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事实和判断是两回事——《三益亲子》官方交流群“问卷调查”回应 什么和什么是两回事

2022-02-23 08:53:11孕产
2019年10月17日“三益亲子&晨曦微露”:问:对于孩子的作业有时无法沟通,使他明白题意,怎么办?答:不确定孩子多大,上几年级?个人实在不太主张父母对孩子作业这件事情介入太深。或者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思路和建议:1、了解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情况。

2019年10月17日“三益亲子&晨曦微露”:

问:对于孩子的作业有时无法沟通,使他明白题意,怎么办?

答:不确定孩子多大,上几年级?个人实在不太主张父母对孩子作业这件事情介入太深。

或者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思路和建议:

事实和判断是两回事——《三益亲子》官方交流群“问卷调查”回应

1、了解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情况。如果在课堂现场有不专心的情况,着手引导、培养孩子上课专心一点,恐怕比单纯给孩子讲习题更重要——除非父母自身就是学校的老师。假定如此,那就是作为老师的父母需要反省自己的专业水平了。

2、尝试了解并分析孩子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如果是“真不明白”,回到第一点。如果是“假不明白”,本质是“不想”,而不是“不会”了。

3、问问自己在表述过程中,是否用了一些超出孩子心智发展水平的名词、术语。

什么和什么是两回事

问:孩子性格外向,在学校时肢体语言过多,有时候会误伤到别人,因此,孩子被落下爱打人的形象,怎么办?

答:不知道孩子多大,问题中也没有描述清楚具体的场景。所以,只能提供一些笼统的建议:

1、在保证克制和温和的前提下,询问孩子一些具体场景中的情形,以便判断孩子是“出于自卫”,还是“无意之举”,还是“恶意为之”?

2、就普遍情况而言,肢体语言过多的孩子,估计和内心的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有很大关系。平时父母无意间带有“威胁”、“恐吓”意味的言行都不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

3、如果孩子已经被学校老师“贴了标签”,建议想办法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将这种标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并同时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价值感。

问: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自主学习的能力差,责任心、计划性、危机感不强,怎么办?

什么和什么是两回事

答:从问题的表述猜测,这是一位理性并且要求很高的家长。

我不确定孩子多大,但是,我想说的意思是,问题中出现的“能力、责任心、计划、危机感”等概念,估计孩子是无法有感性的认知,更别说理性了——说得狠的一点,恐怕有些概念连父母自己也不见得很清楚。

所以,不太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轻易地对孩子的某些具体言行,进行评判性的、概念性的表述。

问:孩子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乱扔东西,有时不听劝告,怎么办?

答:仅仅从问题的表述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但是,假如我们换个角度看,或许这些事情都不成为问题。

1、这些事情是否对他人造成了困扰或者不利影响?要知道,在不影响他人或者不对他人造成干扰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享有自由的权利。

什么和什么是两回事

2、假如的确对你或者其他家庭成员造成了困扰或者不利影响,不是“劝告”,而是尽可能告诉孩子你的不良感受。

3、一些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说得狠一点,很多家长自身的一些生活习惯也不见得多么好!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句话来说,“己之所欲,先施于己”。

问:叛逆期如何引导?

答:直接的说,没有“叛逆期”,只有“成长期”或者叫做“青春期”,请参阅我之前的推文:《叛逆期?父母们还是先饶恕自己吧!》 。

问:大姑娘大了,叛逆期,不搭理你,最为苦恼,怎么办?

答:除了参照上一个问题之外,再啰嗦几句:

1、可能有孩子对您不太信任的成分,所以,尝试重建你们之间的信任——尊重孩子,是赢得孩子信任的前提。

2、假如并非因为信任问题,孩子有自己一份心思,为什么不可以呢?每个人都有独自享有自己秘密的权利和自由——我们成年人也一样!

3、可以和孩子沟通,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并约定共同遵守。在不越线的前提下,尽量给到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什么和什么是两回事

问:孩子兴趣太多,我还要给他安排玩耍的时间,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什么和什么是两回事

答:孩子兴趣很多是好事。

我不太确定“我还要给他安排玩耍的时间”的具体意思?假如孩子在自己的兴趣上投入精力和时间的话,你不认为这就是一种孩子想要的“玩耍”吗?

另外,如果孩子的兴趣很广泛,为什么还要我们父母帮助他“安排”呢?让孩子自己做取舍不可以吗?只有当孩子需要我们提供的帮助的时候,我们的帮助才会有实质性的价值呀。不然,插手过多,至少不大可能让对方(孩子)有愉悦的感受。

问:明显感觉女儿有心事,但她怎么都不说,让人头痛,怎么办?

答:有可能是您过于敏感。也就是说,在孩子看来并非多么严重的事情,恐怕是你想严重了。

如果的确有心事而不说,无非几种原因:

一是怕挨骂;

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那种非常复杂细腻的感受的东西;

三是怕给你们添加不必要的忧虑;

四是你们过往的表现,让孩子没有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如果上述原因都不是,那就安静地多陪陪孩子——有些时候,身边有人安静地陪着,比语言本身更有温暖而恒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