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没自信,不善表现,担心影响孩子怎么办 孩子没有自信心家长该怎么办

2022-03-06 13:03:36孕产
文|旮旯里的神仙洞生活中,职场中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那些不善在大众场合中主动积极表现的人特别羡慕那些能够在各种场合中敢于表达自己想法、情感、思想的人。虽然当他们说完以后也觉得没有什么新奇和创意甚至还有些不合理和错误,但单凭勇于自我表达这一项就足以让自己低头反思了。

文|旮旯里的神仙洞

生活中,职场中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那些不善在大众场合中主动积极表现的人特别羡慕那些能够在各种场合中敢于表达自己想法、情感、思想的人。虽然当他们说完以后也觉得没有什么新奇和创意甚至还有些不合理和错误,但单凭勇于自我表达这一项就足以让自己低头反思了。有些人说这是性格导致的,有些人还有酸葡萄心理,但当自己静下来反思时,却不得不承认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害怕和恐惧,怕不被认同,怕自己的能力不够而发挥不好,说白了就是缺乏自信导致的。

孩子没有自信心家长该怎么办

那么这种不自信到底从何而来?抛开自己的能力高低,可能最主要的要归结于儿时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理念了。其实我们在探讨教育、研究教育时不能把目光只聚焦于当下和未来,也需要用历史观的方法来反思过去,因为关乎教育的事归根结底还是和人有关的,我们永远都不能抛开人本身而单纯去研究学科本身,涉及到人就会有时间、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从大教育的角度去思考人,研究人,而不只是针对儿童的教育才称之为教育。

父母没自信,不善表现,担心影响孩子怎么办

关于个体的不自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从不同时代个体的成长经历就可以得出,6070后的人大部分都没有9000后的人自信。在那些混杂了几代人的企事业单位里这种对比结果显得更加突出。比如每年单位的各种活动参与或者日常的会议发言,那些年龄小的人总是能比年长的人表现得更加积极踊跃且无所畏惧,如果不拿与业绩挂钩的指令或者领导点名来提醒年长的人,恐怕很难能看到他们能够站起来表现表现。

孩子没有自信心家长该怎么办

很多年长的人大多会找些借口为自己辩解,比如说年轻人就需要多到台上去锻炼锻炼,那些蹦蹦跳跳活跃的事情就应该是年轻人的专利,我们老胳膊老腿了不善于活动了等等,总之只要拿年龄出来就可以挡回很多上台表现的提议,还有些人从心底觉得那就是幼稚,自己根本不屑做那些。不过大量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团体中,年长者的自信心明显低于年轻人,年长者更容易害怕失败,而背后的原因涉及了成年人的面子、教育背景、家庭文化等,也不全是个体自身的原因。那么到底这个隔代的问题对于当下的教育有什么启示呢?

首先要从个体的能力感和价值感建立的意义谈起

客观来看,个体的能力是通过不断的成功经验累积得来的,而这种成功带来的愉悦感也正是个体自信心的来源,价值感则会贯穿于个体成长的一生,抛开基本的生存安全的需求,最终个体追寻的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年长的人才会有此需求,其实在个体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于这种需求着迷了。比如婴幼儿的孩子就学会了通过各种懂事的行为表现来获得父母对自己的喜爱,因为这种来自于亲人由衷的接纳和喜欢的感觉让孩子们舒服极了,所以价值感并不是年长者的专利,而是人类至始至终都特别正常的一种心理需求。

孩子没有自信心家长该怎么办

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明白一点就是:能力感和价值感都是从小慢慢发展起来的,不是先天就具备的,也不是长大了就自然而然会的。

个体的能力感最早源自于生命初期对于可接触事物的掌控感。比如当婴幼儿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之后,就开始认知周围的事物进行与自我的分离。因为在生命初期一段时间内婴儿会认为世界与我是一体的,特别是母亲和自己是共生的,没办法把自己和其它一切事物做分离。

