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学龄前视障儿童亲子互动难题怎么破?抓住这3点,轻松养娃

2022-01-24 13:48:46孕产
图片文字U,图虫创文/慕小七视障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理应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与呵护。特别是在3-6岁学龄前视障儿童的亲子互动过程中,由于父母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知识的欠缺,心态的不稳定。

文/慕小七

视障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理应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与呵护。

然而,工作以来,接触过太多的家长,苦恼于视障儿童的教育。

特别是在3-6岁学龄前视障儿童的亲子互动过程中,由于父母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知识的欠缺,心态的不稳定,方式方法的不恰当等因素,亲子互动困难重重。

立足家长的困惑,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支撑,就学龄前视障儿童的亲子互动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提升亲子互动质量的探讨十分必要。

01 视障与亲子互动

视障是视觉障碍的简称,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者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参与性。

视障,又被称为视力残疾、视力缺陷,具体分为"盲"和"低视力"两类。

具体见下表:

视障表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视力残疾标准对上表做了明确注解:

首先,上表中的盲或低视力针对双眼而言。如果双眼视力不相同,应以视力较好的那只眼为准。换言之,如果只有一只眼在上述盲或低视力的范围内,另一眼的视力值达到了0.3或更好,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视障)。

其次,最佳矫正视力指的是佩戴适当镜片矫正时所达到的最好视力,或者是以针孔镜 测得的视力。

再次,视野半径小于10°者,无论其视力状况如何都属于盲。

亲子互动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动态互动,是父母、长辈与子女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交互作用及相互影响。

本文探讨的亲子互动主要指父母与学龄前(3-6岁)视障儿童之间的互动。

02 学龄前视障儿童进行亲子互动的必要性

(1)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学龄前视障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两年前,在教学中遇到这么一个案例,3岁的儿童乐乐由于先天性视力障碍,被他的父母安置到乡下与爷爷奶奶同住。

爷爷奶奶文化程度很低,除了照顾乐乐的吃喝起居外,与孩子几乎没有其他交流。

后来,乐乐的父母带孩子来我校接受教育,但是乐乐对同学与学校十分排斥,更不会与其他人交往。

学校决定在教育乐乐的同时,也对他的父母展开辅导,建议父母加强与乐乐之间的日常对话练习与情感交流。

半年后,乐乐开始主动与同学交往。

学龄前视障儿童能够通过亲子互动,习得家长之间交往的技巧,并将这种技巧运用到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当然,视障儿童与他人交往接触的机会也依赖于父母的提供。

良好的亲子互动体验,能够激发视障儿童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并减少与他人交流中抠眼、摇头晃脑等不良行为,使视障儿童更好地融入交往环境。

(2)亲子互动有助于提升学龄前视障儿童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的视障儿童更多地依赖在亲子互动中积极调动其他的感知觉来认知世界。

虽然视障儿童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来认识事物,但是对于体积庞大或外形特征不明显的事物,感知难度很大。

通过良好的亲子互动,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例如,父母可以就不同形状与质地的物品与视障儿童展开"识别比赛"。

父母首先摸出一样物体,描述特征,让儿童识别是什么,如果儿童识别正确,父母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儿童识别有误,说明父母对儿童概念识别的引导方法不佳,需要修正。

然后儿童摸出一样物体,描述特征,让父母闭着眼识别。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放慢识别的速度,启发孩子就同一物体说出较多的特征描述,强化视障儿童发展触觉、提高辨别实物的能力。

同时,良好的亲子互动还有利于学龄前视障儿童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指出,学龄前视障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别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

如果父母能够理性接纳视障儿童的生理缺陷并积极对待,给与其特殊的关爱,儿童也会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与尊重,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如果父母对视障儿童忽视、不耐烦,儿童也会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另类小孩,没资格享受正常孩子的待遇,进而将自己囚禁在"孤岛"中。

(3)亲子互动有利于学龄前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龄前视障儿童往往会存在以下心理障碍:

性格偏执、孤独冷漠、过分自卑、依赖、自私、暴躁焦虑、敏感多疑,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等。

