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群请这样用,别不小心把孩子养成妈宝
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有许多班级,都有群以方便大家联系,但怎么妥善运用,才能跟老师还有其他家长正向沟通,避免造成误会,甚至引发纷争,可是一门学问。
“请问明天要带的水彩,是24色的,还是36色的呢?”
“我家小荞今天忘记带习作回家,有人可以拍给我们看吗?”
“最近流感很严重,好像有同学咳嗽都不遮,可以麻烦戴口罩吗?”
“天气变凉,却听说老师不让大家穿外套,请问是怎么回事?”
除了要留心跟其他大人的互动状况,爸爸妈妈还得避免滥用群,过度介入、过度协助孩子,以免孩子的依赖心越来越重,养出重度妈宝。
家长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负责
我一直认为上学的是孩子,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负责,有任何规定,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问清楚后,转达给家长知道。这样才能让孩子面对自己的责任,千万别事事干涉,让孩子少了面对错误的机会。
如果孩子知道‘反正有事爸爸妈妈可以帮我在群内问’,很容易漫不经心的,作业也不好好写、老师说话也不好好听,用心学习、撷取重点,是学习时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如果孩子没办法从平常就好好练习这件事,其实是会影响后续的学习。
意外事件可以帮忙,但要有底限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班级都有群,家长如果遇到疑难杂症,很难忍住不上去发问。对此,可以把握一个原则,要让孩子尽量做,例如明天要带什么物品、要穿什么衣服等等。
但如果偶尔发生作业没带回家等意外事件,想请同学提供作业等等,家长有决定权,可以考虑要不要帮忙小孩,如果要,这是要有底限的,例如发生超过几次,就不再帮忙了,免得养成孩子的依赖心。
至于群中的大人互动,则可以掌握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首先,不批评他人。这包含不批评其他家长的教养方式、也不批评其他同学的行为,多数问题,都还是直接找老师处理,而不是家长跑在前面。
其次,如果要讨论比较复杂、有争议性的事情,别用群。这种情况,可以把相关人士直接约出来、面对面讨论,因为群中只有文字,没有表情,三言两语是讲不清楚的,还可能造成误会。
第三,不要情绪性发言。特别是,如果孩子回来转述负面的事情,不要冲动,不要立刻群内兴师问罪,先hold住,找比较熟的同学家长,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再来处理,因为孩子难免会选择性叙述,不容易了解事情的全貌。
如今截图很方便,群发言,都会留下纪录,变成证据,千万别传有毁谤意味、或有攻击性的言论,也别用不妥当的词汇。
最后,要有基本的网络礼节。例如,别在半夜或清晨传信息、可能会打扰到群组成员,也别传无关紧要的图,当然更不要在群组中讨论政治、敏感话题等,尊重群组成员。
相关文章
- 家长们请注意,别一不小心,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 养成不怂不粘不高冷的孩子,你需要的是什么?
- 养成健康育儿观念很重要,年轻夫妻应与老人协商,别害了孩子
- 养成这四个好习惯,孩子在一年级就名列前茅
- 孩子21天就能养成刷牙的习惯?未必!掌握3大技巧助力习惯养成
- 孩子“笨手笨脚”小心运动协调困难
- 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养成,跟父母的坏脾气有直接关系,需谨慎
-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打他怕伤他,不打怕以后养成习惯,怎么办?
- 孩子一直想着玩,只要不影响学习,奶妈宝爸们请放开孩子让他玩吧
- 孩子一花钱就被宠坏?钱不背这锅,帮孩子养成财商思维才是关键
- 孩子不孝顺的3个信号!家长要多注意,别把你的孩子养成白眼狼
- 孩子不小心撞到头还如何处理?不要慌,按着这个来做
- 孩子不小心踢坏了别人的窗户怎么办?
- 孩子不应该娇生惯养,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任性心理
- 孩子不爱上兴趣班?掌握这些小心机,让他们对兴趣班如痴如狂
- 孩子做事“没长性”?利用目标细分法则,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
-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后通牒效应”,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 孩子养成这一种思维习惯,将会变得与众不同,你注意到了吗
- 孩子内心脆弱似“玻璃”,言语都能击碎,别把他养成“蛋壳宝宝”
- 孩子又乖又懂事?家长要开始警惕了,小心“儿童亲职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