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发现孩子6岁前养成这5坏习惯,父母要注意纠正

2022-02-04 08:48:39孕产
毫不夸张的说,坏习惯毁人一生!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最容易养成坏习惯!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忽视对孩子坏习惯的纠正,听之任之,一旦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它们必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致命弱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毫不夸张的说,坏习惯毁人一生!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最容易养成坏习惯!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忽视对孩子坏习惯的纠正,听之任之,一旦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它们必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致命弱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发现好习惯,鼓励孩子保持;同样,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几种坏习惯,父母需要及时纠正。

孩子最容易养成的5个坏习惯

1、动不动就发脾气

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闹,一不开心就发脾气,乱扔东西……如果爸妈对孩子的坏脾气妥协,孩子就会得寸进尺,反复“要挟”父母。长久以往,孩子的脾气暴躁,自私偏激,喜怒无常。

其实,每个动不动就乱发脾气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少了一门情绪课。通常,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 根源在“可怕的两岁”阶段。

两三岁的孩子,一方面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加上有了自己的小主意,看到什么就想及时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太善于很好地表达自己和阐述自己的情绪,也因此很容易受挫。

这导致孩子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如伤心、愤怒等,若这个时候父母恰当引导:接纳孩子的情绪(如先让孩子哭一会儿),并给予关怀(如抱抱孩子),甚至允许孩子通过合理方式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如听听孩子怎么说),都能很好地帮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哪怕是负面情绪。

对此,父母也需要反思,我们是否忽视了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引导。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作者吉诺特博士这样说:只有行为才能受到谴责或表扬,而感受不能、也不应受此对待。

在幼时,孩子的情绪越是被大人关注到,他长大后情绪也平和,越少暴躁,越懂得跟自己的情绪和解,做朋友。

父母需要做好孩子的情绪导师: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允许孩子有表达和发泄自己情绪的机会,在孩子情绪平和时,就孩子的情绪,跟孩子好好谈谈,将孩子的行为和孩子的情绪分开,对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和要求不纵容。

2、做事磨蹭

起床、刷牙、穿衣服,吃饭、做什么都慢吞吞……这些小问题都在潜移默化地拖孩子的后腿,让他在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上了小学还没纠正,孩子可能完全无法适应小学生活,对学习越发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通常,3 岁前的孩子是很少故意磨蹭的。父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做事慢一般有三种原因:动机不足或能力不够或不够专注。

一是动机不够,即对这件事不感兴趣。如不好好吃饭,可能是不饿,或饭菜不和胃口;不愿意洗澡,可能是因为水溅到眼睛里不舒服;另一方面原因就是能力不足,想快也快不起来。比如,妈妈想让宝宝用 2 分钟迅速穿上衣服,可是宝宝的精细动作还没发育完全,穿个袜子都要穿 2 分钟。

很多孩子磨蹭的原因在不专注,比如,妈妈让孩子刷牙,他却叼着牙刷满屋子乱窜,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翻书,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面对孩子磨蹭,父母需要做的是:

(1)锻炼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从小自己的事自己做;

(2)调整任务难度,别提高出孩子能力水平的要求,且任务明确,最好是一次给出一个任务,让孩子只专注做当前的事;

(3)另一方面是教会孩子时间管理,帮孩子分清主次,从小可以告诉孩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先吃饭再玩玩具,先洗澡再讲故事,等上学了,明确告诉孩子,先做作业再去玩。在潜移默化中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3、胆小、不自信

这类孩子除先天内向外,大都是环境造成的,比如,从小保护过度,很少有机会接触小朋友或陌生人,或者是大人教育不当如吓唬孩子,导致孩子怕生,一见陌生人就躲到大人背后,从小胆小害羞,长期一直保持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自卑不自信。

美国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爸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爸妈对待孩子的许多做法不够正确,在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处理过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

怎么纠正和引导?

(1)父母需要足够耐心,切忌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胆小,这么没出息呀”之类的话,这无疑于给孩子贴上“胆小”“害羞”的标签,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更加抵触。

(2)父母不要过度保护、溺爱孩子,孩子需要从小多跟外界接触,如跟小伙伴一起玩耍,学着去社交、打破僵局、沟通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

(3)孩子表现出胆怯之时,接纳孩子的情绪,不逼迫,只是陪伴,陪孩子一起上前尝试,或者陪孩子一起耐心等待。

(4)研究发现,爸爸参与的少,容易造成孩子胆小、怯懦,建议爸爸要积极地参与到育儿生活中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做一些“男性”优势的游戏,尤其是对男孩子,爸爸的教养不可或缺。

4、霸道自私、没礼貌

通常,孩子3岁后还不懂分享、自私,没礼貌,一般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出现问题导致的。

常见有两类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自私:

1.孩子成长早期,父母没有给够孩子爱和关注。

由于父母早期的缺席,亲子间的和谐关系没能建立起来,加上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多采取命令、指责、批评的方式,更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发自内心的真情与关爱,亲子沟通自然难以顺畅。

2.在孩子进入社会化的年龄,父母缺少必要的示范、提醒。

孩子3岁开始,社会化就提上日程了。可是,往往这个年纪,大人们仍然做任何事情都是孩子优先,一切仍然以孩子为中心运转。孩子只看见这一种人际模式,那就是你们都对我好,自然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们本来就应该对我好。这些孩子没有机会享受到“关爱他人、与人分享”的乐趣,自然“体贴、有爱心”也就无从谈起。

怎么做?

在孩子小的时候,尊重孩子的物权观,父母需要帮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力,同时又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另外要多带孩子和小朋友接触,通过游戏或者日常接触,温和引导孩子分享。

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

5、缺少毅力

这类孩子大都怕吃苦,且遇到点困难就容易退缩。

怎么做?

孩子的意志力是需要父母在后天有意识培养的。

父母可遵循如下原则陪伴孩子度过沮丧、学会坚持:

(1)陪在孩子身边,参与孩子在做的事情,给孩子提供他需要的东西或者方法。当然,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孩子自己沉浸在做某件事的喜悦和专注当中,父母最好别打扰,也不要有任何点评。

(2)每当孩子小有成就,就充分鼓励——为此,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帮助也要适可而止,要让孩子明白,事情的成功跟他自己的付出,才是因果关系。

(3)孩子因为坚持收获成就感时,顺便替孩子解释清楚他那一刻的愉悦,名字叫做自豪。大声告诉他:能够坚持到底,他很了不起。

(4)若孩子遇到困难,还可以引导孩子调整计划或策略,更好地实现目标。

(5)过程中,多夸孩子努力。最后目标实现以后,父母再告诉孩子:他的努力有了成功的结果。在这样的激励下,孩子就能够持续向前,懂得坚持。

(6)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不要批评。面对孩子的困惑,明确告诉他,“没事,你只是暂时做不到。”这句话会给孩子安慰和希望,帮孩子有力量、有决心再去尝试,学会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