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总是试图控制和强行改变孩子的家长,为什么常常会失望? 家长为什么喜欢控制自己的孩子
有一位妈妈,在女儿约5岁那年外出打工了。等她把女儿接到身边时,她发现女儿有了许多“不好的”行为与习惯。
妈妈花了许多心血和精力来改变女儿,没有想到,女儿只是在她面前按照她的要求来做,离开了妈妈的管束,女儿就变了一副模样。
这让妈妈感觉十分失控和愤怒,她觉得自己的心血全白费了。她说:
我把上班之余的时间和精力全花在孩子身上了,她为什么就不能懂事一点,体谅我的辛苦付出?
她不知道,在她这样辛苦的付出与管束之下,女儿有多压抑和痛苦。妈妈以为的对孩子负责,实际上是在对孩子实行控制和道德绑架。
长期活在父母控制与道德绑架之下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失去自我,或者说,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活出过自己。
她的女儿看起来,性格温柔,超级善良,从来没有脾气,很会看人脸色。实质上,她的内心非常敏感和脆弱,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与感受,却唯独忽略了自己。
在同学面前,她也非常害怕别人不理自己,显得特别热心助人与善解人意。
下雨了,她会把伞借给同学,自己冒雨跑回家,感冒了好几天。
和同学外出晚了,她怕同学路上不安全,深夜送同学回家,然后独自一个冒着危险回家。却没有想到,她自己也是一位小女生,也需要保护。
她在所有同学面前表现很幽默和开朗。但谁没有想到,有一天,她差点自杀了。她说自己活得好累,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
原来,她得了抑郁症。
控制型的家长往往看不见孩子。总有许多家长在抱怨: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不体谅我的辛苦付出?
每当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我就开始心疼他们的孩子。他们的语气里充满了控制的味道。自始至终,这些家长们看见的只有自己,根本没有看见孩子。
他们总觉得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与自恋感,这种满足是以牺牲孩子的内在自我价值为代价的。
上述的那位女孩,之所以一直要讨好别人,要获得外界的认可,也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被看见过。
一个从小没有被看见过的孩子,是没有自己的存在感和内在价值感的,他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只能从外界的肯定和认可中获得。可想而知,他们的人生有多压抑。
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和顺从,对孩子而言,父母的情绪就是命令。孩子一出生便能够感知周遭的情感氛围,特别是母亲的情绪状态,进而感知一切。孩子的这种神奇的能力天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他所依赖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父母很容易控制自己的孩子。而被父母控制之下的孩子,只有压抑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变得懦弱、无自我、无主见、生命力萎缩。
由于孩子天生忠诚于父母,他们相信父母。即便父母告知他们的信息与他们自己的感受不吻合,孩子也会选择忽略自己的感受来接受父母告知的信息,或通过压抑自己的感受来阻止痛苦的蔓延。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与自己的感受割裂了,同时也失去了判断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这种缺失往往会伴随他一生。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许多家长之所以会试图改变孩子,是因为不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但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自己身上也有着一大把的缺点与不足,为什么要求孩子是完美的呢?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对孩子怀有脱离实际的期望,注定要失望。
有的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为什么我的孩子做不到?
那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成长环境与你家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我们要做的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氛围,而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环境。
其实,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样样都比自己家的孩子强的。所以,拿孩子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是家长对自己和孩子的一种否定。
而长期处在这种比较与否定之下的孩子,是缺乏自信与自我肯定的能力的,这样的孩子也就无法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即便他们长大后,也是需要外力的管束,而缺乏自我管束的能力的。这样的孩子,无论长多大,都很难让人放心,只会令人担忧和操心。
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意并试图改变他们时,请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孩子的成长环境也随之改变,他与你之间的联结和互动模式也会随着调整。渐渐地,你会发现,真的有不一样的效果与收获。
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感受。为什么我们不提倡用强制和命令的手段来管教孩子,而是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感受?
