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为何“熊孩子”层出不穷,家长需要重新认识下什么叫鼓励

2022-01-08 23:32:51孕产
2019年10月熊孩子把孕妇撞流产,孩子奶奶:六十多年的姐妹情,说没就没了;2018年10熊孩子在商场被雕像砸倒身亡,生前多次挑衅雕像;2017年7月,2岁女童被5岁小孩关进电梯,升至18楼后坠亡!
2019年10月熊孩子把孕妇撞流产,孩子奶奶:六十多年的姐妹情,说没就没了;2018年10熊孩子在商场被雕像砸倒身亡,生前多次挑衅雕像;2017年7月,2岁女童被5岁小孩关进电梯,升至18楼后坠亡! 

面对层出不穷的熊孩子,我们在评判孩子一系列“熊行为”或指责他们家长不当养育方式的同时,有没有去反思过,这些孩子不当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如何避免产生“熊”行为,同时回来查看自己的养育方式,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面临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过程。我们如何做才能从容“应战”,尽量避免一不小心“培养”成了熊孩子?

家长需要重新认识科学养育孩子理念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鼓励。《孩子:挑战》的作者认为: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励。这是一本被很多妈妈誉为解决孩子养育难题的小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本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在育儿领域有长达40年的经验,总结了一整套系统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家庭冲突,许多家长因此找到了对待孩子的有效方法,并赢得了孩子的合作。德雷克斯和这套体系的践行者薇姬·索尔兹共同完成了本著作。本书推荐的方法,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

面对熊孩子一系列的熊行为,也就是不良行为,德雷克斯认为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缺乏鼓励。他在书中第三章对鼓励做了详细介绍。

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不能得到归属感。”孩子缺少鼓励,就会缺少成长的动力,会变得没有自信心而气馁,而一系列不良的行为是内心气馁的外在表现。内心气馁的孩子背后通常因为他们拥有一个错误的目标。而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鼓励如此重要,那么缺少了鼓励的孩子会有怎样的不当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挑战》一书指出孩子感到气馁的孩子通常有四个错误目标:

1、寻求过度关注

这类孩子特点:他们认为只有当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时,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因此,他会发展出各种得到关注的技巧,找到各种让别人为自己忙活的方式。比如:哭哭啼啼、拖拖拉拉、故意搞破坏或其他能够引起人关注的方法。

如何识别:孩子需要我们适当的关注,需要我们的帮助、支持、手把手的训练、感情连接和爱。然而,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却让我们不停的为他忙碌,并且我们觉得不高兴或者烦躁时,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正面临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一受到斥责就会停止自己让人恼火的行为。

2、权力之争

这类孩子特点: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父母强行制止孩子要求关注的行为背后,孩子会决心用权力之争来击败父母,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中得到满足。他会觉得如果顺从父母,就是屈服于比自己强大的权利,就失去了价值感。对有些孩子来说,被比自己强大的全力打败,让他们不安,结果他们就会通过所有努力展示自己才有更强大的权力。

如何识别:当父母和孩子中的一方想要更多的支配权时,权力之争就开始了。我们还可以问自己:“在这件事中,我个人的好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在寻求孩子的主导权?还可以看结果,尽管我们对孩子训练了很多,孩子是不仍然有同样的行为?孩子有没有反抗行为?我们生气吗?愤怒吗?还可以通过语气:我们语气是强硬的、怒气冲冲的还是苛求的?言辞是否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愤怒?

3、进行报复

这类孩子特点:当父母和孩子逐渐在权力之争中越陷越深,都想征服对方,就有可能发展出强烈的报复行为,内心沮丧的孩子可能会开始认为只有报复才是体现自己有意义和有价值感的唯一途径,现在他确定自己不被喜欢,也没有足够的权力,那么它的价值感要通过伤害他人来体现,这是为了补偿自己受伤的感情,他的错误目标就是反击和报复。

4、自暴自弃

这类孩子特点: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会完全放弃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有用的、没用的事,他都没有成功的机会。他觉得非常无助,进而利用这个无助感夸大自己的弱点,有时甚至是夸大自己想象出的弱点,目的是避免去做那些他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否则会更难堪。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错误目标在年纪比较小的孩子身上比较明显,而青春期的孩子和同伴的关系变得更重要,会开始寻求更宽泛的行为模式,目的是寻求自己在同伴中的位置,因此青春期孩子的不当行为将不再适用以上四个错误目标。

好的教育是有心而无痕,只有掌握了孩子的心理,才能不动声色地加以引导。

如何采取相对应的方法来改善孩子的行为,让气馁的孩子重拾自信心,让孩子成长为快乐、自律的孩子?《孩子:挑战》一书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鼓励!

