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家庭的三种“隐形暴力”,你中招了吗?

2022-02-16 00:50:03孕产
失控的语言、随意的标签与消极的心理暗示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家庭暴力,而现在很多的家长,却无意中把这些“隐形暴力”对准了无辜的孩子。一语言暴力,是你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之前,微博上有则新闻:沈阳市某小区,不到24小时共发生8次火情。

失控的语言、随意的标签与消极的心理暗示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家庭暴力,而现在很多的家长,却无意中把这些“隐形暴力”对准了无辜的孩子。

语言暴力,是你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

之前,微博上有则新闻:

沈阳市某小区,不到24小时共发生8次火情。当16岁的犯罪嫌疑人姜某被警方抓获时,他对多次纵火行为供认不讳,并称这样做的原因是经常被爸爸打骂产生报复心理,“他说我早晚得进监狱,我就进给他看。”

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悲剧,所幸没有出人命。

可以想象,这个少年,在从小开始的生活环境里,经受了多少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而无力应对的孩子,被逼到极点,才会选择这样一个极端的方式去燃起一把大火,烧出心里被常年压抑的愤怒与痛苦。

这则事件让我想起曾看过一个纪录片,记者采访一个少年犯背后的故事。

他从小开始,妈妈一遇到他做事速度慢,稍有不满就反复说他是“猪脑,那么笨”。妈妈粗暴的指责一直如影相随。

最后如她所愿,他果然书也读不起来,什么都学不进去,没有辜负他妈妈的预知眼光。

后来,他混迹社会,有次工作中,遇到了一个主管,一看他做事慢吞吞的,就脱口而出:你是猪脑吗,这么笨!

那一天,他羞愤难言,那一夜,他碾转无眠,整个心里回荡着都是主管这句话。这是一把激烈的钩子,勾起他所有童年以来深埋在心底血肉斑驳的创伤与难以谈起的耻辱。

内心的洪流顷刻间翻滚而出,他买了把刀,一把指向了主管。

他的主管,至死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句很常见的口头禅会成为自己的催命符。

因为他遇到的是被这句话从小到大深深伤害过的生命,他的话无意对上的是别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而那个最大的始作俑者,他的妈妈,就用这样的语言暴力,摧毁了孩子的一生。

请积点口“德”,嘴下留“情”,才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修养。

随意的标签,正在固化孩子的认知

朋友小风最抓狂的是六岁的儿子做作业,每次吼叫都不肯来写。小家伙只管自己玩到尽兴,熬到最后被妈妈拽过来才迫不得已潦草对待,作业成了每天的战争,让她欲哭无泪。

记不清多少次,她重复着对儿子呼号:

我每次都带着希望去看你的作业,我想你肯定能够说话算话,把字写好,结果,你每次都让我失望。

为什么你总是这么爱玩,每次到最后才慌慌张张随便做作业?每次都那么慌干嘛。

有次,被激怒的她忍不住说:这熊孩子是怎么回事,老是神经抽了一样,每次什么都做不好。

讲真,我听到后觉得,孩子没什么问题,反而神经抽掉有病的是妈妈本人,得治。

这个年纪的幼儿,本来就自控力薄弱,无论作业还是其他,需要逐步养成好习惯。

妈妈疏忽了有力的引导,反而随意地给孩子贴负向标签。

让孩子一再体验“我总是做不到,我总是让妈妈失望”,而孩子没有独立的思辩能力,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来自于身边最亲的人。只会在无形中,认同了妈妈说的“什么都做不好”。

毕竟孩子最初对世界的感知与三观的形成,基本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父母。

如果父母说孩子做作业多差多拖拉多慢,被一万点暴击的孩子只能不知不觉往这方面发展,只会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变成了父母所担忧的样子。

因为这种粗暴的评判方式,在对孩子的反复强化中,形成了标签,一遍一遍的给孩子打上了无法消除的烙印,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固化了孩子的认知,让孩子逐步怀疑自己,失去信心与安全感。

请别拿随意的标签去界定有无限可能的孩子,比起作业成绩如何,孩子幼年以来形成的认知里,才真正藏着未来。

最有效的方法,是撕碎标签,就事论事,不针对孩子本身。

消极的心理暗示,圈住了孩子的发展

表姐的女儿桃子在读幼儿园小班,对学舞蹈特别抗拒。

有天,我问她为什么不喜欢舞蹈,她说:我觉得自己骨头很硬,不好学。

我一愣,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出大人的措辞?

