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抛开完美主义,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就轻松多了

2022-02-17 13:24:25孕产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是要你让自己站在哪一条跑道上。——《亲爱的安德烈》 把这个问题抛给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不难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热烈的低吼。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是要你让自己站在哪一条跑道上。——《亲爱的安德烈》

把这个问题抛给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不难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热烈的低吼。

“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在清晨散步的时候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一个五千米第一”这看起来多么荒唐的取舍,却是许多父母最强烈的愿望。不好意思说出来,想是一直都在想。

从剖腹产或是顺产的鄙视链开始,到被无限神话的母乳喂养,到天才完美儿童的培养…..焦虑感被成倍放大。这一届的母亲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煎熬,自责,懊恼。

现代育儿理念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无限抨击以及对未来人类能力水平发展的乐观估计,让许多人确信:孩子是天才,如果他没有成为天才,是我害了他!

其实我们只是不怎么愿意承认我们很普通,孩子很普通,他没有那么特别,他只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很特别而已。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教他做一个“人”。

1.

育儿群里,一个妈妈很颓丧地求助:“刚刚我打了孩子,现在特别后悔。现在他哭睡着了,看着他熟睡的样子,真是好心疼。我也看了很多育儿书,不打不骂,我已经尽力克制了,可是真的不管用啊!!!”

看得出来,这个妈妈很爱她的孩子,也花了很多的心思,可是此刻的她是崩溃的。不是因为孩子调皮捣蛋,而是被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击溃。在“无效”面前,不知道拿什么精神信念去振作。

开放的网络社会,各种育儿理论的碰撞让人一头雾水。从具有强大历史传统支撑的棍棒教育到不吼不骂的正面管教,父母的学习力和思考力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父母们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唯恐走错一步便毁了孩子的一生,因为有太多的新名词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我们总觉得,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不是那样,孩子就能完美长大。

2.

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概念进入到新手妈妈的字典里开始,人们对棍棒教育的抵触达到了顶峰。矫枉过正的结果演变成了:碰不得说不得。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它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者所产生一些情感(同情、好感、依赖等等),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从本质上说就是:加害者在具体加害实施行为的过程中驯服了被害者。

我不拥护打骂教育,但必须区分清棍棒教育与家庭暴力。什么时候对孩子略施惩戒让父母被定义为了“加害人”?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父母都拥有一套无懈可击的育儿理论以及温柔而坚定的笃信。

那些在成年成才后对父母当初的严格感恩戴德的名人们不是因为喜欢被虐待,而是真的尝到了苦尽甘来成龙成凤的得意。这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何干?

我们熟知的音乐家郎朗就坦言小时候因耽误练琴遭父亲责打的经历;演员胡可在微博自爆小时候因为不小心弄坏了邻家的花草拒不承认,被父亲用冻带鱼责打;巨星周杰伦也谈及过小时候母亲握着藤条监督练琴

“小惩大诫”是每个父母该有的权利。只是“惩”的形式多样,不能过于苛求。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父母何尝愿意频繁责打孩子?不要把家暴虐待这种极端案例胡乱套用而让家长无限惶恐。孩子并不会因轻微的惩戒而产生心理问题,反倒是无底线的纵容更容易产生难以纠正的行为偏差。

3.

曾几何时突然流行起的“放养教育 释放天性”论,让很大一部分家长孩子都欢呼雀跃。符合人类好逸恶劳天性的理论总是更容易受到吹捧。这是人性。

而同样来自西方的理论“如果今日不走,明天就只能奔跑。”——《凌晨哈佛四点半》人们并不熟悉。因为他为人性所排斥。

一时间,一个美国内华达州幼儿园老师无意中教了三岁孩子字母”O”而遭其母亲状告破坏孩子想象力并上诉成功的故事疯传了整个网络。

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讨论,但是1968年,半个世纪都过去了,育儿理论和范例都更新了无数遍个版本,何以不在更多的样本实践中总结先进而有效的经验?

作者的逻辑是孩子认识了”O”就不能把圆形想象成阳、苹果、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这个神理论说服了多少父母?“想象力”和“提前跑”,凭直觉选,第一选项都占压倒性优势。

《乌合之众》里说: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只要家长对“完美孩子”抱有幻想,他们就一定会上钩。

新手父母们并不真的了解孩子,他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力”这个词充满敬畏。因为这似乎又是一条通往天才之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保守地跟着风。

事实上,孩子认识了“O”真的就不会认为它是其他可爱的东西了吗?是人类有这么傻还是但凡我接触过的孩子都太聪明?他们认识字母,也认识字,他们能在云朵的幻化中惊喜,亦能在飞花落叶里瞥见精灵的故事。

所以,畏首畏尾被完美主义牵制只是因为我们把对孩子的期望建立在自我意志上,而不是从他这个人本身出发去发现去培养。

既然时代给这一届家长出了新的命题,那我们就竭尽所能交一份切实际的答卷。当我们抛开幻想和虚妄的欲望,脚踏实地,那么所有因不够完美产生的自责感也就消失了。做到以下四点,许多难题即迎刃而解:

1.认真鼓励与批评

对成年人来说,被认可是很重要的问题。对孩子亦如是。许多理论认为夸赞孩子要小心翼翼,要择词择句择方法,用以防骄防躁。

事实上,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支持才是重点。孩子们的细腻与敏感,早已看穿了成年人拙劣的伪装。

不吝啬赞扬,也不盲目拒绝批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到: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

通过这样的鲜明对比,孩子能在最真实的感受中站好位置,也让孩子的自我鉴定有了明确的界限。

2.因材施教

人,总有与身俱来的特质。我们必须认同:内向与外向是特点,不是优缺点。不要拼命让孩子去迎合主流倾向,便是最大程度的避免内耗。

我们不能强求一个沉稳安静的孩子同时具备左右逢源的交际能力。放过孩子,放过自己。不必自责未能面面俱到。所有的不够完美都是因为那个突出的美好太过夺目。

孩子闪亮的特点是他最大的宝藏。我们需要最大程度去保护,以使它持续璀璨,来照亮孩子不断前行的路。

3.设定底线,原则性问题要坚持

温柔而坚定的正面教育是我们学习的方向,但是如果没能做得很好,我们也不必自责。第一次当父母,我们也在努力学习与摸索。

我们不能给孩子设框,但是我们需要给他们设置底线,建立规则,绝不作无原则的妥协。

当孩子在“该”与“不该”中不再迷茫,我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孩子有权对他人生中所有的事作出选择。做父母的可以给出建议,但绝不是专制与包办。清楚底线与原则的孩子,会更冷静而客观。

4.寓教于乐忌填鸭

探究孩子学什么远没有探究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重要。

孩子需要玩耍,需要足够快乐的童年,当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便会主动去寻求答案。每一次的解谜都让他们对未知有更多的期待。

有句话说得好"梦想无域,天空都不是你的极限“

我们只需要让孩子有梦有憧憬,他自不会辜负那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