因为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有着独立意志和充满灵性的生命。如果这些意志与灵性被长期压制,那他们的心灵就会得病。
蒙台梭利认为,在孩子成长的精神胚胎期,他们的心灵成长也需要像肉体胚胎在子宫里那样静静生长的宽松自由环境。
而如果我们只是习惯利用自己的权威来强迫与控制孩子,必然会与孩子的自由成长环境需求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一般会产生三种结果:
一、压抑了孩子的内在自我,让他们的心灵失去了成长的力量。这样的孩子不仅内心脆弱,易受伤,无力抵抗挫折,而且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能做什么。
二、习得了父母的相处模式,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是喜欢控制别人就是被他人所控制。这样的人际模式,让他们很难拥有幸福的能力。
三、孩子变得叛逆或消极对抗。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我们常常看见一些孩子与父母对着干,你越管我,我越不让你如愿以偿。所以,他们就越表现得令父母生气。
还有一些孩子表现出的是一种隐形的反抗,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个女儿,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因为他们的父母太强势了,自己不敢明着对抗,那就只有暗地里做一些小动作。
这种孩子人格无法得到健全的发展,长大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表现出让人无法信任的一面,
在社会上也很难有好的发展。
那么难道就让孩子放任自己吗?不是的。
在孩子认知不足的前提下,需要家长随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规则约束。因此,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清什么是控制,什么是引导与约束。
判断两者的区别很简单,看家长对孩子的规则和引导,是出于满足家长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成长需求。
如果这种规定和要求是以家长自身的愿望为主的,即便家长认为是“正确的”和“为孩子好”的,也是属于一种控制。只有以孩子的成长需求为中心,这样的引导才能做到无痕的教育和影响,让孩子愉快地接受。
如何判断是否以家长的需求与愿望为主呢?
主要是察觉家长本人是否感觉到,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时,自己会产生负面情绪:比如失望、伤心、愤怒等。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里面一定会有家长的控制成分在,我们就要警惕了。
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愿意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就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期望落空。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本能地从自己的失败与试错中学习与成长,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很强的。
给孩子独立自由成长的机会,孩子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为他们的人生负责,并从中培养出自我约束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越自由,越自律。
只有那些一直受控制,没有机会为自己负责的孩子,才会产生家长一放手就放纵的失控局面,这其实也是他们对自己长期压抑与不被信任的一种强烈反抗。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今日推荐文章:
真正成功的教育,最终都离不开孩子的“自我教育”
获得自由自我的孩子,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唤醒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学会向内看,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
相关文章
- 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家长要加紧防范,学会用亲子游戏改变孩子
- 面对“粘人宝宝”,家长不要强行回避,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 孩子一犯错,家长就发火?情绪控制,从问自己3个问题开始
- 孩子左撇子需要强行改正?硬来危害更大,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
- 孩子性格胆小懦弱怎么办?很大程度因为家长,快改变教育方式
- 孩子越大,就和父母越疏远!家长要了解“熵增定律”,改变现状
- @全体家长:激励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停止试图激励他们
- 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家长该不该控制?这部电影就鲜明的体现出来
- 小孩子两岁多一直是左手拿筷子和调羹,有没有必须强行改变?
- 打鼾改变孩子的模样?这都是真实的,家长要重视
- 给家长的一封信:不要在孩子哭泣时对他生气,要控制自己的不耐烦
- 贫困家庭贵族式教育,家长的良苦用心为了谁?希望孩子改变命运
- 孩子5岁前有这些表现 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会不孝顺
- 孩子三岁前,家长要教会他这两件事,对他的未来很有帮助
-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频繁的攻击行为?聪明的家长这样应对......
- 孩子为什么会无理取闹?家长该怎么做?
- 孩子什么情况下会对爸爸很失望?一条都没中的爸爸,是孩子的幸运
-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心理,家长是否时刻关注着
- 孩子会玩才能更会学!家长陪孩子做游戏也有大学问
- 孩子会走却总是让抱,家长先别急着拒绝,试着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