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外报班∣别用“压榨式”教育空白了孩子的亲子时光
我六岁的小侄子明年开春就要入小学了,知道我在学校工作,弟弟打电话来问我,准备趁着暑假给他报个培训班,让我给推荐推荐,说以后在班上也出类拔萃一些。
我了解弟弟望子成龙的心思,但是六岁的小孩真的是太小了,报班只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大了他就感觉不到快乐,一个孩子一旦不快乐了,他做什么事情都是萎靡退缩的。
于是我建议他,小孩子待在父母身边是最合适的。
他觉得不行,说有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家培训机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她家孩子从幼儿园就放进全托了,成绩非常优秀,性格非常独立,还代表学校去北京参加比赛了呢,他非常心动,准备依葫芦画瓢,给孩子语数外英语绘画声乐都报一个,全面发展,以后也不回来住了。
听得我连连摇头,从小我就是在父母这种“压榨式”教育下长大的,对此深恶痛绝。
要知道,孩子的全面发展固然重要,但是,“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一味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强迫孩子接收思想,只会让孩子厌恶学习,逃避学习,带来适得其反的恶劣效果。
那么全托到底对幼儿有什么影响呢01 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养成
过早或者常年待在培训班的孩子是很难享受亲子时光的,比如一起吃个饭就变得非常奢侈,长此以往,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养成。
我从小就被父母安排进了培训班,因为他们工作忙没法照顾我,于是周一至周末乃至整个寒暑假,我都是在培训班度过的。
放学了有培训班老师来校门口接我,吃了饭没有休息的时间,被老师匆匆忙忙赶去教室,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要完成培训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不了就要被打掌心,疼的我哇哇哭。
那个时候非常想家,繁重的课业让我常常做噩梦,心里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就打电话告诉父母,希望他们接我回去。但是他们不愿意。我的难过、压抑、叛逆,他们根本看不见,也根本理解不了,慢慢的,我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愿意找他们倾述,以至于,和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更无亲密度可言了。
哪怕到现在,他们都不能明白,是他们小时候的教育方式让我形成了现在这种性格,也是这种压榨式的教育让我们的亲密关系越走越远。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从小送进全托班的经历:因为父母工作忙,3岁就被送进培训班,还是全托,平时很少同父母一起吃饭睡觉,从而对照顾他的保育老师产生了依赖性,哪怕回家也只是窝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和父母很少互动,长大结婚之后,和父母的关系都很疏远。
孩子3-6岁是依恋敏感期,很需要得到父母的陪伴,这个时候如果没能得到来自父母的照顾和给与充足的安全感,很难与人形成亲密关系。孩子过早的离开父母待在培训班的时间越长,和父母的感情就越淡薄。
02 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建立
所有的培训班,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因为需要生存。怎么生存?靠拔高学生的分数来吸引家长,如何拔高?训练,高强度的反复训练。
比如一个生字抄写10遍,一道错题抄写20遍,再比如作文,老师会给你一个模板,并让你反复训练,无论学校出什么样的考题,都能套用这个模板以不变应万变,保证你拿到高分。
国家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老师说,培训班的做法就是强化知识点,反复训练,及时反馈等等,所以它就知识点和提分的教育就显得比学校教育更为有效。
在如今这个高喊着“赢在起跑线”的感召下,不少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去各种培训机构,美名其曰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到底怎么样,他们并没有一套自己的识别体系。
看见别家小孩都上,自家小孩也是不能落后的。
为了提高分数,老师都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地方法教育孩子,有专家指出,这种揠苗助长似的教育方法也许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却损害了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如果说学校还能注重一下孩子的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在培训班,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女工,眼里心里只有分数。
真正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要培养的是他的一种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在培训班,看似他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但是他的思维能力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杨东平老师告诉我们,培训学校它的目标很简单,它不是为学生服务的,它是为资本服务的,为了上市,或者上市以后为了更多的利润服务。以至于在培训机构的价值观中,这个教育规律、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是无足轻重的。
长期待在培训班的孩子,思维能力很容易僵化,不知道变通,偏执、执拗。
03 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北京晚报》有一篇文章《当心被“套牌”老师忽悠》,揭露了某些培训辅导班忽悠学生和家长的做法。
这些培训班在宣传上是作足了文章,任课老师是某某名牌毕业或者海归精英,经验丰富,荣耀加身,实际上,挂羊头卖狗肉,很多任课老师连教资证都没有,都是旁门毕业半道子出家,更别谈教学经验丰富拿了多少国际大奖了。
在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教育下的孩子,除了按部就班的完成布置的作业之外,什么都学不到。
父母是省心了,但是孩子却抑郁了。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是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的,自己也不愿意去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认为孩子突然沉默了是他成长的一个自然呈现,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眼看着孩子的成绩不升反降,除了来培训班让老师加大强度之外,就是骂孩子蠢笨,从来不会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方式用错了。
