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会“自我反思”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家长对孩子的自我反思
1、“学不会不要紧,但一定要会反思自己”
朋友给我讲了她最近的烦恼。
她年初花了一万多块,给自己9岁的儿子买了架钢琴,因为老师说她儿子没什么特长,得培养培养。
可大半年过去,儿子每周的钢琴课一节没落下,前几天朋友生日,让他给自己弹一曲生日歌,儿子扭扭捏捏地答应,可一曲终了,朋友差点儿没气背过去,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位接受了大半年专业训练的孩子。
“我一问才知道,他虽然没接刚听课都老老实实上完,也确实学到了东西,但一下课就把这些东西扔到一边,既没反思自己在练琴时的错误,也没反思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朋友说,哪怕孩子学不好钢琴也不要紧,但我怕他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没有反思自己的能力。
2、“缺少反思能力的孩子,也缺少该有的素质”
之所以说起这件事,是因为最近我也有同样的烦恼。
我和老公工作都挺忙,平日里没太多时间管孩子,所以孩子一般都是住在附近的姥姥家,请老人家帮忙照顾照顾。
这周末我难得有空,便和女儿一起在姥姥家吃饭,她姥姥做了一大桌子菜,我正想夸她手艺没退步,没想到女儿突然一摔筷子,抱怨说,怎么又是这些猪肉鱼肉的,都吃腻了。
她姥姥赶紧过去哄,问她想吃什么,马上去买,我却叫住她,然后严肃地面向女儿。
我问女儿,姥姥身体不好,你知道吧?
女儿一愣,点点头。
我又问她,那姥姥天天给你做饭,洗衣服,接送你上下学,你有没有想过她多辛苦?你又该怎样感谢她呢?
女儿的脸一下就红了,反倒她姥姥一直在旁边劝我别太严厉。
可那次以后,女儿果然比从前听话许多,偶尔甚至会主动洗碗、拖地。
她说,妈妈,我认真想了想,以前确实是我不对,老师也教我们要尊敬长辈,以后我会改正的。
听到这番话,我比她拿了个100分还高兴。
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却很少教他们“好好反思”,除非他们犯错的时候。
但在平常,孩子就不该进行自我反思吗?
3、“自我反思,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当然不是。
“吾日三省吾身”,但要指望年纪尚小的孩子学会自我反思,也不太现实,所以,家长就必须起好自己的作用。
看过《小欢喜》的人应该都记得一个情节:
季杨杨打篮球,不小心用球打中了场边的林磊儿,导致他的手机被踩坏。
手机是已经过世的妈妈留下的,里面存着妈妈的照片和语音,磊儿彻底崩溃了。
为了替磊儿出头,方一凡把季杨杨开法拉利上学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在全校散播。
结果,因为这个表情包,身为副区长的季杨杨的爸爸季胜利被区委书记找去谈话,事件变得很严重。
这次闯祸,让一向对方一凡很宽容的爸爸方圆发了火。
方一凡告诉爸爸,是因为季杨杨意外摔坏磊儿手机自己才“报复”,自己“就是开个玩笑”。
但爸爸问他:“你知道你这个玩笑,给别人添了多大麻烦吗?”
他说:“不要说季杨杨不是故意的,就算故意的,你也不能这样做。”
因为“用一个错的事去解决另外一个错的事情”,是更大的错误。
爸爸说:“别人要打了磊磊,你去打那个人吗?别人点了你们家房子,你去点别人家房子?别人要杀了人,你也杀人吗?”
爸爸的这段话,被很多网友评价:三观正。
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简单的“高兴”和“不高兴”之分,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在他们做完一件事后,就需要让他们思考,这件事究竟对不对,如果对,那以后该怎么继续,如果错,那又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我们都该告诉孩子,在漫长的人生中,没有人会一直教你道理,也没有人会一直引领你走上正确的道路,大多时候,你都需要进行反思来进行判断,并不断调整方向。
这所有的一切,构筑了你人生的格局。
相关文章
-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为什么会情绪失控?自我反思,不再情绪失控
- 反思聆听:无须让生气中的孩子马上变好,为避免崩溃,妈妈这样做
- 反思:孩子3岁之后,我怎么不重视教育了?
- 孩子“自控力差”,家长帮孩子正确看清“自我”,树立规则意识
- 孩子一生的幸运,就是能够遇到一对懂得自我成长的卓越父母
- 孩子上小学前,自我保护小知识必须普及,爸爸妈妈一起来学习一下
- 孩子不听话是自己的原因?父母首先反思,5种语气助孩子更好成长
- 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其实最该反思的是家长自己
- 孩子不爱运动?家长要反思这四个原因
- 孩子与父母间的3个问题对话,很多父母要反思,这样做对吗?
- 孩子为什么越哄哭“越凶”?也许是你的方法不对,父母要反思
- 孩子习惯讨好别人失去自我,这才是最好的回报,很多父母理解错了
- 孩子什么都不想要?家长要警惕,你的孩子很可能过度“自我压抑”
- 孩子出现“恋物”情节,家长该反思,如何正确帮助孩子度过恋物期
- 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我教育她要反思自己的问题,这样做错了?
- 孩子受到欺负,别再教孩子以牙还牙,自我保护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 孩子喜欢出风头,父母堤防“自恋型人格”,教孩子进行自我判断
- 孩子喜欢抢风头,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家长要避免孩子过度张扬
- 孩子因为胖而被嘲笑?比安慰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我认同”
- 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