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钱给孩子堆出来的教育,含金量不是一般的“糟糕”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养一个孩子就如同练一个游戏账号,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和判断,给这个账号充着金币、刷着经验,每逢节假日还要参加一些活动,带出去(上线)炫耀炫耀,自己的孩如何如何,“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很厉害得感觉。但是,如果要以这样的标准来塑造和评价一个孩子的人生,那么我们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必将是“糟糕”的,游戏账号可以,孩子绝对不能。
家长角度:我需要工作赚钱,来给到孩子更好的教育质量和生活。但我同时也明白,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陪伴。我如果放下工作,不去拼命努力的赚钱,现如今,却存在优厚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进入一个好的平台,好的环境,优先去接触更多未来可能竞争激烈的资源,这有错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我的选择,就是去给孩子规划好一条比较优秀的人生道路,少走一些弯路。
之所以会出现“留守儿童”这一词语,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其实这些孩子的家长并不是非要跑到大城市去打工赚钱,他们也想陪伴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但现实情况大多是不允许这样的。把孩子带在身边,一来在工作的同时根本没有闲暇顾及到孩子的生活,二来消费高也会大大增加在外打工赚钱的压力。权衡这之间的利弊,于是选择了把孩子放下,把陪伴的孩子的时间用来打工赚钱,毕竟还要生存,还要生活。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如果细心留意,就会发现,这些留守的孩子收到的更多的是金钱。逢年过节,家长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心里自然而然会感觉到对孩子的亏欠,所以用金钱来弥补,用礼物来弥补。至于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教育,说实话,再细心严厉的教导也只是短暂时间的泛泛而谈,毕竟过后还会分别,仍旧会离开,而此时的家长则会把教育推给学校和老师,我只要交了钱,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就完完全全的依靠给了学校和老师,一个孩子可以,但那是一群这样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孩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似乎已经成为了“商品”,而教育则演变成了这些“商品”上所附着的利益经济链,无论是那些各种培训机构还是纷繁杂乱的教育衍生品,应该说教育的本质已经从“教书育人”走到了各行各业经济的驱动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学校里似乎是学不到或者是不够学的一种现象。家长之所以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特长班是为了全方面的开发孩子,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之所以还让去学校,只不过是为了走完按部就班的过程,考取分数和证件,学到看似大体上应该学到的知识。
马云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演讲中表示,希望大学教育能有所变革,不是让人变成学习机器而是要更像人,更有创造力。现在年轻人花了大量时间、学校浪费大量资源,最终学到的东西在进入社会后没有用。
所以,对于中国式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根本问题并不是教育本身,而是资源分配所导致。很多家长往往以为充充钱、刷刷经验,然后把教育推给学校和老师,就认为是帮孩子规划好了一条比较优秀的成长路线,殊不知,在这样的教育方式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只是一个被学校印好的模板,之后再由家长往模板上贴上各种“含金量高”的标签,与其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倒不如说是一个个内心极其脆弱,心理极其扭曲的提线木偶罢了。
相关文章
- 理财教育,不只是教用钱那点事儿,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 孩子7岁前,家长要做3种受挫教育,别让悲剧成为孩子"自尊保护伞"
- 孩子不听话,这样教育孩子,比你吼一万句都管用
- 孩子不愿做家务,还总是丢三落四,家长该如何引导和教育他们?
- 孩子从没输过,家长很骄傲?睿智妈妈却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面对输
- 孩子们需要哪种能力?时代变化,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 孩子伸手问我拿零用钱,我不想给了怎么办?
- 孩子厌学父母应该怎么教育?
- 孩子吵着要买玩具,恭喜你,教育孩子的机会来了
- 孩子品德教育不可缺失
- 孩子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跟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家长不妨看一下
- 孩子在幼儿园很独立,回家就原形毕露,最主要是家长教育方式
- 孩子天生好奇心重,当孩子提问题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和教育呢?
- 孩子天生易怒?慢热?教育专家:父母学气质分析法改善孩子性格
- 孩子如何利用周末时间逆袭而上?亲子教育要有度,家长要正确引导
- 孩子小时候很笨,长大为什么却能逆袭?妈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回答
- 孩子总遭欺负?或是父母“善良教育”惹祸端,太善良并非好事
- 孩子拖拉爱磨蹭,试试美国教育的这些招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 孩子教育上你不踩这些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技术贴)
- 孩子教育问题你了解多少?总是将最好的教育挂嘴边,却常常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