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都不想要?家长要警惕,你的孩子很可能过度“自我压抑”
什么是自我压抑?——家长首先应了解“自我压抑”的本质。过度自我压抑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自我压抑”带来的伤害不容小觑。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家长掌握方法,才能够游刃有余。文 |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许多家长喜欢拒绝孩子,觉得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被拒绝的孩子真的能够更好的成长吗?
邻居家的妙妙从来都不吃零食,因为她的妈妈不允许她碰这些垃圾食品,觉得对身体不好,禁止孩子接触。有一次她和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夏天的气温足够把一个蒸“熟”了,孩子都喜欢吃雪糕,以此来缓解夏日的高温。
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人手一根雪糕,妙妙的心里非常复杂,小伙伴们也都善良,纷纷表示自己可以请妙妙吃雪糕,但是妙妙很礼貌的一个个拒绝了,转身自己一个人低着头回家了。
我们在克制孩子欲望的同时,也该看到这行为对孩子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孩子无欲无求,对父母百般听从,这不是懂事,而是无奈。在父母的威严之下,孩子不得不低头,一次次地克制和拒绝,让他们产生了自我压抑的情绪,走向心理健康的灰色地带。
1、什么是自我压抑百度百科告诉我们,所谓“压抑”,是指人主动或者是被动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再去想某个念头或某种情绪。生活中,我们经常强调“自制力”的重要性,然而,有自制力不是让我们没有欲求,不是对一切的想法都要遏制。
对于孩子的“自我压抑”,家长们需要了解一个实验,那就是在1987年,由Daniel Wegner教授及其同事们共同进行的一项,名为"白熊实验"的著名测试。
实验结果证实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冬天记的夏天印象》里的那句:
试着给自己定这样的任务:不要去想一头北极熊,然后你就会发现,接下来的每分每秒,你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头北极熊。
教授和同事们的辛苦研究,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人们被告知"不要想着一只白熊"时,人们会更多地想着一只白熊。由此,Wegner等人提出了讽刺进程理论,当你越是想压制一个想法时,它就越有可能出现。
这就意味着,一旦我们压抑着某一个不想要的想法,它就会存在我们的脑海里,就算我们的自制力再强大,也抵不过它的力量。想法被抑制,便用更大的自我压抑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再一次的进入自我压抑的循环之中。
这样一来,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越想要的越压抑,越压抑的越想得到。人的精力和耐力有限,成年人尚且无法正常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那么一个孩子也很难保证自己在强大的自我压抑之下,可以很好的化解,不做出过激的事情。
压抑的情绪会让人疯狂,做出与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同的事情,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控制欲望的方式出了问题。
2、过度自我压抑对孩子的影响有个案例,说的是一个孩子因为爸爸妈妈常年不让他出门,就知道学习,限制自己交友,连和谁见面父母都要管,想要有自己的玩具或者游戏的空间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在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自己走到了街上,被来往的车辆碾过。
过度自我压抑的孩子,究竟会成为怎样的人?
思想极端,容易走弯路。正如那些因为家长克制而自杀、弑母杀父的孩子一样,因为一时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做出一辈子都无法挽回的事情。所有的这些都是孩子一个人的错吗?不见得。父母过于压制孩子的想法,只知道学习而不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会让孩子自我压抑,情绪不得排解,心理出现问题。
做事情唯唯诺诺,是妈宝男的典型。凤凰女、妈宝男等称谓,看上去是对某些群体和行为的嘲讽和不屑,其实也暗含着孩子童年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所谓“妈宝男”,其实说的就是那些形式上断奶,精神上还没有断奶的人。这些成年人有着高大的身躯和不错的表达,但是内心却是一个孩子,只知道听妈妈的话。孩子过度压抑自己的想法,很可能会成为这样唯唯诺诺,只知道以父母的标准为参照的人。
听话没有错,但是因为听从父母的话而失去了自我和主见,那这样的懂事就失去意义了,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为自己所用的傀儡。
孩子过度自我压抑影响颇深,对以后的发展限制太大,家长们应该懂得放手,不要把“无欲无求”错看成孩子懂事,这不是乖巧,是没有自我。
3、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欲望和需求我们所说的佛系不是不作为,而是竭尽全力之后,不强求结果的底气。孩子什么都不想要,并不代表着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恰恰是没有方向的人才容易这么“随意”的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家长这样做,理性看待孩子的欲望和需求。
巧妙运用“延迟满足”。一味的拒绝孩子容易流失我们付出的爱,适当的满足孩子,给予肯定,学会延迟满足,和孩子一起成长,把握自制力高的精髓,而不是打击孩子,过度自我压抑。
尊重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倾听和尊重的好处太多了,我们希望自己被孩子尊重,那么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而倾听可以让我们有途径尊重孩子,同时了解他的想法,进一步的沟通,及时的开导孩子,有效的引导。这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乎一个家庭、孩子的未来。
自我压抑以后,行为很容易反弹,就像抽烟的人在短暂戒烟之后,会变本加厉的迷上尼古丁的味道。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我们应该合理满足,而不是用拒绝来扼杀孩子的欲望,自我压抑的人生太辛苦,孩子们难以承受。
我是小鸿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