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年过而立又开始学英语?育儿邂逅育己,才是育见的最高境界!

2022-02-15 03:07:04孕产
最近,36岁的小梅又重新开始学英语了。在工作中,小梅用英语并不多。最后一次系统学英语还是在大学四年级。那一年,为了考研,她做了市面上几乎所有有名的英语教辅资料,最后取得了一个还算不错的英语成绩。只不过,她依然是哑巴英语。十年后,小梅又拾起了英语,而且五音不全的她试图开口唱英文歌。

最近,36岁的小梅又重新开始学英语了。

在工作中,小梅用英语并不多。最后一次系统学英语还是在大学四年级。那一年,为了考研,她做了市面上几乎所有有名的英语教辅资料,最后取得了一个还算不错的英语成绩。只不过,她依然是哑巴英语。

十年后,小梅又拾起了英语,而且五音不全的她试图开口唱英文歌。因为,她的孩子三岁,小梅想对儿子英语启蒙。

小梅还顺手把和儿子一起学的英文歌做成了视频,发布在了网站上。虽然受众不多,但自得其乐。

你猜对了,其实小梅就是我。

不过,我不是第一个这样的宝妈,也不是最后一个。

“育见孩子”的三个收获

我有一个写作的朋友叫大白,她开了账号叫“大白的育儿经”。她开始写这个账号时,还是个孕妇,如今她已经晋级为宝妈。

读她的文,可以见证她与宝宝的成长。从母乳喂养到游戏力,从电影《海蒂和爷爷》到《少年的你》,她把育儿的焦虑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如同《西游记》一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悟出育儿七十二变。我看到她,从“新手妈咪”蜕变为“娴熟妈咪”,写作日臻佳境,斩获一个又一个奖项,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我们育儿,我们成长。在“育见”中,我们看到了这些:

育见需求

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我们也对他有不同的期望。

比如:

孩子刚刚出生,宝妈最关心的就是黄疸、母乳问题,各种育儿宝典齐上阵;娃大一点,我们想到的是规则、界限,宝妈们开始关注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希望通过“做规矩”来教会孩子们自我控制;孩子三岁,准备上幼儿园了,如何让孩子顺利地从家庭转向幼儿园,成了宝妈们育儿的焦点;孩子开始幼升小了,选择民办小学还是公办小学,未来的路到底如何走,父母们面对选择题。

……

养育孩子就像是“升级打怪”。问题层出不穷,焦虑不可避免,选择纷繁复杂,可是身为宝妈的我们,育见了孩子,只能一往无前。

育见理论

生了孩子以后,我们发现自己的理论功底见长。和其他爸妈交流,动不动就是理论。

你脱口告诉我一个“浸润式学习法”,我立刻回敬一个廖彩杏英文书单;你告诉我有一个“海沃塔理论”,我立马可以说上一个“直升机父母”;你和我讨论海尼曼分级阅读,我立刻问问raz分级阅读到底怎么样。

育儿大大的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从英语学习到心理学知识,从医学常识到营养早餐……好像我们的求知欲突然被孩子激发起来,人生开始有了一个新的生长。

比如,最近我的孩子快三岁了。我开始研究如何对他英语启蒙。

我读了市面上廖彩杏的相关文字,分析了育儿论坛上的各种路线,继而审视了一下《最强大脑》的脑科学专家doctor 魏的“大脑的用进废退”原理,最后邂逅了外研社编辑盖兆伦所写的《做孩子英语学习的最好规划师》。

育见生活

有了孩子,两个人的“二人世界”和三口之家,甚至是5口之家迥然不同。我们的时间管理发生了这么大变化,我们可能需要在不同代际育儿理念中的碰撞,我们需要在育儿和职业中追求一个平衡。

前不久,我的闺蜜王姐辞职了。她原本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是个空中飞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前途无量。她年纪轻轻就做了高管,上司非常器重,可她选择了急流勇退。我不解,但她自有自己的逻辑。

她说:

孩子长大就这么短短几年,我不想错过,这是我的选择。

选择职场还是孩子,每个人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可是,王姐顺从了自己的心。她不是“被迫”,她是主动选择,可我相信她的选择基于爱。

蒙特梭利说:「母亲和幼教老师之爱,近乎于神。」

可我更想说:我们希望自己成为神,但我们认识到我们只是人。套用电影《请回答1988》中所说的话:“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

“育见孩子”的三个境界

学者王国维曾经引用过诗词来讲治学,他说,治学有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其实,育儿也有三个境界:

第一重境界:育见孩子

每一个新手妈咪育儿都是从认识孩子开始的。孩子的啼哭意味着什么样的需求;孩子的性格和个性和其他同龄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这当中,“见”一个字知易行难。

有一天,我给2岁半的儿子讲《后羿射日》的故事,讲到“天上有十个太阳,太热了,地上着火了。怎么办?”。儿子说:“消防车救火。”

