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满目狰狞的家暴行为,正在为你的孩子埋下“施暴种子”
在11月25日世界反家暴日这一天,美妆博主“宇芽”在微博发布了一段长达12分钟的视频,揭露了自己曾经被家暴的遭遇。而在11月26日,又爆出蒋劲夫家暴女友的消息。这里想跟大家强调的是,暴力法界定的家暴行为不止男人打女人叫家暴,家长打孩子一样叫家暴,而且成年人与幼童的体力悬殊更大,受到的伤害也更大。
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并且有70%的施暴者不仅打妻子,还打孩子。这些施暴者中有1/4是人格障碍患者,甚至还有些是反社会型人格。他们大多在年幼时就被埋下了“施暴种子”,认为只有暴力才会解决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种子逐渐发芽。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冰冷的环境很难长出参天大树。身边一个真实案例,峰的父母都比较老实,但是父亲不能沾酒,一喝酒就上头。他上头之后,会像变了一个人,暴力、愤怒,易与别人起冲突。打人也相当血腥,曾经把他妈妈踩在地上打断了腿和肋骨。在峰7岁那年,父亲一脚把他踢到电视柜旁的边角上,顿时满口喷血,还撞掉了两颗门牙。峰就一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读书期间相当叛逆,没考上大学,跟着父亲在工地做钢筋工。还是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经常受到家暴,因为他父亲基本没有可能离开酒。终于有天,他母亲忍受不了,在他父亲醉酒后,把他父亲勒死了。之后,他的母亲也消失了。而他离开父亲的工地后,一个人南下打工。因为性情暴躁,遇事总是暴力解决,在新工地大打出手,将工友致残,进了监狱。
曾经有过一个调查,那些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几个非常典型的性格特点:
这种事情对孩子的内心已经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见到父母打架的场景后,也害怕巴掌或者拳脚打在自己身上,内心总是充满恐惧 ,没有任何安全感。
很多父母都会在打架之后问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和你爸爸或者妈妈离婚了,你跟谁? 这种问题会让孩子每天都心惊胆战,害怕有一天回家打开门发现没有了爸爸或者妈妈,让孩子很无助。
父母为了什么打架? 有的是因为拌了两句嘴,有的是因为某一方做错了事情,打架的原因千奇百怪,但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当愤怒到达一定的边缘就需要发泄,于是打架就成了最好发泄的途径,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下变得脾气暴躁,经不起大风大浪,甚至有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也会通过打架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家暴的家庭中,最无辜的就是孩子,他们甚至根本不懂父母为了什么吵架,高分贝的争吵声常常让孩子手足无措。为了吸引或者转移家长的注意力,他们通过自残的行为想让父母醒悟,或者停止吵架。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极其“热血”,觉得父母吵架之后,颠覆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才想要以自残这种残酷的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的个性品质最初是由家庭来塑造。你给了他暴力刺骨的冷漠环境,他很难有一颗温暖谦和的心。
实验证明:周边的暴力环境会使孩子变得更有攻击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他认为孩子是可以通过观看他人的暴力行为,模仿和学习暴力。
他从斯坦福幼儿园找来了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72名儿童,包括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将他们分两组,一组看到成人攻击波波玩偶,另一组是没有任何暴力行为的对照。之后,把他们单独和波波玩偶放在一个房间里,看他们是否会模仿那位成人的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
看到了大人暴力行为的孩子,更倾向于对玩偶做出暴力的动作。而没有看到/学习到大人暴力行为的孩子,在之后单独与玩偶相处时,产生暴力行为的倾向比另外那组儿童要少得多。实验同时也发现,男孩们会更多地展示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有“暴力榜样”实验组中的男孩,表现的暴力行为也明显地比其他儿童更多。当时,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整个社会,因为人们的普遍信念是,通过观看暴力的行为(例如电影、拳击比赛)可以作为人们表达自己心中暴力想法的表达方式,帮助减少人们实际的暴力行为。但是实验结果揭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观看暴力行为,不是暴力心理的疏导和出口,而是这些暴力行为的强化剂。 所以,作为孩子榜样的父母,我们自己应该谨言慎行。在生活中,也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暴力电影、动画片、游戏等内容。
这是一个无助的妈妈,在网上发出的求助贴。
还有刚发生的大连命案,10岁女孩被13岁男孩杀害。一个仅仅13岁的孩子,居然能做出这么残暴的举动,简直让人震惊。
据澎湃新闻报道,由于平时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孩子有一些行为的偏差。华商报报道,13岁男孩邻居曾表示“他还爱打游戏,有时候一打就是一个通宵。”这些,都有可能是导致这个男孩成为杀人犯的因素。排除确诊患有精神疾病或其它生理、先天等问题因素,怎样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施暴者?或者当他出现有暴力倾向行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引导?
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表现负面情绪和有暴力倾向时,我们要做到的是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因,做到"感同身受"。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被了解、理解自己的想法,也才有进一步沟通的空间。
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表达情绪方式
可以从消耗孩子能量和孩子喜欢的活动开始,比如画画、运动、户外郊游。等他们平静过后,告诉他们哪些表达方式合适,而哪些是不能被接受的。
制定奖罚制度,而非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只会适得其反,从公正的角度奖励孩子非暴力行为,惩罚暴力行为。通过这种方法,能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但一定要和孩子解释清楚,制定这个制度的原因和背后的道理。
“好父母,有两种能力,好好说话和情绪稳定。”总结为两句话: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和温暖,温柔而坚定地制止,让孩子知道暴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接纳、倾听、理解、共情,让他感到愤怒和恐惧的情绪是被允许的,并且他能够得到安抚。经常吵架的家庭,请看看这部公益短片,一个在家暴阴影里长大的孩子内心独白。
授权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合作邮箱:edu@drcuiyutao.com
相关文章
- 孩子被家长“语言暴力”时会有多疼?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 聚焦智博会:智能化未来在孩子眼中埋下种子
- 面对琳琅满目的奶粉,家长该如何给孩子选择?3个妙招记心间
-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
- 两孩子目睹父亲家暴现场—家暴背后给孩子埋藏着这些危害
- 园长忠告:孩子上幼儿园,家长要做好这些准备,不然被劝退别埋怨
- 在孩子心中洒下善良的种子,做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
-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 对孩子说这几句话,不仅换不来感恩,还会种下仇恨的种子
- 总埋怨孩子小气,不乐意分享?也许与家长不经意中的这些言行有关
-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慢养儿童,牧养儿童,顺养儿童
- 是谁为孩子种下暴力的种子?
-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不同的“种子”,你的孩子是哪种?
- 每个孩子都自带一个待挖掘的宝藏,可惜常常被家长的负面暗示掩埋
- 男孩子身上有这些特点,是有出息的表现,家长不要给“埋没”了
- 这三种类型孩子在幼儿园被欺侮,别埋怨孩子,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
- 预告:"长大想做啥"?DK这套职业探秘为孩子种下梦想的种子
- 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容易反复生病!家长重视这3点,孩子少生病
- 孩子上公立园还是私立园?过来人告诉你:五大指标家长多上心
- 孩子上网成瘾的背后,是家长的“低能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