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多少孩子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对于孩子不回应父母可以这样做

2022-01-06 17:17:27孕产
文|小淘气鬼日记前天我们一家四口出去吃饭,正在我们等餐的时候看到隔壁桌的一位爸爸一巴掌打到一位4、5岁孩子的肩膀上,只听见声音就能感觉到有多疼。然后,听见他们的对话内容是:爸爸:给你说了多少遍了,就是不长耳朵是吧?爸爸妈妈叫你一声,你就要立刻答应。

文|小淘气鬼日记

前天我们一家四口出去吃饭,正在我们等餐的时候看到隔壁桌的一位爸爸一巴掌打到一位4、5岁孩子的肩膀上,只听见声音就能感觉到有多疼。然后,听见他们的对话内容是:

爸爸:给你说了多少遍了,就是不长耳朵是吧?爸爸妈妈叫你一声,你就要立刻答应。

这时候孩子缩着半边身体,面无表情的低头吃东西

妈妈:xxx~(小朋友的名字)

孩子(面无表情):嗯

爸爸:声音太小了,你要和我们对着干是吧?

妈妈:他就是这个意思

弟子规中说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在现实的生活中,大部分孩子却做不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于父母的呼唤,很多孩子会叫了半天才弱弱的回应一句,有的孩子就直接不回应。

对于孩子不回应,是让很多宝妈都为之头疼的事,每次孩子不回应,家长心里就会特别着急。有时候着急了就大声吼叫孩子,然后走过去好好“教育”孩子一番。就像开头那对父母一样。

对于父母的呼唤,孩子不回应的原因可能是这6点:

孩子有时候没有及时回应父母,不要着急发脾气,我们要先找到原因,然后再去根据原因作出正确的引导,如果我们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去批评吼叫甚至是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委屈,而且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再次遇到此类问题还是无法做出改变。

1、孩子在专注于某一件事,并没有注意你的喊叫

当孩子在专心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比如说:我们在专心的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听不见其他人的呼唤。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昨天下午我女儿在客厅玩乐高,到了晚饭时间了,我叫了她3声,她才做出回应。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画面,当孩子在集中注意力玩玩具、看电视、看书的时候,对于父母的呼唤,孩子有时候真的听不见,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去责备孩子,这样会让孩子被突如其来的责备弄得一头雾水。而对于我们的突然打断,也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父母可以试着多叫两次,多一点耐心。

2、夫妻之间的回应模式会影响孩子回应的是否及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教授,也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他曾经创办了一个“爱情实验室”,对婚姻关系进行了长达40年的跟踪研究,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行为数据化,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达成对行为的预测。

在对近3000个美国家庭、700对新婚夫妇的纵向研究中,他发现那些幸福的伴侣,总是能够向对方作出积极的回应。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你和你爱人在日常相处的时候,也会影响着孩子,比如,到了饭点你叫爱人吃饭的时候,叫了好几声都得不到回应,就算是得到了回应,却迟迟不见爱人的动静。这样的举动在无形中也就影响了孩子。

3、父母的不回应也是影响孩子不做出回应的原因

孩子在呼唤你的时候,你给予的回应速度同样影响着孩子,之前就有一位宝妈说:她说,有一次她叫儿子,叫了四五声孩子最后才慢悠悠的走过来,这位妈妈就有点着急了说:“我叫你几声了,怎么到现在才过来,一点都不尊重人”。孩子听到后反驳道:“我叫你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你也不尊重我”。这位宝妈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

一些父母不回应孩子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对于孩子不回应自己却无法接受,还会愤怒,这样孩子的童年很难保持独立的自我,这其实是一种错位。

孩子期待得到父母的回应,从根本上说是想获得“存在感”。也就是说,孩子希望被父母所注意,被父母肯定,此为存在感。哲学家贝克莱曾说:存在即被感知。

对于不会说话的孩子,当她哭闹的时候,需要来自父母的拥抱,当得不到父母的回应的时候,她就会大哭不止,当父母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及时回应孩子,帮助孩子消除不愉快的感受的时候,孩子会很快安静下来,并且会感受到安全感。

父母在得不到孩子回应的时候,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其实,在孩子得不到回应的时候更容易有种被忽略的感受。不管父母是否承认,这样的“忽略”是一种冷暴力,有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甚至比打骂更糟。

4、孩子对某件事情有情绪

当你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意见,当父母去命令她的时候,孩子则会表现出故意不去回应。

我和老公之前带孩子去超市,走到玩具区让孩子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听见一位妈妈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刚刚选的那件玩具不好玩,而且还贵”这时候孩子说:“你让我自己选择,又不让我选喜欢的,那我不买了”之后妈妈给孩子说话,孩子只是跟着走也不理会妈妈,孩子明显有了情绪。

这件事本身这位妈妈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却又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就已经让孩子很伤心了,这样孩子有情绪,有意见。所以才会对妈妈的话不想做出回应,而且孩子还会觉得妈妈不讲信用。

5、亲子关系出现矛盾,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沟通和互动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最能提升亲子关系的方式,当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了,那么很可能是亲子之间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些父母与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使用命令的语气,或者是对孩子吆五喝六的,让孩子内心积攒了很多不良的情绪,那么,孩子对父母的话都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所以不愿意做出回应。

之前看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嗯哼和霍思燕这对母子相处的模式就是霍思燕把孩子作为朋友来对待。

记得其中一个片段,因为家里来了很多的小朋友,霍思燕忙着去照顾其他小朋友了,嗯哼想让妈妈帮忙找一件东西,妈妈比较忙就没有帮助嗯哼找,嗯哼就开始闹脾气。然后对霍思燕说以后再也不跟她说,也不要帮她买化妆品了,叫他做什么都不会去做了,霍思燕就说那就要绝交对吗?

