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拥抱孩子,效果居然这么神奇
最近降温,打电话给闺蜜,关心一下她和孩子,却得知她在医院。于是,我把孩子们托付给老公,赶紧驱车去了医院。
闺蜜的孩子已经没有大碍,只是哭得太激烈了,所以晕了过去。
闺蜜抱着孩子,肿着双眼说:“下次,她要我抱的时候,我一定会去抱她。”
还原一下事情的经过:
闺蜜在家做曲奇饼干,她女儿在玩芭比娃娃,可是,不一会儿,女儿就说,要妈妈抱抱她。
正在忙碌的闺蜜就说:“这么大了,还抱什么啊,你自己玩吧。”结果,女儿不依不饶,一定要让她抱。
闺蜜很生气,莫名其妙地就要抱抱,何况她在忙着给她做饼干,说不抱就不抱。
母女两个僵持很久,丫头撒泼打滚,直到后来晕了过去。
医生责备闺蜜,本来一个拥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偏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孩子要抱抱不是错,而是一种需求。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通过语言沟通,高达93%的沟通是通过非语言进行的。
沟通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肢体语言。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比语言更有力量,而拥抱是最柔软、最有力量的方式。
在《超人妈妈》里,最后一期收官,要求每一个家庭的爸爸参与,马雅舒的老公拉了很多的“仇恨”,为什么呢?
因为他总是时不时地去拥抱马雅舒,这一举动,让其他妈妈非常羡慕。
2
成人都需要拥抱来表达情感,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只是一个拥抱,为什么不愿意给呢?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陷入和孩子对峙的局面:
你要抱,我不能抱,理由无非是“你长大了,不能再抱了”,“你大哭大闹,不听话,我抱你,就是助长你的气焰”。
肌肤之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常被拥抱和亲吻的孩子,比那些被长期冷落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在拥抱的时候,身体会释放出一种激素——内啡肽,这种激素能使人平静下来,并会伴随一种幸福感。
拥抱是孩子的一种渴求,通过拥抱孩子可以得到什么呢?
1、 从妈妈的拥抱里获得安慰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对妈妈的声音、感觉和味道就都熟悉了;出生后,喝着妈妈的乳汁,开始依赖妈妈的怀抱,那时候,他们饿了、渴了、尿了、拉了,都会寻求妈妈的帮助。
这种长久的依赖,会变成一种习惯。年龄稍大一些,学走路摔倒了、委屈了,又从妈妈的拥抱里获得慰藉。
言宝说话比较早,每当他干了“坏事”,比如,弄洒了洗衣液,看到阳台上满是洗衣液,我很生气责备他:“跟你说了啊,这是洗衣服的,不可以玩的。”而这时,言宝不会解释,只伸开双手,让我抱抱他。
通常情况下,我都会被他的“糖衣炮弹”给迷惑,而作为一个妈妈,我诚恳地说,我也喜欢被我的孩子拥抱。
我抱着他问,为什么要去玩洗衣液呢?妈妈说过,洗衣液是用来洗衣服的。
在我的怀抱里,他开始开口解释:“你的衣服脏了,我想帮你洗一洗,你太辛苦了。”说完这话,他更加用力地抱住我。
因为我的抱抱,让他感觉到了我的爱,也给了他安慰,让他愿意说出真心话。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我的爱,他才会以爱来回报我。
2、 树立安全感
“哭声免疫法”,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家庭中特别受宠的一种方法。即孩子哭闹的时候不抱,等孩子平静了,再去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习惯——想要抱抱就不能哭,情绪被压抑,也会导致爱说谎,不表露真心。
在这种隐藏和压抑中,孩子的安全感慢慢丧失了。
俗话说:“小孩见到娘,有事无事哭三场。”为什么哭?就是希望妈妈能抱抱自己,而且,知道在妈妈怀抱里,自己是可以放肆的。
如果孩子哭了,难过了,得不到家长的回应,很容易产生一个假体自我。
楼上邻居的小女孩,特别喜欢来我家找言宝玩。她不爱说话,偶尔拿言宝的一个玩具,言宝只要给她一个“眼神”,她会立马放下。如果言宝自己一个人玩车,不跟她玩,她就会走到门口,试图开门。我问她:“是想回家吗?”她又摇摇头。她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吸引言宝的注意。
她妈妈有一个教育她的“法宝”,就是她听话了,就会去抱抱她;如果她一旦有一点“越界”,她妈妈立马就说:“不听话了,我以后不抱你了,不爱你了。”
看似这个“法宝”教育出了一个乖孩子,她把自己“伪装”成妈妈喜欢的样子,心里却毫无安全感。所以,她会在意别人的目光,别人不和她玩,她就会“受伤”。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堵塞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
只有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哭泣的时候,及时给孩子安慰和抱抱,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让孩子建立安全感。
3、给孩子力量
大家对这样的场景应该不陌生:在比赛前,教练或者家人,会给参赛人员一个拥抱,而这个拥抱的作用就是给予力量。
有一个调查显示:
美国的妈妈不会一直抱着孩子,他们给孩子很大的安全自由的活动空间。但是,他们会和孩子互动,时不时给孩子们一个拥抱或者一个亲吻。
中国的妈妈,更多的时候都是抱着孩子,告诉他们要注意安全,要听话。但是,当孩子哭的时候,他们却拒绝拥抱他们。
有一次,周末的晚上,我和丫头一起看电视,我提出抱抱她。她立马和我保持一段距离,问我:“你没事吧?”
