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一说就急,父母是主要原因,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很关键 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老师,我家孩子脾气特别暴躁,有时候我指责他一两句,就表现得特别不耐烦,甚至说出脏话来反击,这孩子是不是有情绪问题啊?”
电话那头刘女士的声音显得焦急而无助,刘女士说,儿子写作业很拖拉,爸爸催过几次后,不耐烦地说:“你怎么总是这么拖... ...”孩子就会发脾气马上进行语言上反击。
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被人“説”之后心里就特别着急,总是想把对方反驳得体无完肤心里才解气。
为什么孩子在别人说的时候反应会那么大?1. 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当孩子成长到小学阶段,便拥有了较为清晰的自我意识,会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这些评价均会对小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均要对孩子多一点包容和鼓励,引导孩子在成长中学会自我情绪的控制。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情绪培养的关键时期,把这两点培养好了,孩子将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才会做出更理性的判断,从而获得人生的成功。
2. 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背后是需要,需要背后是认知,而认知背后是经验。
孩子被“说”后产生愤怒情绪,一个层层递进的情绪反应过程,大多数人往往只察觉到愤怒感,从而忽略了“羞耻感”,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仅停留在表面。而在愤怒的背后,往往深藏着恐惧、羞耻、绝望等多种深层次的情绪,往往就是这些情绪,造成了孩子不能被说,一说就暴躁的现象产生。
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背后是需要,需要背后是认知,而认知背后是经验。父母在认知了孩子这一情绪的同时,要帮助孩子击退这一羞愧感,方能让孩子在被“说”时冷静面对。
3. 自尊心作祟
人在被"说"的时候,会有一种“撕掉遮羞布”的羞耻感,如同恼羞成怒之意。这一情绪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自尊水平。自尊心较高的人在面对外界的否定时不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但自尊水平也并非越高越好,它有三大核心基石:自信、自我观,以及自爱。从这个角度来说,三者的适当组合才能让人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爱”
自爱是"无条件的"。我们通常认为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其实就是构建一个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能做到无条件爱自己,这种自爱的能力,能够帮助孩子在遭受挫折和打击时,能不被负面情绪击倒。
“自我观”
自我观则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处于积极状态,这种状态会成为我们内在的力量,去对抗外界的阻力。对于孩子而言,最初的自我评价都是来源于父母,然后才是外界的反馈,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自我评价系统。
“自信”
自信主要针对的是我们的行为,一个有自信的人,意味着ta有能力在某种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当一个人对于挫折和未知的世界没有过度的恐惧时,ta就能表现出比较高的自信水平,这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所以,父母需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给孩子制造了过多的挫折感,是否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使孩子的自信水平下降。
孩子一说就急和父母有啥关系?
孩子稍微被人“说”就怒,情节严重下甚至可以上升为人格问题,几乎所有的人格问题都能从原生家庭父母的抚养方式上找到原因。
1. 父母对孩子的十大隐性伤害之一:社会性羞辱
自身人格发育水平低、脾气暴躁易怒的父母,极易对孩子造成社会性羞辱,这种方式会对孩子心理上造成创伤和打击,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而且通常来说社会性羞辱给一个人带来的创伤是深刻而难以弥补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社会性羞辱带来的伤害程度到底有多大,可以这样说:羞辱是仅次于死亡的伤害。
2. 为什么父母会这样"伤害"我们?
