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爱打人,不挨打不算吃亏?当心他形成攻击型人格

2022-01-29 15:55:15孕产
前段时间,北大学子“吴谢宇杀母案”宣判一事,让这个事件再次在网络上沸沸扬扬。培养出一名北大学子,这原本应当是一个家庭的骄傲。可最终这孩子竟然将自己的母亲杀害,成为了整个家族心中的痛。案件发生后,吴谢宇的精神状况与人格本质也成为了许多心理学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前段时间,北大学子“吴谢宇杀母案”宣判一事,让这个事件再次在网络上沸沸扬扬。

培养出一名北大学子,这原本应当是一个家庭的骄傲。可最终这孩子竟然将自己的母亲杀害,成为了整个家族心中的痛。

案件发生后,吴谢宇的精神状况与人格本质也成为了许多心理学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由此可见,孩子的人格比所有的成就都重要。

人格是可以培养的吗?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的呢?

心理学家佐治.k.西蒙博士在《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一书中告诉了我们,如何去改善性格,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如何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良好的人格。

佐治.K.西蒙博士曾经担任美国阿肯色州心理协会主席,还在UCY电台担任《性格很重要》节目主持人。他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帮助人们改善性格,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幼儿园见过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

孩子往往通过哭闹、吼叫来表达斗争

我女儿到新幼儿园的第二个星期,就告诉我她们班上有一个特别爱打人的孩子。女儿也因为一次老师让收玩具,而她在收玩具时慢了一点,就被那个孩子直接上来拍头。

有一次我下班停好车,在步行回家的路上,见到一个小男孩在路边玩弄一只大概也就只几个月大的小猫,原本以为他会和小猫玩一些温和的,或者是追逐的游戏。

但是没想到男孩却一直踩着拉着小猫的尾巴,猫受不了想逃,他故意让猫跑了几步,又冲上去把它捉回来,接着又是一顿踩踏。我在一旁看着十分于心不忍,上去说了他几句,这个小男孩就跑掉了。

所以有时候不禁在想,几岁大的孩子会有暴力倾向吗?这种暴力倾向是天生的吗?

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天生的人格色彩,可不可以在后天的培养当中去改善这种不良的人格呢?

什么是人格?

在《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一书中,解释到:人格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感知世界,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互过程中形成的独有方式。

基本的人格类型可以分为顺从型人格和攻击型人格,大多数人普遍基于两种人格之间。

但性格障碍者则会缺少自制力,容易受到原始欲望的驱使,良知约束性小,成为攻击型性格障碍。

我们需要避免的是让孩子成为攻击型性格障碍的人格。

攻击型性格人格的特征:

攻击型人格的核心特征在于追求个人目标时极度自负而且自私,缺乏敬畏心和同理心,一昧地追求支配权和控制权。

极端严重的攻击型人格:放纵——攻击型人格会公开地频繁使用暴力,也是最为危险的性格障碍,容易成为“犯罪人格”。

攻击和控制型人格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呢?

1.人类攻击性的本质

实际上,适当的攻击性是人类的生存本能。

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为了生存产生的斗争到文化、社会关系和生活方方面面中的斗争,斗争的冲动是人类的本能。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爱打人的孩子的家长觉得,只要自己孩子不是被欺负的那个,好斗不容易吃亏。

但心理学家佐治.k.西蒙博士认为,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源自一个人不能够“掌控”和约束自己的基本本能,当一个人沉迷于没有节制的斗争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是人性中恶的来源。

2.塑造人格的因素

主要的是生理因素,例如遗传基因、激素影响、脑部结构。但是个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以往的学习经验也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控制型人格的攻击行为其实是内在的不满足、不安全感或无意识恐惧的“外在症状”。所以人格的形成受到童年的经历影响很大,俗话说的“三岁看老”,也是不无道理的。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攻击控制型人格?