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孩子大了,就不需要你拥抱了。他们的安全感也从向外变成了向内,获取力量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考试前,她会写一张“加油”的纸条,贴在书桌上。
所以孩子需要拥抱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过了那一个时间段,你再提出拥抱,就会被拒绝。
育儿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给予最适合的爱。真希望“孩小不拥抱,大了就疏远”的悲哀,不要在任何一个孩子和父母身上出现。
3
情感作家张小娴说:“拥抱的感觉真好,那是肉体的安慰,尘世的奖赏。”
美国的心理学家哈洛 ,做了一系列猴子和母亲关系的实验:
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单独隔离开,然后让“两个不同的妈妈”陪伴它,一个妈妈是绒布的,身上没有奶瓶;一个是铁丝做的,身上挂有奶瓶。结果显示,小猴子一天都跟绒布妈妈在一起,只有饿了,才跑到铁丝妈妈身边吃几口奶,吃完又跑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证明动物与人都存在皮肤饥饿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尤为突出。
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拥抱,亲吻和抚摸。
如果孩子的皮肤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极少得到父母的拥抱,就容易引发性情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长大后容易形成一种潜在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时,可能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所以父母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多抱一抱孩子。
拥抱不应该成为一种胁迫孩子的工具,千万不要跟孩子说:“你要听话了,我才抱你。”“你要做完什么事情,我才能抱你。”
相关文章
- 孩子哭闹,拥抱的时候没有效果!你的拥抱可能用错了时机
- 孩子“爱接受无能”,是家长不懂,拒绝孩子的拥抱就等于拒绝爱
- 孩子一直跟家长唱反调,父母该用什么办法教育孩子才有效果?
-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没想到孩子居然也有这么多次叛逆期
- 孩子乱写乱画大人操碎心,聪明妈妈只用1招,居然一举两得
- 孩子做事屡屡失败,父母别担心,巧用“古特雷定理”效果显而易见
- 孩子吃饭批评有危害!把握时机教育孩子,效果事半功倍
- 孩子在补铁时一定不要忘了这个营养素,效果会翻倍,您选对了吗?
- 孩子居然喜欢玩马桶,父母要满足孩子的探索欲,保证孩子的安全
- 孩子居然患鲜红斑痣?它有哪些危害?
- 孩子怎么学英语效果好?从家里的家具开始,5分钟学16个英文名称
- 孩子怎么矫牙效果最好?
- 孩子怎么讲都不听?父母顺着说和逆着说,效果大有不同
- 孩子想要玩具“撒泼打滚”,父母应该怎么办?这招“太神奇”
- 孩子惹祸不承认,家长打骂是下下之策,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 孩子提前学习,效果却差别很大,主要的问题在这里
- 孩子摔倒哭了,家长打地板就不哭了,“推卸式教育”这么神奇?
- 孩子汉语拼音记不住,父母着急焦虑,神奇的风铃能助孩子轻松搞定
- 孩子犯错后,比惩罚效果更好的是这三步法
- 孩子的体重居然能够暴露智商?几斤最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