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卑情结”?并非坏事,超越“自卑”孩子会飞向“卓越” 孩子有这几个表现说明已经自卑了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天,我去孩子的学校参加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前,老师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上去说几句话,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听完老师的要求之后,孩子表现得有些惊慌。相比之下,其他孩子则要表现地淡定一些。
害怕孩子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我关切地询问孩子:"待会就要上台发表感言了,你可以先准备准备,这样的话,待会你上了台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一听到我说的话,孩子下意识地拉了拉我的手,说了一句:"妈妈,我有点紧张,我还有点害怕。"
我摸了摸孩子的头,说:"没有关系的,你不用紧张,妈妈就在你的旁边陪着你。你看看别的小朋友说得多么流利,妈妈相信你也有同样的自信的!"
过了一会儿,终于轮到了孩子,孩子缓慢地移动到台上,显得有些紧张和拘禁。看到孩子拿着话筒迟迟没有说话,我心里不禁为孩子捏了一把冷汗。
这时,老师对着孩子说:"看来你有点紧张了,大家给他一点掌声,鼓励一下他好不好?"说完,便响起了一阵掌声。
虽然发表讲话的过程有些磕磕巴巴,但是孩子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感想。对此,我感觉到很满意。
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可能不是会失望,因为孩子表现出了自卑的模样,而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卑是孩子的一个缺陷。毕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自信和乐观才算是好的品质。
那么,事实真的是那样吗?
"自卑"的本质与人们对待自卑的"表现"首先,父母必须要先弄懂"自卑"的本质:
自卑是主观上的一种自我缺陷的表现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卑,那么孩子必定是觉得自身存在某种缺陷。这时,孩子会对周围的变化表现地特别敏感。
比如,当孩子在马路上走着,此时这正好有两个人在哈哈大笑。敏感的孩子会认为,他们正在嘲笑他。当孩子脸上长了一颗痘,孩子会担心周围的人是否会觉得他很丑。
也许孩子并没有自己表现地那么糟糕,但是由于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那么孩子也就会慢慢表现出很糟糕的模样。
自卑是期待与现状不匹配时的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都希望自己是人群中最耀眼最突出的那一个。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所期待,当期待与现实不匹配,以及孩子不能很好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时,孩子就容易陷入一种自卑的状态。
比如说,周围的人都已经月入过万了,而自己还没有月入过万,这时人就会陷入一种悲伤、自责的境地。在某种意义上,人是在不断地拿自己与其他人比较,之后再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自身的期待。
简单一点来说,"自卑"就是孩子的内在不能很好地与现实匹配上。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自卑"并不是一个带有负面意义的词语,它只是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一种反应罢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会认为"自卑"是一种缺陷,这主要是父母对自卑的人具备一种固定的、带有负面性质的词语:
自卑者的形象:悲观木讷、胆小怕事、不够自信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几个形容词都是带有贬义词,父母认为,一个自卑的人,在面对人和事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担心麻烦、没有自信去迎接挑战的行为。
自卑者的状态:没有冲劲、安于现状同样大多数父母,多数父母认为一个自卑的孩子不敢去接触新事物,他们没
有去做他们的冲动。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也是畏缩不前,他们只能待在舒适区,不敢踏入学习区。
对待"自卑"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事实上,"自卑"并没有父母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一个孩子是会受到"自卑"的影响的,但是,究竟孩子是将这个这份影响转化为推动自己前行的力量,还是被这份负面的影响完全打到,这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面对"自卑",孩子通常有两种方式:(1)追求优越以获得完善——健康的生活状态
这是作者推荐的面对自卑的方式。自卑就意味着孩子本身有缺陷、有不足,孩子通过某一件事情,意识和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那么接下来,孩子更应该去面对这个不足,想方设法为克服这个不足做出努力。
就算结果不能完全克服这个不足,就算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别人,但是孩子还是愿意去努力。当孩子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孩子就是在和自己赛跑。孩子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追求卓越和完善自我,那么孩子就一定能够变得更好。
