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来找我了”,男孩一眼认出亲妈,得到的回复却是认错了人
文|南夕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们常说人生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有些是遵循自然规则的必然结果,有些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意外。
孩子在街头认出亲生母亲,结果却被狠狠推开王女士的儿子走失3年了,她说她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玩,她买个冰淇淋的功夫,一回头孩子就不见了。从那以后她找了3年盼了3年,终于在这次走亲戚的时候,看到了曙光。
这一天,王女士跟着丈夫来邻城走亲戚,路过一个街角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身材瘦弱的小乞丐想起了自己走失的儿子,现在会不会也像他一样食不果腹呢。
没想到这个孩子好像跟王女士有心电感应一样,一眼就认出了眼前的王女士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跑过来抱住了王女士的大腿,哭着说:“妈妈你来找我了!”
王女士被吓了一跳,低头仔细一看,瞬间红了眼眶,这孩子可不就是自己的亲儿子乐乐吗?没想到自己找了这么久,孩子却在离自己这么近的地方受苦,自己真是不配做母亲。
妈妈机智做法找回孩子可是王女士仔细一想觉得不对劲,孩子虽然瘦弱,但身上的衣服不像是捡来的,可能是被人收养了,于是王女士忍痛推开了自己的儿子:“我可不是你妈,你认错人了!”说完就转身跑到了转角后躲了起来,默默观察孩子的举动。
只见孩子在原地哭了一会儿,然后就拖着地上装着瓶子的编织袋往一个方向走去。大概走了十多分钟,孩子停在了一个临时搭建的房子门前,这时从里面出来了一个面黄肌瘦的留着络腮胡的男人,左手夹着烟,右手拿着酒瓶,正一口一口的慢慢喝着。
乐乐抬头跟这个男人说着什么,似乎惹怒了他,他抬起脚把孩子踹倒在地。此时王女士再也按捺不住了,冲上去把孩子护在身后,与这个男人对峙起来。
原来孩子与自己走散之后,就被这个男人收养了,这几年两个人就靠捡垃圾为生,孩子也经常受到打骂,最后王女士给了这个男人一笔钱,算是为乐乐赎身,然后就带着乐乐回家了。
兜兜转转找了三年,结果孩子就在身边,这种打击我们可能不能感同身受,但失去孩子的痛我们大概可以想象,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家长应该怎样防止孩子走丢呢?
怎样防止孩子走丢1.不让孩子一个人
很多家长可能本身就缺乏安全意识,觉得孩子在自己身边就很安全,即使不牵着也不会走散。但往往大意失荆州,很多孩子走失都是这样被人群冲散的,还有很多孩子跟不紧自己的家长,最后与家长走散。
2.让孩子记住家庭信息
孩子短暂和家长走散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最后能找回来的通常都是孩子记得家庭信息的,家长要在平时有意的训练孩子,记住父母的名字,记住家庭住址还有家里的联系方式等。
3.给孩子携带防走丢神器
也可以给孩子带一些防走丢的神器,比如定位手表,儿童电话等,或者在孩子的书包里留下家长联络方式,以防孩子走丢。
真防水儿童电话手表手机女孩男生智能通话定位学生多功能GPS ¥238 领50元券王女士的失而复得在提醒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千万不要大意,即使有其他事情忙,也请把孩子紧紧牵在手里。
今日互动:你的孩子安全意识强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这些建议对你的烦恼和困扰有所帮助。
我是南夕妈妈,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
相关文章
- 5岁男孩痛苦求饶,妈妈却对此听而不闻,网友:这是亲妈还是冤家
- 亲妈带4岁女儿逛超市,女孩穿着“皇帝的新装”,妈妈说这样凉快
- 妈妈给满月宝宝剃光头后,头发再也没长出来,医生问:你是亲妈吗
- 男孩成绩不好被亲妈丢路边:高压的家长,你的为所欲为是有期限的
- 1岁内宝宝是如何认出妈妈的?主要通过这3个方面,看完很暖心
- 5岁男童触电身亡,单亲妈妈后悔不已,家长如何教孩子用电安全?
- 70后生二胎成潮流,高龄妈妈的背后,生活是喜是优一眼看破
- 70后生二胎成潮流,高龄妈妈的背后,生活是喜是优一眼看破
- 《家务》魏大勋回忆儿时被爸爸打!妈妈替遮拦还被爸爸瞪了一眼
- 一个单亲妈妈独自带孩子,如何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 一个单亲妈妈独自带孩子,如何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 不同月龄的宝宝,原来是通过这些方式认出妈妈的
- 不适合生男孩的妈妈们
- 两岁宝宝被送到姥姥家,一个多月后妈妈去看,差点没认出来
- 为了要男孩生了10娃,50岁妈妈还生娃,怎么做到的
- 为什么感觉在农村很少见到全职妈妈,而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却是放弃一线城市高薪工作的高学历女性呢?
- 为什么感觉在农村很少见到全职妈妈,而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却是放弃一线城市高薪工作的高学历女性呢?
- 什么工作可以接送幼儿园孩子?单亲妈妈,只有自己在养孩子的情况下,没有学历,怎么办?
- 从古今中外三个单亲妈妈养育举世闻名的儿子分析:父爱根本不重要
- 假如你是一位单亲妈妈,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而无法上班,没有收入又压力巨大,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