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了5个苍蝇后,我总结出了一个教育孩子道理
这几天不知道家里哪里漏风,总是有苍蝇跑进来,打死一只后,不知道从哪里又冒出来,飞来飞去的烦死人。这不今天早上我在写文章,又在眼前飞来飞去,气的我拿苍蝇拍追着一顿好拍。
打过苍蝇的都知道,打苍蝇最好的时候就是苍蝇落下来,稳定在一个地方,这时候小心翼翼的,基本一拍就可以命中。如果苍蝇在空中飞来飞去,那基本不可能打死。我在追来追去的过程中,总是追不上它们,越打越气。突然灵机一动,不如做个陷阱,让苍蝇自己主动落下里,这样不就好打了。于是我就把家里鱼的内脏弄出来,放在我电脑旁边的纸板上。于是我就一边写文章,一边看到苍蝇落下,就手起刀落,灭掉它们。不用我再跑来跑去了。
而我自从做育儿自媒体后,每天都在思考文章的事,于是我不由自主的把打苍蝇这件事和如何教育孩子建立了联系。
这样一比较,结果发现打苍蝇和教育孩子之间还真的存在有很多共同点。
苍蝇到处飞来飞去,孩子也是,天天到处跑来跑去。
苍蝇不听话,孩子也不听话。
你想让苍蝇老老实实的落下,同样,你也想让孩子老老实实的坐那,认真学习。
我不由得思考,既然他们在行为上有这么多的共同点,那么最后我用“鱼内脏”很好的管制住了苍蝇,是不是对于孩子来说,也存在这种类似“鱼内脏”的东西,可以帮助父母很好的控制他们呢?
在打苍蝇的问题上,鱼内脏充之所以能让苍蝇稳定下来,就在于它们充当了诱饵的作用,代表的是利益,是苍蝇喜欢的东西。也就说,我们有苍蝇需要的东西,就可以控制苍蝇。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我们手中有孩子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以此来诱惑孩子,从而达到控制他们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有糖,就可以引诱孩子听我们的话;我们有手机,孩子也就可以为了手机听我们的……事实证明,这种思维在逻辑上是成立的,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找到还喜欢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以此来控制孩子,就可以做到令行禁止,让孩子做什么就做什么,父母也不用再为孩子天天不听话而发愁了。想一想还真是让人兴奋。
那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孩子喜欢什么。
孩子喜欢什么孩子喜欢的东西好像很多,吃喝玩乐、自由、爱等等,这样一说好像喜欢的东西太多了,怎么分?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安全需求(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社交需求(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求(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个人理想和抱负)。
但是需求这么多,如何确定哪个是孩子需要的呢?我们怎么能保证提供给孩子的恰好是他们需要的需求的呢?
实际上,这些需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也就是人们先追求满足生理需求,然后再追求安全需求,依次提高。
比如以前饿的时候人们吃观音土。观音土有害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为什么人们还吃呢?因为这时候生理需求处于第一位,人们需要先解决温饱问题。如果温饱这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话,又怎么会估计身体健康这个安全问题?