后来和表姐谈及,才了解表姐偶尔带她参加朋友聚餐,无意地谈起小时候的舞蹈梦想,总是不忘感慨:我小时候骨骼很硬,真怕影响了孩子。

等桃子报名舞蹈课的时候,她又反复和老师询问:这孩子骨骼适合练习舞蹈吗?能学得起来吗?

其实她时常是惯性的随口一句话,也忽视了孩子在一旁,以为小屁孩根本不可能注意到,她明显低估了孩子敏锐的感受力,她的焦虑与担忧,就以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很自然地传递给了孩子。

我和表姐直言:桃子抗拒舞蹈的主要原因,在于你自己。

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就如同大象脖子上那根细细的锁链。因为常年被残酷地驯化,成年后的大象也已经无力挣脱身上的枷锁。

同理,这也圈住了孩子的发展。而与之相反,积极的心理暗示却会产生神奇的共振现象。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而实际上这些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但是老师认同了心理学家“权威的谎言”,对孩子寄托了更大的期望,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无形中强化了积极的心理暗示。

孩子感应到来自老师的鼓励、赞许与期待,使得孩子越来越自信,结果真的越来越朝着好的方向走。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证实了积极的期望心理带来的魔法效应。

生活中,每个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去做孩子的罗森塔尔。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种下希望与热情的种子,这种正能量会带领小幼苗发芽直至茁壮成长。

发自内心的赏识之爱,才是化解家庭“隐形暴力”的良方

其实,父母给予孩子的这三种隐形暴力在日常中屡见不止。

我孩子脾气很差,性子也很急;

我孩子做作业速度很慢,走路也慢吞吞的;

我孩子总是不听话,说什么对着干;

。。。。。

我们自测下,偶尔难免中招,究其根源,都有共同的特点:容易忽略了孩子的优点与美好,盯着缺点不放,一叶障目,总想着怎么才能帮孩子改掉不完美的地方。

如果父母的思想聚焦在孩子的瑕疵上,无论是语言暴力、负面标签还是消极的心理暗示,这些负强化都同样给了孩子沉重的情感负荷与心理压力。

哪个孩子是没有缺点的呢?

可是如果总是被贬低被苛责被挑剔被重复地唠叨,孩子是有尊严与羞耻感的,只会变得越来越压抑或者对抗。

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尝试多关注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把发自内心的赏识之爱感应给孩子。

谈及缺点,也不可粗暴,而是善于使用语言表达技巧,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对事不对人,保护好孩子的自尊。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我的闺蜜用每天一张便利贴的方式给孩子写信,通过每天的一件小细节发掘孩子的进步与美好,每晚贴在孩子的床前,入睡前孩子开心地读完信,感受到的是妈妈给予的由衷的赏识与赞美,一学期下来她看到了惊喜的各种小变化。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撰写的《孩子,你真棒!》一书中阐述了她对孩子肯定与激励的一分钟做法。

她说每天对于孩子做的特别棒的事情,她会拥抱孩子后谈及两点:

第一,要具体地说出他做了什么;

第二,会清楚地告诉孩子那件事带给她怎样的感觉。

对孩子进行称赞只需占用一分钟,但是这给他们带来的良好的自我感觉却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

被这样的父母爱着,孩子是幸运的,会由内而外地舒展,会变得更放松更自在更美好。

而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就蕴含在这种赏识之爱的滋养里。

作者:群若,多平台签约作者,心理咨询师。给你力量,陪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