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亲和力|我拿什么给你,我的孩子 拿不出十万的家庭
家庭的亲和力 | 我拿什么给你,我的孩子
(文/亦浓)
《偷影子的人》
1.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里讲到:
马格因为家庭里父母对其的冷漠,造成了他对人冷漠、以暴制暴的性格。
他很崇拜自己的父亲,父亲带着马格去打猎,父亲在前面走着,马格跟在后面,父亲让他在前面走并边走边拍手,将隐藏的动物给赶出来,马格照做,但只赶出了一只兔子。
父亲就骂他没用,“只能赶出低等的动物!”,父亲的指责和吝于赞美,让马格对其父亲的依恋性降低,并在自身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马克采取了与父亲一样的粗暴的方式,用武力解决问题,不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马格回家后,与父母在饭桌前吃饭,彼此没有温馨的言语交流。
父亲母亲各做各的,对马格的事情也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也造成了马格对身边人的亲和力和依恋降低,感受不到爱的人,是无法付出爱的。
马格只能采取与父母一样的冷漠的处事方式,利用以暴制暴的外部的强悍来掩饰内心缺乏爱和依恋的自卑心理。
《偷影子的人》里的主人公“我”,则是身处于一个温暖的家庭的小男孩。“我”的父亲,在“我”从学校回家后会经常询问“我”在学校里的情况,并给予建议。
父亲出轨,与母亲离异,在离家之前,父亲等着“我”回家后,握着“我”的手,慢慢将离家的原因与“我”讲清楚,并说他是爱“我”的,这是大人之间的事情。
父亲离家后,母亲就接替了父亲的角色,会在饭桌上与“我”交流一些学习、生活等情况。
“我”的母亲在遭受父亲出轨、离异、离家的打击后,通过买菜做点心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后来长大的“我”在遭遇挫折时候,也会想起父亲曾经的建议和借鉴母亲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给父亲写信等。
由于父爱的中断缺失,还是造成了“我”的性格懦弱胆小,给班级里留级多次的大孩子马格的欺负造就了发泄的途径。但曾经拥有的父母的爱,则是对于“我”在拥有了超能力后乐于帮助他人、点亮需要帮助的人的心内光芒的助力。
心中有爱的人,才懂得去付出爱,才乐于帮助别人。
2.
心理学上说,亲和,是喜欢和爱的基础。没有亲和力的人,是不懂得去深层次的喜欢和爱的。
我在发现女儿猫猫不喜欢别人碰触她的时候,猫猫已经上了初中,当时却没有多想,觉得十来岁的女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不喜欢别人接触应该是正常的吧。
直到有一天,孩子跟我说,她发觉自己在即使是女同学走路靠她近一些,或是要跟她手拉手走路,她都很反感,这话让我心里引起了警觉。
然后那天,我就试着用手碰碰她,她立马就躲开了,很显然的本能的反应。
那天我跟她交流了很久,她只是说,没有什么原因啊,就是接触人近了感觉心里特别扭。她唯一不反感的就是从小带大她的奶奶。
接触了心理学之后,针对猫猫的情况,我也试着分析了一些原因。
猫猫自从三岁从老家她奶奶身边接回来,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因为我的工作很忙,几乎都是她爸爸一个人管她。
女孩子嘛,父亲一大男人毕竟诸多不便,猫猫很小就开始学着自己洗澡、自己洗内衣裤,每周末我会帮她洗一次澡较为彻底一些。
但那时候在一家经常加班的公司,几乎没有周末,所以这种帮女儿洗澡的亲子机会少之又少。
转眼间,孩子大了,上了初中,我也换了一家宽松些的工作环境,但孩子已经不需要我的帮忙了。
赚钱的机会不是唯一的,但童年于孩子来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
猫猫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在饭桌上,猫猫说了几句学校里的事情,刚好她爸爸自顾自的说起了单位里的事,我就接着爸爸的话,俩人就开始了讨论,丝毫未顾及孩子的神情……
猫猫愣了一下,就很生气的说“以后不跟你们说了,都没人听!”,然后,我猛然惊醒,赶紧道歉,但孩子心理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饭桌前,或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对爱人和孩子的关注需要一视同仁的,更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感受。
因为他们刚刚有了自主能力,个人认为他自己已经可以与父母大人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父母此时若能了解这一点,会下意识的营造一种亲和力浓郁的家庭氛围。
因为孩子是处于人际交往的成长期,他的人际交往、处事能力,是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来耳熏目染的。而家庭的氛围和饭桌文化,也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关键。
如果家长只懂得在饭桌前教训孩子或者彼此各顾各的手机不离手的边吃边看,无形中让孩子会觉得遭受了被漠视的冷暴力,或造成其对人对事不热情不专注的冷漠的个性,或造成其以暴制暴、以暴力引起关注被重视的倾向。
俗话说的“有样学样”大抵如此 吧。
如果孩子想要跟你说话,家长一定要放下手边的事情认真倾听,孩子会感受到备受重视和关注的鼓舞,他会更有信心想你表露心情。
万不可边看电视、玩手机或做家务边听,那样的话,孩子只会感受到您的应付,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与您分享情绪了。
亲和,是爱和喜欢的基础。
原生家庭的亲和力对孩子成长很重要,与孩子的相处,不仅要学会好好说话,还要学会认真倾听,这也是影响他与人交往方式的一生的法宝。
3.