父母总拿自己的权利来命令孩子,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强迫孩子去听取父母的话,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满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会产生叛逆情绪。与孩子相处,家长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作朋友,用朋友的语气和孩子去沟通,才能让孩子更能接受。

6、在生活中没有养成及时回应的习惯

有时候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有欠缺,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呼唤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当得不到回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宝贝,你每一次叫妈妈的时候,妈妈是不是第一时间就答应你了呢?如果是的话,那宝贝是不是也应该及时的答应妈妈呢”?

孩子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方法,等孩子慢慢的养成习惯后就能及时的做出回应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孩子的行为养成以父母为榜样,父母是孩子心灵上的可靠的肩膀。

我们希望自己在叫孩子的时候,孩子能马上做出回应,如何让孩子及时的做出回应呢?

1、父母要及时的回应孩子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而“被忽视”即是存在感的缺失。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会导致无意义感,也会带来价值感的缺失”。

孩子得不到回应,与父母缺失情感的沟通,会直接导致自我社会角色的混乱,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乏安全感。

而这样的孩子心灵上要比其他人脆弱,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情绪价值,得不到认可进而产生抑郁焦虑。部分孩子还会因此产生暴力倾向,导致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父母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要及时的做出回应,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互动中,妈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在妈妈的一举一动中去揣摩自己:当孩子微笑时,妈妈报以微笑,那么孩子就知道自己是可爱的,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当孩子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或者不舒服时,他知道他的需要被人看见了,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获得满足。

这就是孩子早期获得依恋关系的重要形成因素。而依恋关系恰恰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2、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做出改变

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会影响着孩子,观察一下在相处中对于双方的呼唤,是不是及时的做出回应了?还是叫了好多遍才得到回应。如果不是就要改变你们相互之间回应的方式,当你面做出改变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也做了某些改变。

记得有一次,我做好饭叫我老公吃饭,老公在忙没有听见,我没有注意到,然后就多叫了两声,之后就叫女儿放下玩具吃饭,结果女儿也是不搭理我,然后,我就走过去问她:“妈妈叫你吃饭,你听见了吗?”女儿:“听见了”我:“听见了为什么不回答妈妈,妈妈会伤心的”女儿:“爸爸都没有回答,你会不会伤心”。

可以看出,孩子是敏感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一个家庭的相处模式是会时刻的影响着孩子,所以,想要孩子及时的做出回应,就需要改变一下家庭的相处模式,在对方呼叫的时候及时的给出回应。

3、理解孩子爱玩的心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理解孩子爱玩的天性,有时候让孩子从一件事转换到另外一件事的时候,对孩子来说是困难的,特别是正在专注的做某件事的孩子。

当我们呼唤一个正在玩耍中的孩子时,我们可以先给出一个时间的限制,让孩子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比如我叫正在玩耍的两个孩子吃饭的时候,我会说:“五分钟之后我们开始吃饭,你们准备一下”剩下两分钟的时候做一次提醒:“还有两分钟就要吃饭了”这样可以让孩子有紧迫感,然后孩子就会放下手里的玩具或者是停止打闹去洗手准备吃饭。

4、走到孩子面前,把要求再重复一遍

当我们多次呼叫孩子的时候,孩子还是没有做出回应,这时候,我们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孩子的面前看着他,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的身上,这个时候在重复一遍给孩子,注意不要大声的吼叫孩子,要用简单明了的话语传达给孩子,只说一次,这个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心理上也不会产生抗拒。

5、让孩子承担“不回应”的后果

若家长在跟孩子约定后孩子依旧不做出回应,这时候家长就让孩子承担“不回应”的后果,比如当父母在多次催促孩子吃饭时,孩子依旧无动于衷,就让他承担饿肚子的后果;当孩子不肯上床睡觉时,就让他承担自己在黑暗中摸索上床的后果。

当孩子在尝试了不回应的后果之后,便会在下次主动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和行动力。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做不好就得自己承担后果。

6、父母过于唠叨,让孩子产生了“抗干扰能力”

孩子做事一慢,回应的慢,我们就忍不住去催催催。可实际上,我们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

当妈妈叫孩子第一遍的时候,他一点都不在乎,因为他知道这是妈妈给他打一个预防针,反正还会再叫的,于是继续安心看电视;

当妈妈叫第二遍的时候,他心里有准备了,因为孩子预感到妈妈会生气,所以抓紧最后的时间多看一会儿;

当妈妈叫第三遍的时候,他知道妈妈真的要生气了,再不去睡觉真的会挨揍,才起身去洗漱、准备睡觉。

时间长了,孩子做事的标准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是“妈妈有没有催”。妈妈催的才是紧急的,妈妈不催的不叫的一概不去主动做。就像开头的小例子一样,孩子的反映其实是已经属于麻木的状态。

总结:

对于孩子的不回应,家长不要过分着急,不能像开头的父亲一样打孩子,或者是吼叫孩子,任何形式的打骂孩子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引导,只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才能及时的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