父母对孩子造成伤害,最根本的答案在于:父母自身人格发育不完整。这些对孩子产生社会性羞辱的父母,他们为什么咬牙切齿,恨意满满?答案是:因为孩子,激发了ta心中未曾愈合的“伤”。
家庭教育可怕与顽固之处在于,它是世代传承的模式,像坚固的链条,环环相扣。父母这样养育子女,子女将来会以同样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子女。同理,孩子所受的"伤",恰恰是其父母曾经受的"伤"。
因此,一个人,如果内心的人格发展的不健康,ta即使做了父母,但是其心理年龄却与其现实的身份不符。往往会通过"退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伤,出现很多实质上的"错位"——父母在意识层面知道自己是"父母",并且还会经常滥用"父母"的权威身份,但是在潜意识层面,ta反而将孩子当成了父母,ta把曾经自己的创伤和怒气投射到孩子身上。
3. 自恋型人格的父母
对子女不同程度无休止的控制,是很多"自恋型父母"常用的教育模式。
自恋型父母,本质上是一种人格的退行,他们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全部都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做,由于这种潜意识的希望在现实层面不可能得到满足,所以,他们会将自己的这种潜意识发泄在孩子身上。
当然,自恋型父母自己意识不到这些问题,他们还沉浸在自己构陷的"为你好"中,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合理且正确的。
父母应该怎么做?1. 多与孩子沟通,避免孩子情绪的压抑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避免无意识的积压,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将自己内心中负面情绪倾述出来,或者一起与孩子将不快的事一一罗列出来,教会孩子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思路和行为进行整理,从而知道自己的“伤点”在哪里,什么会激发我的情绪,从而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为自己找到情绪的平衡点。
2. 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自尊水平。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我们依然还可以从之前说的自尊三要素为切入点去做自我提升。
第一、自爱
父母为孩子种下自爱的种子。这个爱自己,在浅层的表现是满足自己——首先需要有生理上的满足,才可能有下一步心理层面的满足。但是同时要警惕自己陷入到自我满足的陷阱中,导致过度满足自己,想要什么就必须要得到。
第二、自我观
让孩子不段的自省,对自我的评价是否合理。教会孩子对比评价和现实、真实、客观的差距。
如托马斯·摩尔所说: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生活真相的距离。一个人与现实客观的距离越近,他的人格健康水平就越高。
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不断给到孩子积极的期待和评价,每当孩子表现出负面的、贬低自己的情绪时,父母都要引起注意,合理的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人无完人,你依然值得被爱。
第三、自信
自信是需要行为来维持和发展的。特别是对于孩子而言,日常生活中任何小小的成功体验,都可以有效的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所以,父母可以多从日常生活出发,给孩子多一点的鼓励。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自我训练,培养自信心。
3. 增加"方法"武器
如果一件事成竹在胸,那我们内心就比较笃定,状态也比较平和,相反,我们很多时候恼羞成怒,恰恰是因为不会应对。所以,让孩子提高思考的能力。
我们可以使用“复盘”的方法。在复盘中,要针对让孩子有觉察的情绪和实践,思考多种解决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当孩子想出N种应对方式后,继续思考的越深入,内心就越笃定,便能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至于恼羞成怒,而且可以用现实检验自己的思考到底正确与否…
总而言之,孩子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是一个终生的,宏观的命题,作为父母的我们除了在日常中去引到孩子,实现孩子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同时也要不断的省视自己。重视心理健康,努力完善自我的人格水平,是我们的必修课。
任何问题,想要解决,就必须付诸行动,行动再迟缓,也好过没有行动,正如老话说的那样:"不怕慢,就怕站",行动才是王道。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孩子哭闹却不说原因?父母不必抓狂,“改变态度”是关键
- 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培养健全人格,提升自我认同
- 孩子不能说,一说就发脾气?心理学:父母的“自尊教育”很关键
- 孩子和你不亲近,还在强行伪沟通?父母的“情感引导”是关键
- 孩子害怕失败不肯尝试,父母除了着急,引导孩子正确归因是关键
- 0-2岁是建立社会性情感连接的关键阶段,父母不重视,孩子会不安
- 0-3岁孩子发育关键期,了解儿童敏感期,父母做到轻松养娃更优秀
- 4-5岁的孩子爱告状?父母别指责,抓住孩子"道德感发展期"是关键
- “砸锅卖铁也要供你成才”父母的自我感动式育儿,当心会压垮孩子
- “说话”是孩子语言发育“里程碑”?这些发育关键期,父母要抓住
- 为什么总说儿子不孝顺?孩子长大后孝顺与否关键取决于父母
- 家长的“习惯性否定”,会损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家长要注意
- 怎样提升孩子的价值感?
- 没开始就反复说“我不行”,帮孩子提升自我效能,从成败归因入手
- 孩子“认生”有哪些原因?父母这样做,能让孩子远离社交恐惧症
- 孩子一生的幸运,就是能够遇到一对懂得自我成长的卓越父母
- 孩子上大学总要钱,父母纵容与拒绝都不好,正确引导是关键
- 孩子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互动,是性格原因还是父母关爱不够
- 孩子不爱吃早餐关键是要找到根本原因,这几个原因你可知道?
- 孩子习惯讨好别人失去自我,这才是最好的回报,很多父母理解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