝宝的脑区活动特征,和那些经历过严重的“创伤”、“惊吓”的人类似……

第三个发现:

来自经常吵架的家庭的宝宝,他们在大脑中更原始的一些区域,比如控制我们的压力反应的下丘脑,也经历着更强烈的活动反应。

也就是说,他们对类似的压力情境,有更强烈和过度的反应。

结论

来自经常吵架的家庭的宝宝

他们的大脑是“不同”的

他们对生气的声音特别敏感

在大脑中负责处理压力和情绪的区域

有更强烈的反应

尽管我们的很多“功能”,是大脑不同区域在负责,但更重要的是,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

为了把研究进一步做深入,爱丽丝同样好奇这个问题:

在不同的脑区之间的相互连接和通信方面,这些宝宝会有不同的表现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群,相对于健康人群,他们的大脑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反应模式是不同的。

比如,有严重抑郁问题的青少年,他们在大脑的扣带回后部和前内侧前额叶皮层之间的连接反应会更强烈。

Let’s go!

爱丽丝再接再厉,又做了第二个研究。

我是又一组高大上的脑成像图:

结果发现,那些来自经常吵架的家庭的宝宝,他们在扣带回后部和前内侧前额叶皮层这两个脑区之间的连接反应,更强烈!

也就是说,这和前面提到的抑郁症患者的脑区连接反应模式,一模一样!

这还只是不到1岁的宝宝啊!

这个结果令人担忧,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宝宝所经历的的“早期生活压力”知之甚少。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能力和机会来表达这种感受。

尤其是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讲,我们既不具备fMRI这类仪器的穿透性,也不具备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敏锐捕捉的专业性,我们可能无所顾忌地认为,孩子没事,他皮实着呢,习惯了……再说,我小时候父母就经常吵架,也没见我怎么着!

如果在家庭中充满这种压力,这些宝宝就会被持续暴露在一种高风险的环境之中,在青春期的时候更容易发展出情绪障碍和压力相关的疾病。

但是,我们能得出明确的结论,这些大脑反应差异就是因为宝宝听到了爸爸妈妈吵架造成的吗?

严谨地讲,爱丽丝本人也知道,我们还不能下如此绝对化的结论,这个实验本身也不能排除其他所有的可能性。

也许还有别的因素。

爱丽丝给出了其他几个解释。比如,在第二个研究当中,他们控制了被试的孕期压力这个因素,因为这也是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在第一个研究中,没有能够控制这个因素。也就是说,也有可能,这些宝宝的大脑变化不是由父母吵架引起,而是在出生前因为妈妈的负面情绪和压力造成的。

还有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这个研究并没有控制基因因素,而这个因素,也肯定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但是,有研究者进行了扩展实验,他们控制了小白鼠的基因,结果证明,社会压力因素会改变鼠宝宝的大脑和压力反应系统。

还有就是,毕竟,这只是两个小规模的研究,要得出更为明确的结论,还需要大量的被试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而此类实验,学心理学的同学们想必清楚,并不容易操作。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个非常合理的初步结论,那就是,父母吵架更频繁的家庭,会显著影响婴儿的大脑发育。

另一个结论是,这些fMRI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这些宝宝的大脑对“生气”的声音,会有更强烈的反应。即使“父母吵架”本身不是造成这种对压力进行“过渡反应”的直接原因,也至少是“触发”了这种反应。也就是说,你扣动的是扳机,发射出的是子弹。

怎么办呢?

希望这个研究对所有的父母来讲,是一个警醒。而不是说,过去常常吵架的家庭,这是一个不可修复的伤害。

如果你的宝宝已经长期暴露于这种环境中,不管是出生前还是出生后,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如果你从现在开始提供给他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宝宝就会表现出超强的韧性和适应性。

比如说,利物浦大学的夏普教授也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结论是,妈妈对宝宝频繁的、充满感情的抚触(或者说,爱抚),能够有效扭转产前抑郁和压力对宝宝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兴趣的专业同学可以研究下图)。

另外,温暖的、敏感的、响应式的教养方式也能够有效缓解冲突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可以看到一些“正能量”的桥段,父母在吵完架后,会抱歉地跟孩子说,“刚才爸爸妈妈吵架了,这不是你的错,是爸爸妈妈的问题,爸爸妈妈都爱你”,这也算是一种有效的弥补。

最终建议

父母最好不要吵架

至少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哪怕孩子睡着的时候

特别声明:文中人物对话类八卦纯属虚构,其它所有内容皆为严谨科学研究。

Reference:

Graham AM, Fisher PA, Pfeifer JH. 2013. What sleeping babies hear: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infants' emotion processing. Psychol Sci. 24(5).

Graham AM, Pfeifer JH, Fisher PA, Carpenter S, Fair DA. 2015. Early life stress is associated with default system integrity and emotionality during infancy.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56(11).

https://www.parentingscience.com/can-babies-tell-when-parents-are-fighting.html

Moore GA. 2009. Infants' and mothers' vagal re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nger.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50(11).

Sharp H, Pickles A, Meaney M, Marshall K, Tibu F, Hill J. 2012. Frequency of Infant Stroking Reported by Mothers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Prenatal Depression on Infant Behavioural and Physiological Outcomes. PLoS ONE 7(10).

作者:大熊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