我们成年人有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而孩子并没有。在育儿过程中,如果强求孩子按照我们父母的思维方式去做,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残忍。育见孩子,就是要真正“看到”孩子。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儿科医生、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第一天去上幼儿园,她看见幼儿园挂着的其他小朋友的画,说:“谁画的这么难看的画。”

她的妈妈觉得她很没有礼貌。可是幼儿园老师却理解了她的担心,告诉她:“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画你喜欢的画。”老师知道孩子这么问,并不是真的觉得画很难看,而是因为她担心自己在幼儿园会因为画画的不好看而被批评。

育见孩子,就是要洞悉。我们需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穿越小小的孩子身上的那些“小别扭”,直击他们内心深处。

第二重境界:育见自己。

有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纪录片叫做《幼儿园》,其中有的片段耐人寻味。

一个小男孩看着对面的一个小男孩说:“你不要坐在我对面,看着都烦。”还顺带问问其他同学:“看着都烦,对吧?”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他们最初对待世界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父母对待世界的方式。这个情节让我想象到他在家中,爸爸妈妈用这样的方式和他说话。他把父母的不耐烦投射到了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身上,那个被透视的小朋友成了“踢猫效应”中那只无辜的猫。

诚然,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日复一日忙碌的工作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中,我们难免会吼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可每每这时,我希望自己能停一停,看见自己狰狞的模样,然后抱抱自己:你可以有情绪,但不要乱发脾气。你没必要做到最好,但要认识自己。

拍《幼儿园》这部电影的导演张以庆说:「可能是孩子,可能是我们自己。」

是的,育见孩子,还需要育见自己。

第三重境界:育见他人

每个宝妈大概都有无数妈妈群,而且往往是一人有难,八方支援。

前几天,我在一个宝妈群里吐槽了这样一件事情。我家小朋友上幼儿园才一个月,被同一个小朋友打了两次,第一次手上咬了一个印儿,第2次被拽的耳朵外面出血了。向老师了解,两个孩子之间没有什么不愉快,对方孩子比较活跃,平时听到旁边小朋友哭的声音比较大声,都会去打别的孩子。对方的爸爸妈妈第一次没什么反应,第二次也只是在微信上轻描淡写地道了歉。

群里的爸爸妈妈炸开了锅,不同的观点在碰撞。

有的爸妈说:这种事情太常见了,没必要太当回事儿。有的爸妈说:你需要和老师沟通一下,,让老师稍微关注一下。有的爸妈说:每天接送的时候,找到那个小朋友,严肃的跟那个小朋友讲一讲,让他知道怕。还有的爸妈说:鼓励自己的孩子“你一定有办法”,让他自己去处理这件事情。

虽然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和大家一起沟通过,我也了解了不同的处理方案,考虑问题也会更周详。

而我自己,也将育儿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写成文章。虽然未必对,但总有自己的思考,也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育见孩子,也要看到其他人的想法。

如果力所能及,还可以帮助到其他人。

“育见孩子”的三个法门

我家孩子还三岁,可以说前路漫漫。在将近三年的摸索中,我发现了“三个法门”。

第一个法门:不被育儿理论所绑架。

生过二胎的妈妈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

有时候书读多了,难免会想的太多。对孩子吼了一声,就会自责的不得了,觉得自己是不是伤害了小朋友幼小的心灵,害怕他长大了以后缺爱;给孩子英文英语启蒙晚了一点,就生怕他落在了别的孩子后面,担心自己拖了孩子的后腿;任由婆婆给孩子绑了腿,突然发现书上说不能绑腿,就担心孩子会不会有什么后遗症。

其实,我们的父母也没有那么多的理论知识,他们用一代代传承的育儿知识把我们养大,把我们养育的也很好。如今的我们有条件去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这很好,但是也不要矫枉过正。

第二个法门:不做完美的妈咪。

最近流行说:要做60分的妈咪,不做100分的母亲。我觉得说的很对。

我真的没办法大清早爬起床给孩子做一个色香味俱全的早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我给孩子提供了有足够的营养早餐,即使不那么秀色可餐,也没那么太重要。

我真的没办法把孩子送进双语幼儿园,因为价格实在太贵,性价比太低。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还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虽然我的口语不好,但是我足够用心,而且我为孩子定制的方案是独一无二的。

……

养育孩子,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在能力范围内给了孩子足够的帮助,孩子自然会长得很好,我们只需要顺其自然。

第三个法门:接纳孩子是普通人。

有人说:长大就是接纳自己是普通人,接纳孩子是普通人。

没有那么多人能够成为比尔盖茨,成为乔布斯,成为巴菲特。我们自己尚且是普通人,更无法强求孩子超凡脱俗。他健康快乐就好。我们只需要在他成长的时候伸一把手,引导他走向他的兴趣所在。

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育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觉得是育见自己邂逅育见孩子,成全自己然后放手孩子。

因为孩子终将长大,而我希望放手时他能走的稳、走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