研究结果还表明,亲子互动对学龄前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视障儿童的父母如果主动关心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积极看待儿童的视觉不足,儿童也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感恩父母的辛苦付出,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反之,儿童就会陷入自卑、冷漠、焦虑、猜忌等不健康情绪中,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封闭起来。

03 目前学龄前视障儿童亲子互动面临的困境

工作以来,接触过不下70例的学龄前视障儿童咨询与教育个案。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归纳,结合心理学的研究,目前学龄前视障儿童亲子互动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第一,亲子互动主要由父母发起,儿童被动接受。

父母处于互动的主体与控制地位,儿童则处于被动、依赖的边缘,互动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亲子互动的内容单调。

父母与视障儿童的互动,大多以"这是什么"的认知性知识为主,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儿童社会性、性格等的发展。

在具体的互动中上,父母也更多地是对视障儿童言语与行为上的语言指导,而忽视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然而,根据心理学研究,视障儿童虽缺乏视觉上的模仿能力,但对言语的模仿与触觉感知较正常儿童强很多。

如果父母能够发挥这一优势,除了知识性的指导与言语指导,以身作则,鼓励儿童多样化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父母对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不足。

心理学调查显示,不少父母对视力障碍的医学知识并不了解,对视力障碍的预防治疗以及怎么样保护残余视力、发展功能性视力等知道的非常少。

这会大大影响亲子互动的质量与效果。

04 怎样提升学龄前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的质量

(1)父母要摆正心态并主动了解学龄前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第一,家长应该理智对待视障儿童,不过分自责,也不过度溺爱,鼓励视障儿童看到自身的价值,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外界交流,让孩子真正成为亲子互动的主体。

第二,父母应该通过专业书籍与专业老师的指导,科学地了解自己孩子的视障情况,全方位地去认知视觉障碍,弄清楚视障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殊的需要。

家长对视障儿童越了解,越能理智地对待儿童的发展,儿童在亲子互动中的主体性也越强。

(2)创设与学龄前视障儿童互动的有序环境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自主性会更强,这一点在学龄前视障儿童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因此,通过创设有序的环境,有助于亲子互动质量的提升。

第一,将物品分类摆放。学龄前视障儿童很难从一堆繁杂的物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件,因此父母要将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如,将零食放在这一固定位置;将玩具放在另一固定位置。

分类摆放在避免视障儿童拿取物品过程中受伤害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视障儿童归整物品的习惯与能力。

第二,将物品做好标识。对于外形特征相似或区分布明显的物品,采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如,布料、纸片等做好标记,方便视障儿童区分物体、概念积累的同时,也可以丰富其触觉体验,为日后盲文的摸读做铺垫。

(3)丰富与创新亲子互动的的内容与方式

第一,通过改制图书的方式展开亲子互动。

父母应当发挥视障儿童的优势,借助其超乎正常儿童的听觉、嗅觉、触觉敏锐度,基于视障儿童常常"以手代目"的特征,将互动中的点滴记录下来。

如,在与儿童的亲子阅读中,有六只蝴蝶的描述,父母可以将这一场景进行图书的二次改制,如下图,强化儿童的认知、识别能力。

改制后的图书场景

第二,通过制作图书展开亲子互动。

父母可以将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场景,通过图书制作的形式反馈给儿童。

如,在带儿童春游的过程中,儿童虽然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是对于鸟语花香、溪水流淌这些十分敏锐。

父母就可以回家与儿童共同制作这次春游的经历书。

出行乘坐的汽车,用硬纸壳剪出轮廓,贴在书上;花儿开出的花朵,用树枝与纸片模拟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记录视障儿童的成长,营造视障儿童的阅读氛围,进而提升亲子互动效果。

自己制作的经历书1

自己制作的经历书2

第三,借助生活场景,强化视障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多带学龄前儿童进行户外运动,借助超市购物、医院看病等时机,让孩子熟悉不同场所声音、物体等的不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收到的效果都不会是完美的。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家长只要摆正对视障学龄前儿童的心态,在了解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创设有序的互动环境,创新并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与儿童进行互动,一定能够促进视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END.

作者简介:慕小七,青云计划获奖者,多家平台特约作者,心理学研究者。用心码字,热忱生活,以走心文字与您一路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