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又一个别人家的娃?别让家长的焦虑伤害了孩子

2022-01-27 22:36:15孕产
前几天,家长朋友们一定在网上看到过这个 15 岁的小女孩:谈方琳在百度百科上搜“谈方琳”这个名字,职业赫然是:科学家!What?才15岁就已经是科学家了?“高一、青少年科学家、世界顶尖大会、自带研究成果”在这些夺人眼球的标签背后,这位年仅15岁的小女孩固然很努力,也很优秀。

前几天,家长朋友们一定在网上看到过这个 15 岁的小女孩:谈方琳


在百度百科上搜“谈方琳”这个名字,职业赫然是:科学家!

What?才15岁就已经是科学家了?

“高一、青少年科学家、世界顶尖大会、自带研究成果”


在这些夺人眼球的标签背后,这位年仅15岁的小女孩固然很努力,也很优秀。

然而,我发现,事情渐渐地又变味了。

一些自媒体又照例拿着这个事例大炒特炒,吸引眼球。

《看看别人 15 岁在做什么,你在做什么,你孩子在做什么?》,类似这样的标题,又会制造出多少家长的焦虑呢?

教育这件事,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揠苗助长仅仅只是讲给孩子的一则成语故事,有多少家长在现实中重复着这样愚蠢的行为?见过太多“神童”变“神经”的事例,我们的教育还能走多远?


在30 年前,有一位叫宁铂的孩子,是全中国第一个公认的天才神童。


1977年,13 岁的他,与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下了两盘棋并获全胜。

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这件事仅靠媒体报道和口口相传,宁铂就成了全国红人,粉丝遍布全国。

随后,关于宁铂这个神童的报道层出不穷: 2 岁半时会背 30 多首毛泽东诗词,3 岁时能数 100 个数,4 岁学会 400 多个汉字,9 岁开药方、下围棋、吟诗作对……

这些超出同龄人一大截的行为被全国报纸和杂志大肆宣扬。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长大后前途不可限量。

1978年3月,中科大少年班正式成立,宁铂破格提前进入大学。

而接下来的故事,并没有如同全国人民期待的那样发展。

成为中科大门面担当的宁铂,必须服从人们安排好了的事,满足父母、师长、学校、国家围观一位神童的嗜好。

他没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读天文系,被迫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理论物理专业,他必须要“七步成诗”,必须要考出每一个理想的分数……

之后他三次报考研究生,三次都因为各种理由退出,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踏进。

「神童」的标签让宁铂过分地惧怕失败。如果一个人被反复告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连尝试的勇气都失去了。

最终,在中科大任教“熬”了20多年后的宁铂,在2003年选择了出家为僧……

他说: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宁铂的不幸在于,人们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

他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失败,因为没有人会接受一个“神童”的失败。

这份包裹着爱和好心的「糖衣毒药」,最终让一个孩子失去了身上原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自信,甚至,他都不敢去争取自己喜欢和渴望的方向。

比起被大众关注和施加光环的神童,所谓“别人家的 孩子”的境地也很微妙。

付云皓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在他的高中生涯里,最为闪耀的标签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2002、2003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这已是登峰造极的数学能力。

不用参加高考,他被保送到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

令他和母亲没想到的是,付云皓在除了奥数领域之外的学习中,挂科重修、收到学术警告,甚至无法从北大毕业。

「好比刚才还在赤道吹热风,瞬间给发射到了北极。」

付云皓就是那种传说中的“别人家的聪明孩子 ”,他6 岁前就学完了小学数学课本,1 年级就考上了 4 年级才可以报名的华罗庚数学学校。

此后,父母和学校为付云皓铺开一条龙教育,无论小升初、中考考得如何,他只要数学成绩过硬,就能一路直通上高中。而竞赛获奖,就可以直通大学。

很难评估这一阶段付云皓的综合成绩。他的语文是「一直拖后腿的」,英语也挤不进年级前列,但这些科目都不重要,他的课内学习停滞在高一以前。

付云皓对于其他科目完全不在意,“扯淡的课上就上呗,考试什么的也没那么太当回事。”

当他在大学里真正遇到挂科、学术警告和无法毕业的困境时,母亲着急了。

她气急败坏冲到班主任办公室,追溯了一遍付云皓从小到大的数学竞赛经历,并解释说:“他主要是靠数学竞赛来上大学,别的课程相对来说肯定会花的时间少一些”,她还有意无意地提到:“因为他那个数学太突出了,别的老师可能就会迁就。”

“但大学的管理可不一样。”班主任老师很坚定地回答她。

离开奥数的庇护后,一切都变了。只是付云皓和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仅是成绩 ,也包括为自己行为买单的责任心。

他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再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学子。如果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未来也走不长远。

对神童、天才、聪明儿童的盲目崇拜

是教育的不自信

无论是宁铂还是付云皓,在对他们经历喟叹的背后 ,我们看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

一般情况下,人的受教育过程都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

这个过程赋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纵深累积,也有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兴趣与情操的陶冶,有人际与协作的培养……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定是安静而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

是的,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是在静默中发生的。细胞分裂、血液流淌、身体长高,抑或种子发芽、花朵绽放、果实生成,都是在静默中完成的。

教育是一件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一点点构筑造就孩子的性格习惯、处事心态、知识结构、经验体系……

神童不可取,盲目追风神童,鞭笞自家孩子模仿效仿神童更不可取。

我们的教育能走多远,不在于每年培养出多少神童和牛娃,而在于是否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让每个孩子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快乐和喜欢的事情。

我做少儿编程的初心,并不是想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未来的“程序猿”。

编程只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一种极其适合未来的语言工具,让孩子接触与尝试,学习与成长,培养多元的兴趣爱好,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选择与喜欢的最终决定权,是属于孩子的。


对于那位 15 岁的“科学家”小女孩来说,社会和家长对她最好的保护,其实是少点强加于身的关注与光环。

只要她遵从内心,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无论将来是璀璨巨星,还是平平凡凡,对她来讲,都是最好的,也是我们所有家长对自己孩子最朴实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