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摒弃催促、唠叨式的“狼追型”教育,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

2022-02-03 14:07:35孕产
朵朵妈说,我家孩子做事磨蹭,每天的作业都要催促无数遍,在不断的提醒和唠叨下完成,再这样下去,孩子学好了,我也该“疯”了。

我有个宝妈群,群里大家的孩子年龄相仿。上小学后,大家就在群里讨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朵朵妈说,我家孩子做事磨蹭,每天的作业都要催促无数遍,在不断的提醒和唠叨下完成,再这样下去,孩子学好了,我也该“疯”了。

瑶瑶妈给我们分享了她制作的任务表,表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任务,且每项任务后有奖励星星的表格,完成后有星星,反之没有。我们都觉得这方法不错,可以参考,想着过一段时间再让瑶瑶妈来分享执行经验。

孩子的任务表

没想到不出一个月,瑶瑶妈说这方法没法实行下去了,一开始还行,孩子的好奇心和星星促使他完成任务,后面任务越来越难,孩子完不成,不要星星也不做事了,最后也变成和朵朵妈一样的催促和唠叨了。

其实朵朵妈的方式属于催促、提醒式的“狼追型”教育,而瑶瑶妈是“驱力型”教育,通过外驱力让孩子积极地学习,而当这个方法无效后,无奈之下,可能又自然地转变为“狼追型”教育。

01 “狼追型”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狼追型”教育,是父母为了帮孩子达成目标而对孩子催促、提醒、唠叨的一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完成任务。

父母这样做,孩子的任务是完成了,但却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比孩子是否完成任务更重要。

1.让孩子变得焦虑,从而效率低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的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呈现出乏力区、舒适区、发展区、潜能区、破坏区。

图片源自《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

如果我们经常对孩子提醒、催促、唠叨会加大孩子的焦虑程度, 当焦虑水平超过顶峰时,进入破坏区,工作效率会不断下降,使孩子的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一书中写道,在破坏区,压力效应迅速降低,以致趋于零效应,甚至负效应。这就是说,在这一区域,人们面对强大的压力已无能为力,十分沮丧,在行为上表现出放弃、倒退的行为,有时还会出现精神崩溃、心理受挫、行为失常等变态现象。

所以避免对孩子催促、唠叨、责备,这样做只能增加孩子的焦虑,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产生心理压力。

2.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极度紧张时,即使很想说话,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是因为紧张感暴涨,抑制了大脑活动所产生的情形。

大脑一片空白

每天被父母唠叨、催促、责骂的孩子,会变得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对别人充满了敌意,丧失了创造力以及干劲。

在父母的“狼追型”教育下,敏感且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想的也许都是怎么做能让父母满意,自然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3.引起孩子逆反

有一个故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就是“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超限效应”容易引起逆反

当孩子写作业或做事情时,如果我们不停地催促、唠叨、提醒,就会产生“超限效应”。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很聪明,我们只要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如果孩子不听,只是孩子不愿意去做,我们只有想办法来激发孩子想做事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和指责。我们说了多遍,就会发生“超限效应”,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

02 尝试做“驱力型”父母,“成败效应”是关键

“驱力型”教育,是父母通过外部刺激,通过外驱力让孩子主动练习,再通过鼓励和肯定,将孩子的“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的教育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

格维尔茨发现,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于简单的工作或学习获得成功,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而获得满足和内心的愉悦,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

而当学生经过极大地努力仍不能取得成功,经历了多次失败经验之后,会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恶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从“成败效应”中可以看到,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他努力并产生“成功效应”后,他就会愿意继续解决问题,继续努力;而当孩子通过多次努力不能达到目标,产生“失败效应”后,他就不愿意继续努力。

所以在做“驱力型”教育时“成败效应”是关键,尽量让孩子发生“成功效应”而避免“失败效应”。

让孩子产生“成功效应”是关键

03 “驱力型”教育怎么能产生“成功效应”,激励孩子的内在动力?

1.给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技能是孩子的水平已经达到的,比如自主阅读过程中,整篇文章都能读懂,这种是孩子已经达到的阅读水平。如果孩子还不能独立阅读,但在妈妈的帮助下或者通过听音频,孩子也能够读懂,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给孩子制定的目标符合“最近发展区”,孩子轻轻一跳就能达到目标,就容易产生“成功效应”;反之,如果目标过高,孩子很难达到,就容易产生“失败效应”。

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让孩子稍微努力就能够得着,能够加速孩子的发展。

给孩子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

比如孩子平常做作业需要一个小时,鼓励孩子50分钟完成比较符合实际,如果让半个小时完成,孩子就比较难达到。所以制定目标要符合“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2. 使用合适的方法激励

像开头提到的瑶瑶妈给孩子制定的星星表,刚开始孩子很积极,过一段时间就无效了。一方面是由于给孩子制定目标时没有考虑“最近发展区”,产生了“失败效应”,孩子不愿意再尝试;另一方面,孩子缺乏鼓励和肯定,当孩子不能完成时,家长的责备和催促让孩子反感,更加不愿意完成。

三表一录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一书中提到“三表一录”,能有效的将孩子的“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三表一录”,即时间表、星星表、礼物表和美言录。

“三表一录”主要目的是父母帮助孩子把时间表中的任务分解,帮助孩子获得“成功效应”,避免“失败效应”,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时间表”就是孩子的任务单,可以是孩子学习上或生活上的任务。

“星星表”是孩子每完成一个任务获得的星星,可以设定几个目标,比如作业在50分钟内完成获得一个星星,40分钟内完成获得两个星星,半小时内完成获得3个星星。

“礼物表”是用星星兑换的礼物,提前列出来,并标注礼物需要的星星数目,礼物是孩子想要的,但父母不想多给的。

“美言录”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

给孩子鼓励和肯定

三表同时实施才能激发“外驱力”,再配合父母的“美言录”,孩子才能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

3. 孩子犯错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

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递减的过程。比如孩子学习了一个新知识,今天犯5个错,经过练习后,明天可能只犯4个错,后天犯3个错......以此类推,随着孩子不断地练习,孩子的错误不断减少,直至减少为零。这时,孩子就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如果在不断学习、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我们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愿意继续练习,不断尝试;反之,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批评,孩子就不愿意尝试,失去错误递减的机会,也就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了。

鼓励孩子

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催促、提醒、唠叨式的“狼追型”教育,学做积极有效的“驱力型”父母,让孩子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激励孩子内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