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不适合「精英教育」的中产家庭,该怎样科学地鸡娃?

2022-02-08 22:31:54孕产
摘要:先有一个特长,然后学业也不错?

摘要:先有一个特长,然后学业也不错?

这个年代当妈,没点强大的精神定力,还真的很容易一不小心就陷入焦虑:

满世界都是别人的「精英教育」进行时:一年烧几十万打冰球,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做美高规划,秒杀海淀妈妈的顺义妈妈,鸡娃是全世界中产家长的宿命……

在这里,我是很赞同我很喜欢的作者吴军博士的这个观点的:

「如果说精英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当他们拿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的话,就应该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要对社会有巨大正面影响力,应该领导未来的国家乃至未来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进了哈佛大学,最后只满足于找一个收入还不错的编程工作,实在是浪费了一个贵的名额。」

这话大概能给很多焦虑鸡娃的父母打上一剂镇定剂:如果你们拼命鸡娃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而只是为了让娃将来获得还不错的收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的话,那这么砸锅卖铁的鸡娃法,可能是收不回投资收益的。

过去我们说「通过教育实现阶层的流动」,主要是指贫困阶层通过教育,向中产阶级流动,这种流动在像菲爷一样的80后、70后之中非常普遍。

而一旦步入中产阶层,想要流动至精英阶层的话,就很难达到了。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全世界都同样存在。

也就是说,假如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只是定位为:将来能不用为生计太发愁,能够过得还比较体面,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做出一些成就,度过比较精彩的一生的话。

那么,「精英教育」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因为「精英教育」是一条成本特别高、特别难走、还可能很明显看不到投资收益的道路;而放弃了「精英教育」执念的教育道路,反而有可能让孩子的人生更有收获。

这一点在菲爷生活的广东尤其明显,跟在北京大家喜欢动不动就以什么学校毕业给人贴上标签不同,广东人几乎很少问毕业出处。

很多做生意的潮汕人,因为孩子生得多,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是特别上心,家庭中要是有那么一个学业上有天赋的,那就好好读读书,剩下的做生意的、混黑社会的都有,最后兄弟姐妹白道黑道各自分布、互相帮衬,整个家族反而尤其兴旺。

在菲爷最近从事的IDC圈子,也看到这样的现象:所谓名校毕业的,都老老实实地留在国企拿着死工资,而那些一般学校毕业的,更早地被推向了市场前端,借着中国经济腾飞、互联网行业爆发的时代背景,自个儿倒腾,一个个不知不觉都身家千万上亿,至少是我们世俗意义上都认可的某种有价值的人生吧。

所以,对于那些追求「赢在射精前」,迷信于「起跑线」的父母来说,如果非要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就是父母的见识——他们愿意在教育的理念上多一些独立思考,探讨一些更科学的教育出路。

当然,菲爷绝对不是说,在教育上有什么捷径,可以让孩子不用太辛苦、太努力之类的。

而是说,在教育的方向上,做一些探讨和引导, 让父母和孩子在努力中,同时能收获人生的幸福感。

第一个改变,是培养一个「向善」的孩子

大家可能听过了很多为了让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去努力,最后孩子虽然上了一个好大学,就算给家长交了差,最后混一个文凭了事,往后的人生过得很不幸福,家长自己也很后悔。

我相信人类有向善的天性,而每一个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每一个孩子,上帝都给予了他们一些天赋,靠着那些天赋,他们就应该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很多人说「成为前5%,必然是依靠热爱」,因为只有「热爱」东西,学起来才会觉得很「快乐」。

我们常说的「快乐教育」是想要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偷换概念了。

而逼着孩子痛苦地学习会有什么结果?你即使让孩子看似成功,他最终也成不了一流的人才。

如果想做到某个行业前20%的话,可以靠外力去逼一逼;但如果想做到前5%,一定需要「真正热爱」。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内在的欲望,让他们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从而自觉地去学习进步。

第二个改变,是「先要有一个特长,再加上学业不错」

现在中国的所有教育理念几乎都是反过来的「以学业为主,特长加分」。

这一点在菲爷的创业历程中,就感受很深:

菲爷一直在写母婴方向的自媒体,但是内容说实话是比较散的,既有养育、教育、性格培养,也有婚姻情感、女性励志,时不时还穿插一下 科技前沿普及,所以虽然有不少粉丝喜欢,但是始终做不到大红大紫。

短视频时代,曾经也和朋友探讨过内容创作的方向,似乎服装穿搭还有点天赋,吉他也弹得还可以,连街舞也会一点,但是又每一样都不精进。

相反,菲爷的一个闺蜜小猫,专门做儿童绘画启蒙课程,在各大平台上都卖的很好;另一个闺蜜熙墨,专攻「女性性爱私教」,更是火爆全网;而最近结识的一位90后朋友,在抖音上专做茅台鉴真,半年内就变现流水千万……

这些成功的创业范例,都说明了应该在足够细分的领域做到足够的「特长」。

这个理念引申到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菲爷就很欣赏湾湾的一个同学的妈妈对孩子的规划:机缘巧合之中,她家女宝宝参加了平衡车训练,然后孩子很喜欢也很努力,练得不错,然后就开始参加各种比赛,然后就几乎变成了比赛达人,几乎每周都前往各地参加比赛,家里的奖杯都放下了一面墙。

而小孩在这种竞赛的历练中,也变得特别上进、特别追求荣誉感,连学英文、学写字,都非常积极主动,从来都不需要大人逼和吼。所有老师同学和家长一说起她来,都知道她是个「厉害的赛车手」。

有着这样鲜明的「特长」的标签,我相信她的人生一定不会比其他千篇一律挤名校苦读的孩子差。

第三个改变,是不止追求「课程化的教育」,还要追求更多「技能的探索」

现在的家长,往往一说到学点什么,就是给孩子报个班。

事实上,现在很多课程化的教育都有个弊端,就是往往无法实现跨学科的融会贯通。

即使现在提倡所谓的跨学科STEM教育,很多家长对STEM教育的认识也只是“早点学编程”。其实STEM的重点不是学编程这样的技能,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涉及的内容则非常全面。

另外一个弊端,是往往都带着一个寻求「标准答案」的思路在学习。

追求「标准答案」的害处在哪呢?

如果你是一个「追赶者」,比如说「原来的计算机是怎么做的,那我也照样做一个」,这没有问题。但当你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和人家并驾齐驱的时候,这事儿就麻烦了——你会不知道往哪儿跑。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

而在当今社会中,不仅我们传统所认为的「历史」这样的学科不会有标准答案,即使是理工科,编一段程序,也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而只可能是「较优」和「更优」的探索。

所以,有些时候,「课程化的教育」要有,但不能占满所有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在学习上有弹性,让他有尝试的时间,要给孩子留白,让他去思考。

此文仅为菲爷的一些探讨和思考,但求抛砖引玉。

欢迎来到辣妈菲也,让我和你一起唠嗑婴儿屎尿屁和婚姻百味。

辣妈菲也(spicymom2014),从神经大条、没心没肺的文艺青年,变身三头六臂、金光闪闪的妈妈;从通信业世界500强海外骨干,变身回国女性创业者;从科学育儿、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窥婚姻、女性觉醒;愿我像一个人格鲜明的闺蜜,一路陪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