很多家长容易把赞扬和鼓励混为一谈,会说:“好孩子夸出的”,真的如此吗?在此,借用尼尔森《正面管教》对二者的描述做区分:

赞扬教给孩子的是依赖于他人的外在评判,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内在智慧和自我评价。不要这样赞扬孩子:“我真为你感到骄傲。”或“你得了个A,我要给你一个奖励。”而要鼓励孩子:“你一定觉得很自豪。”或“你学习真的很努力,你值得这个A。”经常赞扬会促使孩子相信:“只有别人说我好,我才算好。”这会让孩子尽力避免犯错误,而不是从错误中学习。相反,鼓励则教会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做正确的事的能力。鼓励的影响是孩子为了自己而去改变,赞扬的影响是孩子为了他人的肯定而改变。由此可知:赞扬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下定义,表达的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评价。赞扬应慎用,不能为了操纵别人的行为去赞扬,而应是一种真心的赞美。鼓励是鼓起对方的勇气,是激励、促进,不仅仅出现在成功的时候,更应该出现在失败的时候。

持续的鼓励,能够让心生气馁的孩子最终改变错误的认知,尽而改善错误的行为方式。本书作者德雷克斯建议采取以下的鼓励方法:

一、要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使他们气馁。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成长勇气支持着他们不放弃成长,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好这份勇气。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穿衣,我们一方面不信任孩子自己可以把自己喂饱,另一方面会嫌弃孩子吃饭弄的到处都是给我们带来麻烦,穿衣太慢,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速度,甚至会因为孩子动作的笨拙而笑话他们:“你看你把饭洒的到处;这么大了,还要我给你喂饭;你衣服穿的太慢了,你不会穿,我来帮你;鞋子怎么又穿反了。”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他太小了,等大一点就会了;慢点,别跑那么快,小心摔倒了。”如此传递出的就是孩子现在太小、能力不够、不够完善、不够好。我们的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情。可以试着说:这样真好,你知道怎么照顾自己了;我看到你和朋友玩的很开心;再试一次吧,你做得到;事情没有成功是可以的,生活是一种体验;很遗憾结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理想。我们包办代替和过度保护原本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大人稍微助力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我们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和成长的时间,随之被我们剥夺的还有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我们所能做的是给孩子信心、耐心和不去打扰,让他们追寻生命成长的原动力去成长和探索。在孩子表现出合作及表现好时多给予关注。

二、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就鼓励了孩子。

如何做到这一点,作者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为我们提供以下思路:

家长需要认真的思考、细心地观察,经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我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在独处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习照顾自己,好妈妈不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避免让孩子通过得到别人的关注来获得快乐,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在孩子成绩没考好时,肯定他做的好的地方,并对他的努力表示认可。在鼓励的过程还应避免和同伴之间的比较,避免批评和指责,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自身的进步上,哪怕是小小的进步,承认孩子的努力,这也是鼓励的开始。通常情况下,我们给予孩子持续不断地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就是在鼓励他。这也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问题的态度。孩子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让我们帮助孩子们发展这种勇气,并保持终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还有可能,鼓励只是一个大大的抱抱。

三、还有一种鼓励是一个拥抱;一种心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一句孩子不管怎样妈妈都爱你;还有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孩子,我们始终保留着看待孩子时宛若宝藏的目光。

《孩子:挑战》阐述了鼓励对于改善孩子不良行为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养育孩子的34个新原则,通过实际的案例、评论以及分析,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养育理念和养育新原则。而这些理念和新原则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做到,需要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觉察与总结改进。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面对养育孩子所遇到的困扰,没有统一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会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帮助我们培养出快乐、自律的孩子。

蒙台梭利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于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做父母的需要学习和训练,别等到孩子长大后出现了各种问题,在稀里糊涂把孩子推向“熊”的深渊后,才后悔我们作为父母的不当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