当一旦自我意识开启,就会通过感觉、触碰等各种行为动作来认知事物和自己的关系,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一岁半到两岁之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他们会出现很多让成人头疼的举动。包括重复性地拿扔东西,伸手够、抓、推、打东西,这些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孩子太淘气了,不乖了,不听话了,顽皮了,而是个体成长发育的具体表现。

孩子们必须通过自身发出的各种动作来让那些不动的物质发生变化,才能看见自己的力量,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这种力量的看见就是最初孩子们建立掌控感的来源。当孩子看到某一物体经过自己的行为动作发生了运动,当然不管这种运动轨迹是移动也好,掉落也好,是囫囵的还是破碎了,在孩子看来还没有什么区别,总之只要是发生了变化便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导致的,那么长久就会建立“我是有力量的,我是能动的,我会什么,我是有意义的”能力感。

孩子没有自信心家长该怎么办

除了这种通过自己的身体行为能够使不动的物质发生变化而获得掌控感之外,孩子们也意识到还能控制人,比自己大的、强壮的人。比如父母、照料者。因为当孩子发出任何一种需求信号时,那个照料者便会迅速做出各种反应,虽然有时做的并不是自己希望的,但大部分反应都是接近于自己需求的,比如饿了会有奶喝,拉了会有人换尿布,困了会有人哄睡等等,换个角度,这也是孩子们自我中心最初的模型。

当然在一定的年龄段之内,照料者悉心的照顾一定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重大作用,只是过了3岁便有了规则和约束,而不是所有要求都被全部满足了。如果这个界限不把握,就会导致很多家庭中出现的宠溺坏了的孩子们。

个体的价值感则多来自于照料者的接纳和喜爱,这是婴幼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大,又会向外转化,转到外部更大环境内的社会交往。现代很多成人和青春期孩子们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价值感的缺失导致的,比如迷茫、失落、没有人生目标、抑郁、自残自杀、堕落等。因为大家无法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更缺少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和鼓励,而大部分每天在相反的环境中挣扎而无法跳离,比如否定、批评、指责、抱怨等等负面信息、情绪、事件、环境。其实这些最初的原型是个体很小时,家庭中的照料者就很少能够给予孩子支持、接纳和真心的喜爱。

很多人都在控诉父母对自己实行的都是三不政策“不信任、不鼓励、不赞赏”,因为大人们说怕小孩会翘尾巴,会骄傲,会自大,但没想到太过度了,消磨了孩子的热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得不偿失。于是伴随“三不”政策长大的孩子带着对自我的质疑担惊受怕了一辈子,很累很累。

那么在当下的教育实施中,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感和价值感呢

1、父母通过学习成长来获得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各种力量支持

我们发现在亲子关系中,最大的症结在于双方成长的速度不对等,孩子一直在长,父母却不长或者长得慢,在孩子成长的后期父母根本无力给予孩子所需的各种支持。但从学业上来讲,大部分父母只能勉强应付到小学阶段,其它方面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父母如果能持续自我增值,拓展视野,身心兼修,那么无疑会成为孩子最强大的后盾支撑,且这种力量最好可以无限延时。

2、比起物质生活的保障,更需在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上下功夫

虽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毛病,但这个基础一定不是无限的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在保证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上。因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你会越来越发现,无论教育上出现了任何问题,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问题是否有被解决的可能性。很多孩子不认同甚至是反感、怀有很深的敌意,那又如何会听父母说呢?良好的关系一定是以尊重、平等和无条件的爱为前提的。

3、父母思想、行为、语言等各方面的反思以及必要的改变

比如父母需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了解熟悉社会发展的步伐,能够保证自己与时代的同步及思想的先进,开明包容是能够保证视野开阔取其精华的必要态度,学习反思是能够保证不断提升进步的必要方法,也是能剔除自身弱点最好的办法。如果一直停步不前,终有一天会看到孩子们鄙夷自己的眼神。

结语

教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上对下,大对小,更多的是彼此、全人、终身,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我们总是不希望用大半辈子来接受所有的痛苦和教训,再用剩下的半辈子进行艰难的修正,最后却是一天都没有好好享受幸福生活,所以在生命早期尽可能去懂得,去做修正,尽可能不要毁了自己又影响了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