长期得不到家长关注的孩子内心往往非常敏感、自卑、焦虑、孤僻、偏执,甚至可能走向毁灭。
不知道曾经的那位“着急妈妈”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先后几年时间花了12万为5岁半的孩子报了17个培训班,这些课程包括绘画、英语、识字、声乐、手工等等。
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她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即便面对质疑,她也强硬坚持,现在打好基础,等他上了小学、初中、高中,我就不用再操心了。
但是,小孩进入小学之后,成绩一落千丈,等进入了二年级,厌学情绪更加明显,成绩更是惨不忍睹。
武汉教科院朱长华老师说,学习是一个长跑过程,习惯和心态很重要。他说,很多孩子后来并不是输在学习知识技能上,而是输在学习习惯、快乐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上。
父母的过度参与和规划,很容易让孩子心里脆弱,从而产生对不起父母的想法,强迫自己学习,给他造成“爱的重担”。
教育部每年都强调“禁补”,提倡为孩子减负,但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于是,各种尖子班、培优班、精英班、速成班、兴趣班等等,应运而生。
父母忙的团团转的同时,孩子也累的喘不过气来。
在我看来,在办学资质证件齐全、教师团队专业、教学方式科学、教学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报班未尝不可。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积极参与,父母不妨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01 挖掘孩子的兴趣点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精力、克服重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唯一支持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就是兴趣了。
如果我们的孩子对学钢琴没有兴趣而喜欢画画,那么无论父母花多大的心思在钢琴上都不会取得突出的成就,反之,如果按照孩子的兴趣点走,想必会在绘画方面有不俗的表现。
我国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赴美留学时,对理论物理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不断努力和刻苦下,走上了成为世界物理学界杰出的理论大师之路。
有研究证明,人脑是一个耗散系统,学习者只要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使人脑这个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学习者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浓,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信道干扰就更小。它是推动我们求知的内在核心力量,甚至,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乃至想象力都和兴趣有关。
国家心理咨询师了李嘉玲也表示,根据兴趣爱好去培养特长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可见,兴趣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02 树立榜样的力量
古语有言:欲教子先正起身。
简而言之,父母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爱上读书爱上学习,那么父母自己就要拿出书来读,以身作则地引导孩子,你看,读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你也拿起书一起阅读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80%的习惯都来自于父母,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这些微小的习惯远远胜于用金钱堆积起来的高昂的培训和学习。
而在生活中,孩子是最好的观察者和模仿者,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成为什么样子。
国外一个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在一项孩子的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智商和经济能力,而是家庭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
说到这里,就让我想起了香港富商李嘉诚,在孩子的童年时期,他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要抽时间坐在书桌前阅读、自学外语。李泽钜和李泽楷两兄弟在父亲这种耳濡目染下,学习起来自然也是勤勉用功的。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模式就是亲子共同成长。
写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报班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能盲目报班从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更不能因为报班空白了陪伴孩子的美好时光。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快乐的,而不应该是在你追我赶的培训班道路上匍匐前行,累坏了孩子,也忙坏了父母,得不偿失。
相关文章
- 别用错误的教育方式毁掉孩子,“听话”与“合作”可谓云泥之别
- 孩子气质不同,决定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互相理解亲子关系才融洽
- 在孩子身上撒气,这不是亲子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 亲子交流太多也有影响?家长妙用“留白”教育,孩子思维发展更快
- 亲子教育 | 一个苹果如何让孩子站起来
- 亲子教育金句13句,参透这些让孩子更成功
- 亲子教育:愿每一个孩子都是来自自己星球的小王子
- 亲子教育|| 还在为孩子事事包办?毁掉的可能是娃的创造力
- 亲子教育|对孩子赞美要学会把握尺度,过度赞美不利于孩子成长
- 孩子如何利用周末时间逆袭而上?亲子教育要有度,家长要正确引导
- 孩子的成绩只是次要的:享受和小朋友学习的亲子时光
- 孩子越小,越要教会他如何旅行:一位“暖爸”的亲子教育笔记
- 浅谈孩子的日常教育(六)
- 10个在家也能做的蒙台梭利亲子教育游戏,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 6-10岁孩子的教育重点在哪里?亲子兼教育专家给你答案
- 三岁孩子怎么学唐诗?| 亲子游戏中的感性唐诗教育
- 中秋佳节里与孩子快乐玩扑克牌思考游戏,亲子教育幸福满满啦
- 什么样的教育,才适合孩子?浅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拔河”行为
- 关于“捣蛋孩子”那些事——原生家庭亲子教育
- 关系大于教育,孩子出问题,试试从重建亲子关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