这样一来,孩子就相当于把自卑转化为了一种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状态,也能够昭示孩子健康的心理状态。
(2)追求个人的卓越——破坏性的生活方式
拥有上面那一种方式的孩子追求的是自身的完善,孩子是在与从前的自己做比较;而下面的这一种方式则是追求个人的卓越,孩子是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物较劲。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便会有不同的结果。
虽然孩子仍然为追求自身的卓越做出努力,但是孩子仍然会感觉到迷茫和焦虑,甚至是经常沉浸在悲伤中。长期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认为自己无法战胜别人,或者过于在意自己要战胜别人,这便是一种破坏性的生活方式。
这样下去,孩子非常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疾病。
超越"自卑",让孩子飞向"卓越"我们知道,面对自卑的态度,以及处理自卑的态度是格外重要的。若是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做好这两点,那么孩子将会采用更加恰当的方式面对"自卑",从而实现自身的"卓越"。
那么,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深入了解自身的经历,修正生活目标首先,孩子必须要先了解自身的经历。这个经历指的是让孩子自卑、产生不愉快情绪的经历。然后,孩子应该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是哪一个瞬间让自己产生了自卑。
只有了解了自卑的来源,孩子才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自卑的地方。
此外,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修改自己的生活目标。很多孩子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便给自己下了一个大目标。事实上,目标是会随着孩子的心情、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
孩子应该懂得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修改自己的目标,以此达到一种目标与现实平衡的状态。
运用心理补偿:注意心理补偿的"度"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的一生都在爱着一个对情感并不忠贞的作家。然而,这个作家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影片中徐静蕾扮演的女主角,努力盛装出席,尽情施展魅力,努力克服自己的自卑,企图获得作家的注意。
阿德勒提出,一个人越优秀,就越是会自卑,他们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对,也因此,他们希望在自己的领域获得一种优越感,来抵消自卑。
这也可以解释,一个自卑的男人更容易出轨,他们通过女人的追求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感,这就是一种"心理补偿"过度的体现。
类似的,孩子哪一个方面不好,那么孩子就应该在哪一方面下功夫,更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下功夫。但是孩子要注意把握"心理补偿"的度,不要让自己出现走火入魔的现象。
发掘和找到自身的优点,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发现自身的优点,是让孩子舒缓自卑,重新找回自信的最佳方式之一。
父母可以那张纸给孩子,让孩子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优点,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有优点的,你也不例外。"当孩子写在纸上的优点越来越多的时候,孩子内心的自信也会增加。
如果孩子缺乏成就感,那么孩子就应该尝试着把自己设置成一个"对他人有贡献,自己是一个具有价值的人"。利用清单,每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孩子就给自己打一个勾,以此提高自己的成就感。
父母要清楚,孩子有"自卑情结"并不是坏事,关键还是孩子对待自卑的态度。帮助孩子一切超越自卑,父母便会发现一个更加优秀的孩子。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孩子“自卑”不一定是坏事,父母给与鼓励支持,变成孩子源动力
- 卓越幼教:注重德育教育,让每个孩子都灿烂绽放
- 孩子10岁之前有这些表现,说明自卑已经入骨了,你还不来了解?
- 孩子“爱逞强”不是坏事,但有时让父母很头痛,4个方法正确引导
- 孩子一生的幸运,就是能够遇到一对懂得自我成长的卓越父母
- 孩子上幼儿园奶嘴不离身?“恋物情结”别强制戒掉,循序渐进为佳
- 孩子与父母争辩是一件坏事吗?
-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这八个细节说明问题,别轻易忽视
- 孩子偏科未必是坏事,关于新木桶效应,很多家长可能都没重视
- 孩子做错事父母别急着否定!做到这几点,坏事或许也能变好事
- 孩子只认妈妈,真的是坏事吗?
- 孩子和小伙伴起冲突,爸妈要当好“灭火器”,别让坏事变好事
- 孩子天赋平平,怎么绽放也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成就卓越,怎么办呢
- 孩子总易自卑?家长要善利用“镜中我效应”,让孩子认识真自我
- 孩子总是失败?不要让他自卑气馁,而应教会他优雅地面对输赢
- 孩子意外残疾,自卑内向敏感,不愿上学,我该怎么办?
- 孩子懦弱自卑?不想长大以后被欺负,家长要从这几点开始培养
- 孩子有“嫉妒心”并非是坏事,聪明父母懂得让它转化为优势
- 孩子有生理性腹泻,不见得是坏事
- 孩子第一抗逆期:反抗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没有逆反,就没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