1.帮助孩子从家庭和社会获得充分的安全感

许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陪伴、及时回应、对孩子两岁前的需求无条件满足能够让孩子建立起生命早期的安全感。

许多攻击性强的人早期生活会有被虐待和忽视的经历,他们感觉生活就像战斗,任何阻碍他们获得想要的东西,都是“敌人”,变得“好斗”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帮助孩子积极寻求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情感。

奥地利著名的社会教育和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道:“社会情感给人带来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在当前的社会中顺利生活。”

他还解释说,这也许是源自于人类的群居特性,有着良好的社会情感的个体往往能够发展出更好的个人能力,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是促进和培养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

当孩子三岁左右,应当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自然地形成集体意识,发展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良好的互动有益于孩子形成合作意识

2.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会在家庭中观察父母之间以及参与社会和他人的交往方式。

控制欲强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中如果有控制欲比较强的人,家庭里就难免经常存在权力的争斗甚至是暴力,家庭关系也会长期存在不公平的机制。

出于自保,孩子会想方设法去争取成为不公平的“受益者”,从而学习用显性攻击或隐形攻击行为来达到目的。

所以如果感觉到孩子特别会“察颜观色”、“使用计谋”,家长们可以反思一下,是否家庭关系中有特别强势的一方存在。

竞争对孩子的影响

有多个孩子的家庭里,常常听到父母说:“你就是调皮捣蛋,看弟弟妹妹多乖!”

可是这样的话语不仅容易让孩子对兄弟姐妹产生敌意和争宠的心理,在本能上更是让孩子产生了竞争的压力。

在父母看来,竞争是刺激孩子上进的一个好方法,在家中跟兄弟姐妹比赛谁乖,在学校跟同学比谁成绩好。可是殊不知,越是想要控制和刺激孩子去“赢”,越有可能让孩子失去自由自主的意志, 最终事与愿违。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曾经写道:“让年幼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

前两天看到一个让我诧异的视频:在一个城市的平衡车比赛上,一名两岁多的小女孩被母亲严厉训斥,敲打头盔,号啕大哭的孩子最后还被妈妈晾在一旁。据围观拍摄者的解释说是因为孩子在比赛当中没有取得靠前的名次。

图片来源自网络

网友纷纷在评论中表示不能理解:这个孩子也就两岁多一点,也许还很难明白比赛的意义,可是母亲却把这么大的压力放在孩子的身上,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也许那位母亲是因为陪伴孩子参与训练付出了比较多的精力和心力,但毕竟孩子还这么小,与其说是想让孩子赢,不如说是妈妈自己陷入了竞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

心理学家佐治.k.西蒙博士在《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一书中特别提到:一个人如果在性格形成的各个阶段都受到过度斗志的深刻影响,更容易形成隐形-攻击性人格,成为一个特别在意“输赢”和自私、没有同情心的人。

而这样的人,成年后往往会忙于算计和计较,生活得特别累。

3.给孩子正确的赞扬

心理学家佐治.k.西蒙博士说:不要经常赞美孩子天生的美丽外表、聪明的头脑以及机会巧合等“自然”成果,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上天”给的。

多夸赞孩子可以真正归因的因素,例如“努力”、“主动”、“坚持”、“勇敢”、“细心”等这些主观能动性的品质,这些认可能够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并且形成良性循环。

让孩子明白要想取得好的结果,需要付出真正的努力,可以通过什么做到。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内驱力,自发自觉地去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4.教孩子管理自己的攻击性

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下,现在的孩子,比起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少了许多拘谨和不安,孩子们也更主动活泼。

所以家长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教会孩子如何适当地疏导和约束自己,成为一个有自律能力的人。

首先,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情况是适合去争取的。

例如在老师公开宣布了一个非常让他喜欢的任务时,可以大胆地去争取胜任。而如果是别人已经通过正当手段先一步获取得了这个任务,自己要学会接受和放弃。

其次,我们也需要让孩子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很多事情或许非我们所愿,但要达到我们想要体会的感受并不一定要通过与别人斗争的手段,鼓劲孩子思考替代方案并付出实践。

还要注意教导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遵守公平、自律的重要性,建设性竞争与破坏性竞争的区别。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对于我们的孩子,留下什么财富都比不上帮助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自我。

唯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在他们人生中真正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是@差不多太太说育儿,致力于共读育儿,分享实用教育和育儿方法。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