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巴纳姆效应”是自己欺骗自己?合理利用会让你更加优秀 巴纳姆心理效应
正确的认识自己,是很多成年人或许都不能做到的事情。而对于孩子来说,就更加难上加难了,家长过度的夸奖和过度的贬低,都可能让孩子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
众多心理学家对于人类应该如何去认识自己都曾有过很多的研究,而在这些研究当中,巴纳姆效应或许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最需要注意的。
何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他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认为这种描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比如在做性格测试时,大部分人都会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话,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同时大多数的人都会下意识地承认这些评价中好的部分,那些不好的部分则会选择无视。
在巴纳姆效应中就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实验,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家福勒对学生们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要求学生们根据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来进行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而这项人格测试其实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但让人意外的就是最后的平均评分竟然有4.26分,也就是说这些一模一样的分析词汇明明没有对学生们的性格进行分析,只是似是而非的找出了一些在星座研究中适合所有人的语句,居然有超过九成的人都选择了相信。
而另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研究者们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价报告,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假造的评价自然也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
在给出评估之后,研究者们向学生询问,他们认为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巴纳姆效应影响着很多人的性格成长和人生选择,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其实巴纳姆效用就是依附在人的主观验证当中。当一个人相信某件事的时候,他就会在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证据去证明自己的想法。
小刘家的孩子从小就被夸聪明,家里的亲戚朋友也好,学校的老师也好,每次在看见小刘的时候都会夸奖孩子聪明可爱,至于这句话里有多少的客气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因为这样“全方位”的夸奖,孩子可以说是夸奖长大的,他始终对自己有一份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非常聪明,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
上初中之后,小刘闺蜜的孩子和她的孩子一个班级,闺蜜的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比自己的孩子更好,小刘偶尔去闺蜜家玩,还能看到孩子自己认真的写作业。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再想想自己家那个学习从来不认真的孩子,小刘心烦意乱,谁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成绩有一个好未来呢。
上了初三之后,孩子的成绩又是一路下滑,小刘也被班主任多次谈话,她这边刚挂了班主任的电话,转头就看见孩子不以为然的在玩手机游戏,一下心头火就起来了,狠狠的骂了孩子,还用闺蜜家的孩子来举例,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反省自己。
没想到孩子居然回了一句,“我觉得我比他优秀得多。”
或许小刘不知道孩子这种奇怪的“自信”是哪里来的,但是从前文中的描述大家就应该明白了,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给孩子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从小被夸奖聪明长大的孩子,在潜意识里已经给自己打下了聪明的烙印,在他们的心中,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自己是聪明优秀的,不管对方在现实生活中超过了自己多少,他们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所谓的优秀。
这种类似于心理暗示的东西,在很多时候家长自己可能都没有注意,自己的话或许就给孩子带来了不正确的暗示。
比如为了哄小孩子去幼儿园,很多家长都会说“幼儿园里有很多的玩具,你去了就可以随便玩了”。
这样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容易让孩子产生“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这样的错误思想,这种不正确的心理暗示只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
所以家长在教育中,如何让孩子正确的避免巴纳姆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一,让孩子学会面对自己
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和他人的短处比较,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样的也不要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并因此否定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和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1. 不要夸大和指责孩子的缺点
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孩子就更加不是了,即便是优秀的孩子也会有缺点,更何况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
家长首先自己要平常心对待孩子的缺点,正面的向孩子提出她的缺点。不要夸大,也不要用批评指责的方式影响孩子,否则容易让孩子放大自己的缺点,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2. 不吝啬的夸奖孩子的优点
很多家长都认为夸奖孩子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骄傲,其实不然,面对孩子的优点,家长适度的夸奖其实是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的自信和有底气的。
在夸奖孩子优点时,家长唯一需要的就是客观和适度,不要过分的夸大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长处,这样会让孩子变得自负。
3. 帮助孩子保持一个平常心
客观的认识自己,最主要的还有一点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因为优点而骄傲也不因为缺点而灰心,让孩子慢慢的面对和接受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因真实的自己而感到难堪。
第二,如何正确的收集和识别外在信息
同时,想要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要学会如何从收集获得的信息中分辨出真实可信,有价值的信心。
每一个人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来自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真有假,有些不过是他人的客套话,在这些信息中,如何去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其实也是对人判断力的一种考验。
判断力是建立在庞大的信息基础上的,比如在确定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候,家长需要的不仅仅是孩子当下的成绩,还有过往成绩,其他孩子的成绩,以及考试题目的难易度等等,这些就是家长判断孩子学习成绩的基础信息。
孩子们也需要这样的判断力,来客观的分辨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到自己需要改正的部分,而这方面的问题,显然需要家长的不断教导。
家长们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来给孩子们引导,让孩子首先产生对事物的联系性,然后再开始慢慢的去了解客观的判断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需要什么信息。
巴纳姆效应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也同样适用且很难去更改,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虽然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想要引导改正却比成年人容易很多。
孩子的性格未定,还有着很大的改变空间,家长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让孩子不要被巴纳姆效应牵着鼻子走。
相关文章
- 换老师不用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做好这几点孩子更优秀
- 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就够了吗?心理学:要抓住巴纳姆效应的最佳时机
- 你真的懂“皮格马利翁效应”吗?走出教育误区,培养优秀的孩子
- 做个睿智父母,懂如何利用“大鱼小池塘效应”,帮孩子激发潜能
- 善良要用在对的地方:家长要引导孩子,善良不应被利用不应被欺骗
- 如何利用潘多拉效应来化解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
-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利用“同伴效应”,调动孩子的好奇心
- 如何激发孩子潜能?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孩子自信的成长
- 孩子个性不稳定,经常随机切换,家长要利用好“暗示效应”
- 孩子学习不主动?利用“霍桑效应”满足孩子情感,激发学习动力
- 孩子学习差,瓦拉赫效应:多做纵向比较,挖掘潜能让孩子更优秀
- 孩子学习总是上不去?罗森塔尔效应:三个方法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 孩子很完美却不受欢迎?懂出丑效应,“优秀”与“讨喜”才能双赢
- 孩子总害怕出丑被嘲笑,利用好孩子“焦点效应”,培养孩子自信心
- 孩子总易自卑?家长要善利用“镜中我效应”,让孩子认识真自我
- 孩子总犯错不听话,父母该如何利用“情绪引导”来促使孩子优秀?
- 孩子总犯错不听话,父母该如何利用“情绪引导”来促使孩子优秀?
- 孩子没有兴趣怎么办?利用"曝光效应",无聊的孩子也能兴趣广泛
- 家长的反馈很重要,利用“镜中我效应”,给孩子正确的期待
-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