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你知道吗?
#家庭教育##儿童教育##育儿早教##好父母,成就好孩子##成长教育#
孩子追求卓越或者构建目标的行为,促进了孩子的性格发展。对此,个体心理学提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自卑感。所有的孩子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刺激他们通过改善现状来消除自卑感。孩子处境的改善会减少自卑感,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补偿机制。
但是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使犯错的可能性大大増加。自卑感也许可以促使目标的达成,但也可能只是带来心理上的调整,孩子的内心感觉舒服了,但他与客观事实离得更远;或者因为有自卑感看起来是件很糟糕的事情,为了克服自卑感,似乎唯一方法就是发展心理补偿机制。尽管这种补偿机制的发展存在必然性,难以避免,但有时丝毫不能改变孩子的实际问题。
我们可以将孩子划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孩子都发展出明显的补偿性人格。第一种孩子天生体质较弱或者存在先天缺陷;第二种孩子受到的教育非常严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第三种孩子集宠爱于一身,受到过度溺爱。我们以这三种孩子为例说明三种基本情况,这样方便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其他正常孩子是如何发展的。尽管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先天残疾,但令人惊奇的是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表现出类似行动不便或者身体机能不良引发的心理特征,而这些心理特征最初是研究者在残疾孩子这类极端个案身上发现的。缺乏关爱或者被溺爱的孩子类型也有相应的心理特征,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具有其中一种孩子的心理特征,甚至两种孩子的特征兼而有之。
以上三种类型的孩子都会产生缺失感和自卑感,作为一种补偿,这种处境的孩子会产生追求卓越的进取心。自卑感和追求卓越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个方面,两者密不可分。在病理学上,很难说强烈的自卑感和过度追求卓越这两者哪个更有害。他们一起进行或高或低和有节奏的波动。就孩子而言,我们发现强烈的自卑感唤起了他们过度的进取心,就如同为灵魂注入了毒药,孩子会一直感觉不到满足。这种不满足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它由不恰当的野心所驱动,只会导致徒劳无功。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过度的进取心可能已经缠绕并渗透进孩子的性格持征和言谈举止中。它如同一种长期存在的刺激物,使得孩子很敏感和警惕,以免自己受到伤害或践踏。
当这类人越陷越深,他们只会为自己考虑而不会为他人考虑,他们会变得不负责任。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心理上,他们都变成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些人逃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通过在脑海中构建现实,他们使现实和心灵达成了和解。
相关文章
- 儿童的自卑感,虽然并非天生,却无可逃避
- 有人说“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 孩子10岁之前有这些表现,说明自卑已经入骨了,你还不来了解?
-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坏事,父母给与鼓励支持,变成孩子源动力
-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这八个细节说明问题,别轻易忽视
- 孩子总易自卑?家长要善利用“镜中我效应”,让孩子认识真自我
- 孩子总是失败?不要让他自卑气馁,而应教会他优雅地面对输赢
- 孩子意外残疾,自卑内向敏感,不愿上学,我该怎么办?
- 孩子懦弱自卑?不想长大以后被欺负,家长要从这几点开始培养
- 孩子有“自卑情结”?并非坏事,超越“自卑”孩子会飞向“卓越”
- 孩子缺乏归属感,长大后容易自卑压抑,怎么给孩子建立归属感?
- 孩子胆小、自卑,大多是这样的父母带出来的
- 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你有没有做这6件事
- 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原生家庭
- 孩子自卑、懒散、懦弱?“干涉型”家长,只会造就情绪消极的孩子
- 孩子自卑、胆小,大多数都是这类父母造成的
- 孩子自卑胆小敏感怎么办?让孩子快速改变6招,简单实用易见效
- 孩子自卑还是自信?明眼人一看就能知道,这几种表现藏不住
- 3岁宝宝的记忆力与生俱来
- 8岁女孩总是戴帽子,父母以为生病,医生:你们忽视了孩子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