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量子波动速度、戴头环监控注意力,当代家长鸡娃迷惑行为大赏

2022-02-13 01:48:37孕产
每个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少年爱因斯坦,或者少年莫扎特,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再怎么鸡娃也不要把娃往坑里带啊!1、量子波动速度上周,在网上广为流行一个新名词:量子波动速度。

每个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少年爱因斯坦,或者少年莫扎特,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再怎么鸡娃也不要把娃往坑里带啊!

1、量子波动速度

上周,在网上广为流行一个新名词:量子波动速度。

量子、波动、速度,每个词都听说过,可组合在一起听起来瞬间变得高大上了是不是,同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何这届父母竟如此优秀,鸡娃鸡出新境界:让孩子拥有神奇力量。

这种神奇力量究竟有多神呢,据某机构的介绍:只要学了,来自宇宙的神秘力量就会让你拥有神奇的能力,用1-5分钟就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并且是可以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的那种!

但凡有点分辨意识的家长,理应都是不会相信的,可就有一些悟性不高的家长被花言巧语骗去:“大人无法理解,只有小孩才能感受到。”

在微博上流传出某教育机构组织6-10岁儿童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大赛及日常学习的多个视频,孩子们围坐在一个大房间里不停埋头翻书:“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

家长就在后边守着,虽然大概率也是搞不懂孩子们在干什么,但显然,房间里拉着的横幅“给孩子补习功课,不如补习方法”已经俘虏了他们的心。

让他们坚信,自己的孩子上这种课,蒙着眼睛就能识字,不用翻开书本,就能知道书里的内容。

都9102年了,还有这种荒唐的事情,更荒唐的是,竟然还有家长真的掏钱给孩子报名:不要九万八,甚至不要五万八,只要三万块,就可以让孩子拥有神奇力量。

2、带头环监控专注力

量子波动速度还未平,这边的小学生带头环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

最近,浙江省一所小学为了监控孩子上课的专注力,便让孩子从早上的课开始,就带上头环,像冥想一样适应头环的过程,老师还会暗示学生想象:“现在,想象你的眉心有一点柔和的光芒绽放……”之后,学生们是否集中注意力的数据,就会被传送到老师的电脑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在哪个阶段开始走神。这个头环的软件系统会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状况统计成分数,老师则会把这个分数像考试成绩排名一样发到家长群里,家长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班上的排名和水平。

有人吐槽:这些家长平时怕这个辐射那个辐射的,轮到孩子带头环了倒是不怕了。

其实,头环并不是在现实中没有应用,但更多的是用在医疗领域。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部主任Theodore Zanto博士介绍,这种头环的基本原理是脑电图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通常用在医生针对患者的诊断中,而且脑电图技术容易出现不精准的情况,可能会让人感觉痒或者烦躁,在脑电图没有被妥善设置的情况下,电极的通信状况不好,会影响信号传输。

但这些家长们似乎都不关心这些采集到的数据,最终会被传输到何方。

想要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并不是一个头环就可以解决的,这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还会让孩子更有压力。如果自己的注意力分数比别的同学低,就会被家长敦促要提高注意力分数,因此心理压力又增加了很多。

3、再好的课程,再先进的技术都无法抚育孩子的内心

5分钟看完10万字的书也好,带头环监控孩子的专注力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获得对孩子的控制,让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某种程度上也让家长获得了一些安心,孩子的言行都在自己的射程范围之内,这种控制感让父母,甚至是学校产生一种“我很了解孩子并且很懂他们”的幻觉,而实际上,他们得到的只是孩子的某个行为的数据化参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和原因却被忽略了。

9月22日,黑龙江西林吉镇41区某住宅区里,一位母亲刚从外地打工回来。

看着躺在地上的儿子,怕他冷着,母亲着急地说道:“快去床上躺着。”

随后就去了厨房,出来时,她的手里端着一盘刚煎好的热腾腾的鸡蛋。

“趁热吃了吧。”母亲看着20岁的儿子,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不要老窝在家里吧,多出去找找实习,父母养你也不容易啊……”

因为这些看似平常的话,母子二人发生了一些争吵。母亲叹了一口气,转身又到了厨房擦地。

谁知,情绪失控的儿子也来到了厨房,拿起了菜刀,砍向了母亲。

仅仅因为一句唠叨,就挥刀砍向母亲,我们无法得知其中是否有更复杂的因素,但是一个成人孩子对母亲做出如此残忍行为,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比起监控孩子的分数、行为,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心理更为重要。

不知道孩子在玩什么?手机监控告诉你。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戴个GPS手环。不知道孩子在课堂上学了什么、是否认真?调看智能监控和课堂管理工具,他/她每一次不安分的移动都会记录在案。

这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管用”的。然而,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你或许就不需要关心了。

这恐怕才是技术带来的最大隐忧,它甚至不是任何实质性的伤害,但却比伤害来得更深、更持久、更隐蔽,让人觉得这“明明是正常操作”——用伦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伊梅林·泰勒(Emmeline Taylor)的话说,人们对技术的信赖,将技术下的监控“常态化”了。

然而,你通过监控越了解孩子,也就越不了解孩子。同样的,到处乱晃、没日没夜打游戏的小孩,那个突然挥刀砍向母亲的孩子,他们缺的又真的是更严格的监控吗?

他们真正缺的也许是爱、信任和交流,而这些是任何培训班和监控技术代替不了的。

爸妈黑板报:(微信号)bamaheibanbao

一个专注于写孩子教育的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