所以,父母在思考给孩子提供哪些需求可以参考这个需求层次模型,适时地的提供恰当的需求来调动孩子积极性。
具体案例我们以做作业来举例。
很多父母都很头疼孩子写作业,特别是作业不积极,拖沓,每次都要父母跟在屁股后面催才写。这种状态很符合我们打苍蝇的行为。
那么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需求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去写作业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我们可以给孩子从低到高依次提供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来具体分析下: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其实就是很多父母用的物质奖励,比如说如果孩子去认真写作业父母就带他们去吃大餐、买好吃的,甚至说直接给孩子钱。因为孩子小,对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物质奖励还是比较重视的,因此孩子一般会老老实实的听父母的去做。
但是用生理需求来诱惑孩子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孩子是因为有物质奖励才去写作业的,所以如果一旦没了物质奖励,就可能出现孩子不想写的问题。因此从短期来说,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奖励很管用,但是从长期来说,不利于孩子自发主动的去学习,因为父母不可能一直持续不断的提供奖励。
2、安全需求
如果周围都是不安全的,只有孩子写作业时可以获得安全,那么孩子肯定会老老实实的去写作业。有没有这种场景呢?有,就是父母体罚孩子。孩子因为害怕体罚,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去写作业,不然就挨揍。
利用安全需求也同样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如果孩子长期被体罚,处于不安全的环境,儿童心理会产生问题,产生不安全感,不相信别人。
3、社交的需求
每个人都想有有社交的需求,想有很多朋友,孩子也不例外。就像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一样,如果周围的朋友都玩游戏,孩子即使原来不玩,为了朋友他也得玩。同样,如果孩子所处的圈子以认真努力作业为荣,那么孩子为了融入这个圈子,也必然认真去写作业。这就决定了圈子的重要性。
这种写作业满足孩子社交需求的方法很好,但是这种圈子很难找,因此用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可控的难度,你无法给孩子创造这样的圈子。
4、尊重的需求
人人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如果作业可以给孩子提供成就感和荣誉感,让孩子获得别人的羡慕和尊重的话,孩子一定会积极主动的写作业。
其实学校和家长一直在营造通过作业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尊重和荣誉的氛围,比如老师挡着全体学生的面表扬那些作业书写认真、完成比较好的学生。一旦孩子成功建立了从作业中获得尊重的需求模式,那么孩子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写作业。
但是现在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看不到孩子的努力付出,总是给孩子挑毛病,这里写的不行,那里写的不认真,结果使得孩子在写作业时不仅没有获得尊重,反而获得了羞辱,因此孩子就逃避作业。
5、自我实现的需求
最高的层次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孩子树立了远大的理想,需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孩子就可以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是我们教育的最理想化。
既然是最理想化,当然难度也是最高的,所以实现起来难度也就相对较大,一般人创造不了孩子这种需求。
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越是低的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我们越容易创造,也见效快,但是这些需求并不是作业本身产生的,所以一旦我们因为作业给孩子创造的需求消失,那么孩子也就会对作业失去兴趣。
而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要营造这种需求对父母来说难度很大,需要父母既懂得方法,还要有时间和毅力,同时孩子本身天性也有关,这几种共同因素作用下,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努力,但不要奢求太高。
对于父母来说,最适合的应该是中级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付出的时间、精力中等,同时这些需求来源于作业本身,因此孩子即使没有奖励也会积极主动的去做,时间也相对更加持久。
当然,在具体生活中,我们可以多种需求交替使用,共同作用,把作业打造成孩子眼中的香饽饽。
相关文章
-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打”和讲道理,到底哪一个更高级?
- 妈妈用一杯奶茶,告诉孩子一个道理,有教养的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 掌握好孩子0岁~20岁的教育规律,定能培养出一个后劲十足的孩子
-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陶行知:教育孩子,父母统一战线很重要
- 一个妈妈的自述:事业上再成功,也无法弥补孩子教育上的失败
- 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父母教育方式不统一,孩子越来越难管
- 一个清华妈妈的教育方法:如果你的孩子处在3~15岁,(家长看看)
- 一个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 教育孩子“分阶段”,拒绝“大道理”,孩子愿意和你说话
- 教育孩子仅靠“拿来主义”难奏效,因材施教才是硬道理
- 教育孩子应该用哪种方法?如何教育一个三观正,有抗挫折能力,乐观坚强勤劳的好孩子?
-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您错了!统一战线更重要
- 教育孩子,家长能不能动手?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 教育家:见过情商低的父母,就是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
-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个“没病”的孩子
-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个“没病”的孩子
- “熊孩子”懂道理之前,该如何教育?
-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教育孩子到底怎么做才对?
-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给孩子的赤子教育--《傅雷家书》
- 优秀的父母,从不跟孩子讲道理!为什么说讲道理是最无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