近期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案例,说是一个女孩子在手机里直播自杀场景(当然最后得知是虚惊一场,女孩将手机扔下了天台,人还是好好的)。
女孩子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加优质的幸福生活,一直忙于做买卖无暇顾及女孩子成长,遇到任何事情,女孩子总能得到父母的物质滋养,没有钱不能解决的问题。
女孩子上学初始成绩很优秀,后来上中学后开始厌学,升初中高中,都是父母用钱铺路。
后来女孩为了逃离忙碌的父母身边,就努努力考上了一个三类大学,父母给予的生活费,一个月也相当于普通同学一年的生活了。
严重缺乏爱的女孩通过奢侈的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迷上了赌博。每次豪赌空白后,男友和父母都会给她填上亏空。
在女孩又一次将父母转账来的几万元赌了个干净后,父母将她赶出家门,她就在朋友圈里上演了一出自杀的闹剧。
分析原因不外乎是,女孩子内心是没有被爱被心疼的安全感的,没有依恋的亲和对象,父母能够给她的除了钱财没有别的,她只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依赖的重心。
当父母因为她不知悔改的一次次的豪赌被伤透心赶她出家门的时候,她的对于赌博的依赖也失去了,也就失去了依赖的基础和重心。
谁之错呢?父母还是难辞其咎的。
一对忙于生意的父母将年幼的儿子放在每周返家一次的托管的学校,听到孩子说“妈妈,早点儿来接我啊!”还是硬硬心肠离开。
待到父母年纪大的时候,儿子将其放到养老院,不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亲和,是喜欢和爱的基础啊,再多的钱财堆彻不出父母对儿女的疼爱。父母用错了爱的方式,女儿也不懂得如何对他人(甚至是将来年老的父母)付出自己的爱。
4.
前一阵网上流出一段视频,是天津台的一个访谈节目,说的是一位父亲,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与妻子离婚后离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管过妻子和儿子的生活。
后来,儿子长大后成了娱乐名人,父亲眼热,开始找儿子帮衬他年老贫困的人生。
儿子记恨年少时的痛苦不想管他,父亲就在电视台口出狂言,要求其子给他五千万,可以买断父子关系,今后不需要儿子赡养。
结果导致了网友们的轮番轰炸,大意基本都是,根本未曾尽过父亲的责任,有何颜面要求儿子赡养?
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能否买断且不讨论,需要想的是,曾经一度缺席的父爱或母爱,对于孩子能够及健康平安的长大已然不易了,儿子还风风光光的光宗耀祖了(挣钱成名人也是祖上积德了吧),这应该是值得庆幸和偷乐了。
内心缺爱的儿子是否不想揭开的童年伤疤?却仍被父亲在电视台的方式公开揭开是否过于残忍呢?
对儿子年幼时候的伤害及作为人夫人父的不负责任,非要在公开场合对名人儿子进行羞辱,应该是又一次的不负责任吧?
即使法律意义上的赡养胜诉了又如何?道义的唾沫星子也会淹死这位不称职的父亲!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我们不能期望在年老的时候,孩子不缺席对父母的陪伴。那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至少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吧。
共勉。
相关文章
- 孩子在小团体里很受欢迎,培养孩子亲和力,三点不容错过
- 孩子坏习惯的养成,这部电影早就告诉我们|一个充满幸福的家庭
- 家庭教育方法|孩子产生了攀比心理,家长该怎么办?
- 青少年成长规划|再婚家庭的教育烦恼,为什么无法教育叛逆孩子?
- 孩子不同的穿衣特征,能透露出他家庭条件的“小秘密”?不妨自测
- 孩子任性闹脾气,父母应如何教导,家庭教育一致是关键
- 孩子冷漠为哪般,家庭凝聚力很重要
- 孩子几种家庭带出来的宝宝会更有出息,和家庭的富裕程度无关
- 孩子在学校总是挨欺负!其实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你是这样吗?
- 孩子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跟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家长不妨看一下
- 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注意这几点
- 孩子成长要防范于未然,和谐的家庭生活,是为孩子未来打基础
- 孩子早教家庭需谨防四大误区
- 孩子智商高、情商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如何弥补?
- 孩子爱顶嘴,家长不是骂就是打,家庭教育不当小心毁终身
- 孩子特别淘上幼儿园前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园长支招您可以看看
- 孩子的一生由谁决定?是他自己还是家庭教育决定的?
- 孩子的安全问题,许多家庭都犯了同样的错
- 孩子的家庭生活方式决定了学习能力
- 孩子的感知能力取决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