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即使父母分开,也要尽量给孩子同样的爱,不要让孩子感到被抛弃

2021-12-25 19:48:18孕产
本文由小何聊孩子成长原创首发,禁止转载亲爱的读者你们好,欢迎来到小何的育儿间,欢迎大家阅读。温馨提醒大家,天气转凉,注意保暖。毋庸置疑,单亲孩子更需要关爱,比起物质,单亲孩子更需要心理关爱。
本文由小何聊孩子成长原创首发,禁止转载

亲爱的读者你们好,欢迎来到小何的育儿间,欢迎大家阅读。温馨提醒大家,天气转凉,注意保暖。毋庸置疑,单亲孩子更需要关爱,比起物质,单亲孩子更需要心理关爱。学会关注单亲孩子的心理发展,适量满足单亲孩子的心理需求,无论是单身妈妈,还是单身奶爸,无论穷教还是富养,都要避开单亲教育误区,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有一个朋友,离婚的时候,将孩子改名叫“欢欢”。她希望她和前夫失败的婚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富意欢欢可以如父母离婚前一样欢乐。为此,她省吃俭用,给欢欢吃好的、喝好的、用好的,只要孩子开口,她都会答应。前几天,欢欢和她说想去西班牙,她想了想,刚刚上学的欢欢开销比以前更多了,公司不太景气,她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拿到销售奖金了,一次西班牙双人游要花费很多,这对我朋友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便拒绝了欢欢的要求。

谁知,欢欢当即就哭了,她说:“妈妈,我就知道你们不爱我!不然你们为什么要离婚呢?你们要是爱我,一定会为了我在一起的!”看着哭泣的欢欢,我朋友很痛心,打电话跟我说:“这些年,我决定当一位合格的单亲妈妈,可是欢欢却感受不到我的爱,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欢欢真的欢乐呢?我该不该答应欢欢的要求带她到西班牙玩,用更多的关爱让她快乐呢?”

随着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单亲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尽管很多人建议离婚时妈妈放弃抚养权,以便于再婚,但更多妈妈宁愿放弃自己的“未来”也要抚养孩子。除了单身妈妈的情况,有些家庭也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实行单亲抚养制。父亲或母亲一方远离家乡,外出工作或者进修,另外一方在家教育孩子、照顾老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单亲照顾的,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单亲家庭,这种形式的家庭也要学习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方法。

美国一位科学家做过一次名为“感觉隔离”的试验—让一个人待在完全与世隔绝的屋子里。几个小时后,此人产生幻觉,再过一些时候,此人心理崩溃精神失常。这说明,人需要常常和外界接触、沟通,从而获取知识,全面提升。美国著名学者H·奥托认为,把一个人与世隔绝,是现在能够采取的最严厉的刑罚。

有些单身父母因为太过于在意孩子的安全,只允许孩子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活动,限制孩子与他人来往,在上班的时候,把孩子关在家中。这和“感觉隔离”试验如出一辙。单亲孩子,本来就缺少父(母)爱,心中深藏着痛苦,更需要和朋友交流,千万不要让孩子孤单地成长。

反之,有一部分单亲父母则因工作繁忙,或因离婚对孩子厌恶,或担心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家而性格孤僻,过于放任孩子。令孩子在父母离婚时形成的“爸爸妈妈忽略了我”的观念加重为“爸爸妈妈不管我了”,无形中加重了对孩子的伤害。单身父母的难处想必都是一言难尽的。但如我朋友一般的单身妈妈,显然对孩子存有错误的教育倾向,那么单身父母究竟怎样才能给像欢欢这样的孩子最好的关爱呢?

首先,作为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你要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及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给孩子一个踏实、稳定的成长环境。尽量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态每天都会发生不自觉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塑造孩子的性格,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为了给单亲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很多单身父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拒绝再婚,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只要避开容易伤害孩子的年龄阶段,再婚并不能说明你不爱孩子了。孩子6岁以下和18岁以上是适合单身父母再婚的时间段。6岁以下的孩子年龄较小,对有些事情似懂非懂,父母的再婚对孩子的打击和伤害相对较轻;18岁以上的孩子步入成年阶段,思想发育成熟,心理承受力较强,相对会比较尊重父母对感情的处理,但7-17岁的孩子,则不容易接受父母再婚。

7~10岁的孩子看似不懂,其实全懂,但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很容易受到伤害;11~17岁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叛逆精神表现得尤为强烈,心理仍旧半熟的他们很可能会用过激的叛逆行为来“反抗”父母的再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甚至一生都难以修复裂痕。

但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在孩子7~17岁期间再婚,必须明确告诉孩子无论自己是否再婚,对他的爱都不会变,降低孩子因监护人再婚所滋生的焦虑情绪。同时要给孩子一段适应期,不能强硬要求孩子马上适应家庭新成员的加入。在适应期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和孩子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再婚双方都要多陪伴和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如果孩子不能很快适应,要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谅解,不能逼迫孩子接受事实。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点赞,记得关注!